任雅芳, 付勝奇, 禹 萌, 劉 冰, 劉海濤, 張洪濤, 張淑玲
隨著影像技術的發(fā)展,在重視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致病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顱內動脈延長擴張癥與腦血管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1,2]。顱內動脈延長擴張癥(intracranial arterial dolichoectasia,IADE)是指顱內動脈延長、擴張以及迂曲,根據受累動脈部位的不同,分為頸內動脈延長擴張癥和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2](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F報道2例顱內動脈延長擴張癥患者的病程進展,討論IADE的病因、導致腦梗死的發(fā)病機制、合并癥及治療。
1.1 患者男,52歲,2013年12月24日主因“右側口角低垂、閉目無力2 d”入住我院神經內科。查體:Bp:140/85 mmHg,右側周圍性面癱,診斷右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經治療后好轉出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吸煙史約25 y,每日約30支。長期大量飲酒約15 y,每日約5兩。2015年1月7日主因“頭暈、右側肢體麻木無力15 d,加重1 d”入院,查體:Bp:140/90 mmHg,雙側眼球向右側凝視,左眼閉合力弱,左側鼻唇溝變淺,右側肢體肌張力低,右側肢體肌力0級,腱反射(+),右側巴氏征陽性,右側偏身痛覺減退,NIHSS評分:13分。頭部MRI(見圖1A)提示左側腦橋梗死灶;磁共振MRA(見圖1B)提示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診斷腦梗死(椎基底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經治療后右側肢體肌力3級,扶持下可行走。2015年9月28日主因“左側肢體無力7 d,頭痛4 d”再次入院,查體:Bp:150/90 mmHg,意識清楚,左側中樞性面舌癱,左上肢肌力2級,左下肢肌力3級,左側肢體肌張力低,左側巴氏征陰性。右側肌張力高,右側肢體肌力0級,右側巴氏征陽性。腰穿壓力300 mmH2O,腦脊液蛋白73.36 mg/dl,結合磁共振影像檢查(見圖1C、D)示磁共振T2序列及T1增強序列示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突入第三腦室致幕上腦室腦積水繼發(fā)大腦半球深部腦白質血管源性水腫,基底動脈擴張,橫徑最寬處約7~8 mm。診斷梗阻性腦積水,行腦脊液腦室腹腔分流術,術后復查頭部CT(見圖1E)雙側側腦室較前明顯縮小。治療后言語障礙、左側肢體肌力基本恢復正常,右側肢體無力部分恢復,扶持下可行走。2016年12月13日主因“頭暈5 d,飲水嗆咳、吞咽困難1 d”再次入院,查體:Bp:140/80 mmHg,構音障礙,右側眼裂小,右眼向右側凝視有粗大眼震,左側眼球外展不充分。右側鼻唇溝變淺,伸舌偏右,右上肢近端肌力3級,遠端0級,右下肢近端肌力3+級,遠端0級,右側肌張力偏高,右側巴氏征陽性,NIHSS評分:7分。頭部MRI(見圖1F、G)DWI序列提示右側延髓、腦橋點狀梗死灶,頭部MRA(見圖1H)示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較2015年變長,診斷腦梗死(椎基底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治療后吞咽困難較前好轉出院。
圖1 病例1,頭部MRI(2015年1月7日) :A(DWI)左側腦橋梗死灶(白色箭頭);B(MRA)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頭部MRI(2015年9月28日):C(T2)、D(T1增強)示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突入第三腦室致幕上腦室腦積水繼發(fā)大腦半球深部腦白質血管源性水腫,基底動脈擴張橫徑最寬處約7~8 mm。頭部CT(2015年10月3日):E示腦脊液引流術后復查,雙側側腦室較前明顯縮小。頭部MRI(2016年12月14日);F(DWI)、G(DWI)示右側延髓、腦橋點狀梗死灶;H(MRA)示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較2015年變長
