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穎
今年2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十四五”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有關情況。國家體育總局表示,推動各地控制體育場館規(guī)模,將土地、資金等資源向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傾斜,避免場館建設“高大上”,而群眾用不上。
近些年,一直困擾和制約著群眾健身需求的場館數(shù)量不足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截至2020年底,全國體育場地的數(shù)量較2017年增長了89.7%,體育場地總面積增長了33.4%,其中社區(qū)體育場地覆蓋率已經達到90%,行政村場地設施覆蓋率已經超過96%。
雖然我國全民健身事業(yè)發(fā)展日新月異,但已取得的成績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2.2平方米,相較于美國的16平方米、日本的19平方米,長期困擾全民健身深入可持續(xù)開展的場地設施短板依然存在。一方面,全民健身場所和設施不足、配套不夠,尤其是群眾身邊的健身場所和設施不足、配套不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存在重觀賽型場館、輕應用型場館的問題,造成肉眼可見的功能性、結構性浪費。如何在需求側和供給側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統(tǒng)籌推進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之一,也是當下亟需破解的難題。
體育設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礎保障。沒有場地,再好的健身夢也難以展開。群眾的健身需求和場地設施緊缺之間的矛盾,是全民健身的難點,也應當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鑒于此,筆者認為應正確處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關系。
存量方面,要用好用足現(xiàn)有體育場館,提高實用功能,保證開放率。體育場館重在“用”,重在“普及”,而不是重在“高大上”?!案叽笊稀眻鲳^,表面大氣磅礴、美不勝收,但在內部構造上,卻缺乏科學設計,也不夠人性化、便捷化,群眾就算進了場,也感到難以適應。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到場館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再者,追求“高大上”必然意味著巨大的投入和高額的管理維護成本,這些最終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其昂貴的高門檻收費讓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望而卻步。
更有甚者,這些“高大上”場館除了辦活動,日常很少開放,免費或低價開放更是難得一見,資源浪費極其嚴重。場館建設只注重“高大上”,不僅是建設理念出了偏差,也有違國家層面一直強調的“嚴禁盲目建設大型場館”等要求,反映出一些地方對全民健身熱潮認識不足、準備不足的問題。城市理應關切到各類健身群體的心愿,讓人們有更多的地方“動起來”??沼信琶娌粚嵱玫捏w育場館,只是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必然會遭人詬病。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有關部門應分步驟、按計劃對現(xiàn)有場館進行適度改造和管理服務協(xié)調,堅決遏制場館建設“高大上”風氣,積極消解功能性、結構性矛盾,逐步提升“高大上”場館的親和力,讓體育場館真正為全民健身所用。
增量方面,要把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作為緩解群眾健身突出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強化政府在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堅持人民至上,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根據(jù)群眾實際需求優(yōu)化健身設施布局、完善設施功能、提高設施質量,著力精準解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供給問題,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各相關部門要有機聯(lián)動、形成合力,把建設動能和資源向社區(qū)傾斜,多建小而實用的場館和設施,讓它們成為群眾就近健身的“樂土”,使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推動全民健身目標早日實現(xiàn)。
(作者系北京市紀委監(jiān)委宣傳部干部)
338050033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