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教育孩子是一項慢的藝術(shù),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寫給一路同行的“我們”。
初次遇見,滿懷喜悅:
帶著對教師工作的向往,我來到了這個偏僻的農(nóng)村小學,滿懷期待地見到了我的“朋友們”——一群活潑、可愛而又樸實的孩子。他們將是我職業(yè)生涯的開始,細細端量著這些稚嫩的面孔,我們彼此的眼神中都透著疑問。這時坐在最后面那個胖乎乎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個子雖不高但也挺帥氣,看起來很親切。經(jīng)過幾天的觀察,再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中,我終于認識了他——這是一個行動慢、寫字慢、做事慢,甚至于考試都是經(jīng)常做不完的孩子。怎么會這樣?一系列問號在腦子里盤旋,這是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本應(yīng)該是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為什么卻這么懶洋洋的?職業(yè)的責任感告訴我——走近他,去一探究竟。
走進孩子,尋找原因:
走進孩子的生活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前提是我們要成為“朋友”。只有彼此敞開心扉,才能找到問題所在。于是每天我會利用課余時間找他聊聊天,從孩子的視角,聊他喜歡的話題。我發(fā)現(xiàn)他是個性格開朗的孩子,一說話就會笑,有時還會有些靦腆,在與他聊天的過程中,我也了解到孩子的爸爸在他剛上一年級時就出國了,媽媽在社區(qū)里自己經(jīng)營一家小超市,所以平時照顧他的任務(wù)就交給爺爺奶奶了。我發(fā)現(xiàn)每次聊起關(guān)于爸爸這個話題時,從他的語言和神態(tài)中能深深體會到孩子對爸爸的想念以及對父愛的渴望……
在課上,我也對他“關(guān)愛”有加,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經(jīng)常去提問他、觀察他的表現(xiàn)。記得那是一次語文課上,在檢查課文朗讀的環(huán)節(jié)我就讓他來試著朗讀,雖然他讀得特別慢,需要一字一頓地指著去讀,但他的聲音清脆洪亮、讀起來字正腔圓,真的很好聽、很優(yōu)美。
終于他的問題在書寫中顯現(xiàn)出來。通過批改作業(yè)我才明白,原來老師和同學眼中的他——書寫潦草,基本看不清楚書寫的是什么,而且速度很慢,寫一筆停一停,一節(jié)課下來,其他同學已經(jīng)完成,可他還趴在桌子上慢慢地寫著,看起來很認真的樣子,我終于知道老師眼中那只“小蝸?!钡臓顟B(tài)了。
改變孩子,用愛呵護:
愛,是一種情感;真正的愛是不要求回報的包容、理解與接納。那什么是教師的愛呢?教師的愛就是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信任,教師的愛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掉隊”的孩子,教師的愛就是走近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他們成長,使學生真正感到來自老師的溫暖和呵護。抓住孩子的點滴進步去表揚、去鼓勵;抓住孩子的特點和心理去教育;抓住孩子的問題用恰當?shù)姆绞饺ヒ龑?,相信孩子會有“意想不到”的改變?/p>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是我開啟“呵護”他成長的第一步。抓住他聲音優(yōu)美的特點,上課時我總會讓他領(lǐng)讀課文,給他展示自我的機會;當他背誦過一篇課文的一個段落時(其他學生早已全篇背過),我會當著全班同學表揚他,因為他比起昨天的自己進步了;當他的書寫能讓我看清楚,而不是猜謎時,我會在作業(yè)本上獎勵他一顆星星或畫一個笑臉,讓他知道老師看到了他的進步;當他課上積極回答問題時,我會和同學們送給他最熱烈的掌聲。
就這樣,他漸漸地有了改變,書寫速度快了許多,雖然沒有趕上其他同學的速度,但對照自己有了進步;上課時他不會總是走神了,漸漸地注意力開始集中在老師的問題中,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更讓我高興的是,在考試時永遠做不完的他,竟然能按時完成試卷了……
但教育孩子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只“小蝸?!币灿行傅〉臅r刻,當他對表揚失去了“興趣”,他的狀態(tài)又有了反復,此時我就像是停留在他身邊定好時間的小鬧鐘,不時會在關(guān)鍵時刻站在他的身邊告訴他,你離目標只差一小步,堅持下去就有收獲。就這樣反反復復,在成長的路上一直陪伴著他。
家校共育,合力教育:
焦急、批評、催促,甚至于我站在他面前看著他書寫,可是他仍舊無動于衷的按照自己的步驟慢慢去寫。我也說服他,也教育他,可是他一點進步都沒有,怎么辦?在與孩子媽媽的交流中,我得到了這樣的信息。家庭中的教育怎么解決?于是我走進了孩子的家中,與孩子的媽媽促膝長談。終于我們達成了教育孩子的共識。
第一,與家庭成員達成一致。不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互相埋怨,爺爺奶奶的寵愛有加要適當,媽媽的嚴厲教育要適度。多與孩子交流,多陪伴孩子。
第二,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當孩子做作業(yè)時、讀書時,家長能做到輕聲慢語;給孩子適當?shù)臅r間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第三,蹲下來走近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去鼓勵,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嘗試陪著孩子去改變。
一段時間過去了,孩子的臉上露出了更多的微笑,有了和其他同學一樣的陽光與自信。雖然這只“小蝸?!边€在慢慢爬行,但他卻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去前行。
正如《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中說到的那樣: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帶著成人的標準去審視孩子的表現(xiàn);帶著成人的標準去評價孩子的行動;帶著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達成我們的愿望,我們把自己的意愿及想法付諸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之中。但我們卻忽略了他們的角色——他們只是孩子,他們有自己成長的軌跡,他們有自己成長的方式,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自我,為什么我們要去比較?作為老師、作為父母,我們?yōu)楹尾煌O挛覀兊哪_步,蹲下來,靜靜守護他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收獲的何止是孩子,更是我們自己。
338550033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