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根 吳錦燕 李蘇寶 藍 欣
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屬于嬰幼兒時期常見疾病,是咽喉、鼻腔急性炎癥的統(tǒng)稱,主要由病毒侵襲感染所致,具體包括合胞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該病的臨床表現為流涕、發(fā)熱、咳嗽、咽痛等,若不及時治療,可侵及患兒下呼吸道引起肺炎,影響患兒身心健康。臨床多采用西藥對癥治療,但目前并無多少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且治療成本較大,再者西藥不良反應較多,并不利于患兒的預后[1]。中醫(yī)認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歸屬“感冒病”的范疇,且該病多見于風熱型,而中醫(yī)在風熱感冒方面頗有療效,通過清熱利喉、祛風解毒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疾病[2]。山蠟梅葉顆粒屬于一種中成藥劑,活性成分主要為山臘梅葉,對風熱感冒有顯著療效?,F階段,臨床針對山蠟梅葉顆粒治療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關報道比較少,為進一步探究其療效,本次研究為江西省兒童醫(yī)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進行山蠟梅葉顆粒治療,并獲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20年12月—2021年4月選取江西省兒童醫(yī)院收治的60例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雙盲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患兒19例,女患兒11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4.56±1.26)歲;發(fā)病時間1~8 d,平均(3.56±1.05)d。試驗組中,男患兒20例,女患兒10例;年齡0.5~9歲,平均年齡(4.81±1.37)歲;發(fā)病時間1~9 d,平均(3.82±1.19)d。2組的基線資料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3]中的診斷標準相符,伴有流涕、發(fā)熱、咳嗽、咽痛等癥狀,經血常規(guī)等檢查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②與《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4]中風熱型辨證標準相符,伴有惡風、汗出、濁涕等癥狀,舌苔白或黃,舌質紅,脈浮數的患兒;③患兒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參與研究;④臨床資料完整,治療依從性良好的患兒。排除標準:①伴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兒;②對本次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的患兒;③心、腎、肝功能不全的患兒;④血常規(guī)檢驗提示白細胞危象的患兒。
1.3 方法2組均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包括退熱、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干擾素治療,即進行4 μg/kg的干擾素a-1b噴霧(生產廠家:深圳科興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520033039,規(guī)格:40 μg/支)治療,每天2次。試驗組給予山蠟梅葉顆粒(生產廠家:江西佑美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7113,規(guī)格:10 g×10袋)治療,0.5~5歲的患兒服用劑量為5 g;6~9歲的患兒服用的劑量為10 g,每天3次。5 d為一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對比2組治療前、治療5 d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N)水平,并對比2組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流涕、發(fā)熱、咳嗽、咽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腹瀉、腹痛、嘔吐、嗜睡)。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相關內容評定,癥狀包括汗出、惡風、苔薄白或黃、舌質紅,以0~3分評定,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度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重度癥狀,各項評分相加即可。
2.1 中醫(yī)證候積分和WBC、N水平治療前,2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WBC、N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WBC、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和WBC、N水平對比 (例,
2.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試驗組的流涕、發(fā)熱、咳嗽、咽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例,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歸屬肺系疾病的一種,大部分有病毒感染所致,高發(fā)于12歲以下的幼兒,病癥較輕,容易治愈,但若不引起重視,可損傷患兒的呼吸道功能。干擾素是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常見的藥物之一,中醫(yī)治療小兒感冒的歷史悠久,中藥自身的毒副作用小,具有標本兼治的優(yōu)勢,有助于疾病的快速轉歸。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WBC、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的流涕、發(fā)熱、咳嗽、咽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采用山蠟梅葉顆粒治療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能快速消除其臨床癥狀,降低炎癥。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屬中醫(yī)學小兒風熱感冒,主要由于風邪侵襲患兒鼻口和侵犯其肺衛(wèi)所致,小兒的咽喉、肺臟、氣管等發(fā)育尚未完全,加上自身抵抗力低下,感染風邪后病情容易轉變,由寒化濕熱,引起咳嗽、流涕、發(fā)熱等癥狀[6]。治療該病應遵循清熱解毒、祛風散寒、潤肺止咳等為主。山蠟梅葉顆粒中的山蠟梅葉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健脾、祛風散寒等功效,《本草綱目》等書籍有記載,山蠟梅葉可用于流行性感冒治療和預防流感,不但能驅邪散熱,還能扶正固本?,F代藥理學認為,山蠟梅葉具有較強的抗炎、抗菌、抗病毒功效,而且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快速促進受損咽喉黏膜細胞的修復,在流感、風熱感冒等治療中有極大的應用價值。有研究指出[7],山蠟梅能顯著對抗冰蠟酸小鼠的腹痛,降低濃氨水的制咳作用,促進痰液排出??梢?,山蠟梅葉在咳嗽、腹痛、痰多等癥狀有顯著療效。山蠟梅葉顆粒作為一種中藥制劑,味道甘甜,口感佳,患兒接受度高。同時,該藥的生物吸收利用率高,可直接通過咽喉黏膜、口腔快速吸收,到達病灶,在局部便能充分發(fā)揮全身治療的功效,進而顯著消除咳嗽、發(fā)熱等癥狀,促使患兒疾病轉歸。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采用山蠟梅葉顆粒治療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好。山蠟梅葉顆粒的不良作用極小,并不會對患兒機體產生損傷。同時,山蠟梅葉顆粒能充分發(fā)揮快速抗病毒,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避免機體無法耐受治療藥物。丁兆輝等[7]學者也指出,山蠟梅葉顆粒治療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的不良反應極小,發(fā)生率僅為2.50%,而且有利于患兒疾病的快速恢復,安全性高,這一結論與上述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山蠟梅葉顆粒治療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能快速消除患兒的臨床癥狀,不良反應小,有利于疾病的快速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