1.2 患者男,58歲,主因“突發(fā)言語不清、左側肢體無力60 min”于2021年11月16日入院。入院60 min前患者回家途中突然出現言語不利、左側肢體無力,伴左上肢麻木,癥狀呈持續(xù)性。查體:Bp:202/124 mmHg。雙眼向左凝視,左側中樞性面舌癱,吞咽稍困難,左側肢體肌力3級,左側肢體肌張力低,左側巴氏征陰性。左側肢體痛覺減退。NIHSS評分:10分。至我院急診啟動卒中綠色通道,頭部CT排除出血,和家屬溝通后拒絕靜脈溶栓治療。既往史:患“高血壓病”10 y?;肌案吣蛩嵫Y”1 y。有吸煙史30 y,每天10支。輔助檢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47 mmol/L。頭部MRI(見圖2A、B)提示右側腦橋急性梗死灶,SWI(見圖2C)提示雙側側腦室旁、基底節(jié)區(qū)、左側丘腦、雙側枕葉多發(fā)散在微出血灶。頭部CTA(見圖2D~F)示雙側頸內動脈C6、C7段梭形動脈瘤,基底動脈遠端動脈瘤(瘤頸直徑8 mm),局部梭形膨大并多發(fā)鈣化斑塊及非鈣化斑塊;頸部CTA(見圖2G)左側椎動脈優(yōu)勢;磁共振管壁分析(見圖2H)示基底動脈偏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腦橋層面基底動脈直徑約7 mm,并向左側彎曲。腎動脈、雙下肢動脈彩超未見明顯異常。冠脈CTA左前降支近中段、左回旋支近段、右冠狀動脈近中段,管腔局部輕度狹窄,未見明顯擴張。入院后診斷為腦梗死(椎基底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顱內多發(fā)動脈瘤,給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強化他汀、控制血壓等治療,癥狀逐漸加重,左側肢體肌力2級,更換為替羅非班靜脈泵入后左側肢體無力逐漸好轉,NIHSS評分:5分,轉康復醫(yī)學科繼續(xù)治療。
圖2 病例2,頭部MRI(2021年11月20日):A(DWI)、B(ADC)示右側腦橋急性梗死灶;C(SWI)示雙側側腦室旁、基底節(jié)區(qū)、左側丘腦、雙側枕葉多發(fā)散在微出血灶。頭頸聯合CTA(2021年11月21日):頭部CTA(D~F)示雙側頸內動脈延長、擴張伴C6、C7段梭形動脈瘤,基底動脈遠端動脈瘤(瘤頸直徑8 mm),局部梭形膨大并多發(fā)鈣化斑塊及非鈣化斑塊;頸部CTA(G)左側椎動脈優(yōu)勢。磁共振管壁(2021年11月20日):H(管壁成像)基底動脈偏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腦橋層面基底動脈直徑約7 mm,并向左側彎曲
VBD是以椎基底動脈顯著擴張、延長、扭曲或成角為特征的少見腦血管異常變異,是顱內動脈延長擴張(IADE)的最常見類型。普通人群中IADE的患病率大約為0.06%~5.8%[3,4],卒中患者中,IADE比率上升至12%[2]。研究表明,在第一次發(fā)生卒中的人群中,VBD的發(fā)生率約為2.06%[5]。IADE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Pico F等[2]提出其病理為血管中膜內彈力層的疏松和內彈性膜的破裂。推測其在先天因素、血管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及后天血管異常重構共同作用下發(fā)病。后天獲得性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男性、吸煙等。本文中2例均為男性患者,均有吸煙、高血壓等病史,與文獻報道相一致[2,6]。
本文中病例1為中年男性,既往有吸煙、飲酒、高血壓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先后出現面神經受壓導致面神經麻痹、反復后循環(huán)梗死以及梗阻性腦積水等臨床表現,頭部MRA提示基底動脈擴張橫徑最寬處約7~8 mm,且突入第三腦室。病例2為中年男性,既往有高血壓、吸煙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頭部MRI提示右側腦橋急性梗死灶,頭部CTA血管成像示雙側頸內動脈C6、C7段梭形動脈瘤,基底動脈遠端動脈瘤(瘤頸直徑8 mm)。磁共振管壁分析示基底動脈偏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腦橋層面基底動脈直徑約7 mm,并向左側彎曲。VBD的診斷依靠影像學特點,包括Smoker[7]的CT標準以及Giang DW[8]的磁共振標準,Giang DW的磁共振標準如下:通過高分辨磁共振測量腦橋層面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BA)的直徑、分叉處高度和位置。BA直徑大于4.5 mm定義為異常;BA 分叉處的高度積分標準為:低于或平鞍背水平計0分,在鞍上池水平計1分,到達第三腦室底間計2分,壓迫或突入第三腦室計3分。BA側向偏移位置積分標準為:0級為在中線上;1級為可能偏離中線;2級為明顯偏離中線;3級為偏移至橋小腦角。當BA高度或偏移度積分≥2分稱為延長,當BA 直徑在任何部分均>4.5 mm可診斷為擴張。VBD的影像學診斷標準為BA同時滿足以上延長和擴張條件。按照以上標準,本文中2例患者均符合VBD的診斷,且病例2患者同時存在雙側頸內動脈延長擴張癥。
IADE可無任何臨床癥狀,當出現癥狀時,則表現各異[2]。其中,以缺血性腦卒中最為常見,其次為腦出血、腦干及腦神經受壓癥狀、梗阻性腦積水等。病例1先后出現面神經受壓導致面神經麻痹、后循環(huán)梗死以及梗阻性腦積水等表現,在臨床中較為少見。此外研究提示VBD更容易導致腦橋旁正中動脈供血區(qū)域梗死[9],病例2右側腦橋梗死與既往文獻報道相一致[9]。VBD發(fā)生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病機制[2]包括:(1)血栓直接堵塞穿支;(2)從擴張基底動脈脫落的栓子堵塞遠端穿支動脈;(3)原位血栓形成。其次在kumrl E[10]的研究中指出VBD的椎基底動脈內血流呈雙向,前向血流減少,雖血流峰值速度相對不變,但平均血流速度減低,由此可導致供血區(qū)域血流灌注不足誘發(fā)缺血性腦卒中。此外,研究表明,延長擴張的椎基底動脈使分支血管受到牽拉和扭曲,特別是基底動脈的分支,使這些穿支動脈血流減少從而發(fā)生腦梗死[1]。病例1患者反復后循環(huán)梗死,考慮與血栓直接堵塞穿支及平均血流速度減低相關,但因技術問題未能完善磁共振斑塊分析檢查證實。病例2患者為擴張的基底動脈向左側彎曲,右側腦橋發(fā)生急性梗死灶,且有逐漸加重的臨床過程,結合磁共振斑塊分析結果及以上文獻報道,考慮其發(fā)病機制為基底動脈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堵塞穿支動脈,延長擴張的血管局部血流異常,并使腦橋旁正中支受到牽拉,從而產生腦梗死。
腦小血管病與IADE之間存在聯系[11,12],IADE患者更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死、白質疏松、微出血等。VBD微出血灶主要分布于后循環(huán)區(qū)域[13]。病例2患者SWI提示多發(fā)微出血灶位于雙側側腦室旁、基底節(jié)區(qū)、左側丘腦、雙側枕葉散在多發(fā)微出血灶,提示可能與顱內動脈延長擴張癥相關。Pico F[2]等報道HIV感染可出現顱內動脈延長擴張,IADE可伴發(fā)動脈瘤,如腹主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病例2患者經過冠脈CTA檢查已排除冠脈擴張。同時IADE可發(fā)生于代謝性疾病(Fabry’s病,Pompe病)、其他基因疾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囊腎、Marfan’s綜合征、彈力纖維性假黃瘤)等。臨床工作中遇到IADE患者需盡可能完善冠脈CTA、腎臟彩超、其他部位動脈彩超等檢查,注意追問相關病史及家族史,以發(fā)現其他導致IADE的相關疾病。
IADE存在顱內多發(fā)微出血灶,其次顱內動脈擴張可形成梭形動脈瘤[2],同時也容易合并其他部位顱內動脈瘤,以上因素均導致其出血風險增高。研究表明,VBD所致的出血與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的程度顯著相關,高血壓病以及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均可增加VBD破裂出血的風險[14]。本文中2例患者均有使用抗血小板藥及存在高血壓病史,其出血風險較高,因此未使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的雙抗治療。同時治療過程中需嚴密監(jiān)測血壓,避免血壓波動誘發(fā)動脈瘤破裂出血。針對IADE延長擴張的血管本身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可依據不同的臨床癥狀,推薦不同的治療手段[2]。癥狀性腦積水行腦室分流術是有效的,腦梗死可參照臨床指南個體化治療。此外1 y內基底動脈擴張大于2 mm,提示高出血風險,建議手術、控制血壓更低或血管內治療。建議每6個月或1 y復查一次磁共振,以防出現新的癥狀。
綜上所述,IADE患者總的死亡率和卒中相關死亡率高于非延長擴張的卒中患者[15],需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目前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案,出血與缺血之間的治療需個體化平衡。1 y內快速擴張的動脈是破裂的危險信號,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的同時積極控制血壓,定期復查影像學檢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提高這類患者的整體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