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玲,馬學英,袁桂敏,王慶華
(1.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山東濱州256000;2.濱州醫(yī)學院護理學院)
眩暈是神經系統(tǒng)常見病,是因機體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運動性或位置性錯覺,出現(xiàn)自身或環(huán)境的旋轉感、擺動感[1]。根據(jù)發(fā)病部位,眩暈主要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中樞性眩暈約占眩暈患者的10.1%~11.0%,以后循環(huán)障礙多見,其次見于腦干及小腦梗死或出血。改良Cawthorne-Cooksey是在Cawthorne-Cooksey鍛煉法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而來,通過一系列程序性鍛煉,調動患者相關器官功能,促進平衡恢復及減輕眩暈癥狀。伴隨著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成為最廣泛使用且免費即時的通訊應用程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對延續(xù)性醫(yī)療護理服務提供了便利[2-3]。2019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日,我們將基于微信平臺的前庭康復訓練應用于48例中樞性眩暈患者中,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取山東省某三級甲等醫(yī)院卒中單元同期收治的95例中樞性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以頭暈為主訴入院,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中樞性病變[4];②意識清,下肢肌力≥3級,經康復師評估能夠參與并能夠完成前庭康復訓練者;③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評分≤40分者;④能靈活操作微信者。排除標準:①周圍性眩暈者;②低血壓導致的眩暈、心源性眩暈者;③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損害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8例和對照組47例。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 44~75(62.5±12.3)歲;腦橋梗死22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9例,小腦梗死10例,延髓背外側綜合征7例。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43~74(61.4±11.3)歲;腦橋梗死21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9例,小腦梗死8例,延髓背外側綜合征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兩組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藥物及對癥止暈治療,病情好轉后改為口服藥物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的門診及電話隨訪指導的前庭康復訓練。應用改良Cawthorne-Cooksey鍛煉法指導患者康復訓練,該方法分為增強凝視穩(wěn)定性鍛煉、增強姿勢穩(wěn)定性鍛煉、增強眼部運動鍛煉、減輕眩暈鍛煉、改善日常生活活動鍛煉[5-6]。該前庭康復訓練方法由責任護士熟練掌握,每天8:00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掌握基本動作要領并將康復視頻發(fā)給患者,以便及時鞏固學習?;颊叱鲈簳r做好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醒患者出院后堅持康復鍛煉,告知出院后2周及3個月后及時復查。由研究者定期電話隨訪,詢問其眩暈嚴重程度及康復情況。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的前庭康復訓練。創(chuàng)建微信群,管理團隊包括1名護士長(負責成員培訓、監(jiān)督實施,對微信所要推送內容進行審核)、2名醫(yī)生(負責患者病情階段性評估)、研究者及3名責任護士(具體實施康復訓練、指導,問卷調查等)。干預3個月內,推送內容每周變換1次,患者將收到6個不同主題的內容,自第7周循環(huán)推送(見表1)。每周末研究者向群內發(fā)放調查問卷。群內護士每天不定時提醒患者完成前庭康復鍛煉,并將視頻上傳。訓練過程不當?shù)幕颊呒皶r給予指導。要求每周打卡次數(shù)≥4次,4次以下者視為自動放棄。
表1 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不同干預主體
1.3 觀察指標 ①眩暈殘障程度:采用眩暈殘障程度量表(DHI)[7]對患者實施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前、出院3個月后眩暈殘障程度進行評價。該量表共25個問題、3個方面(功能、情感及軀體)。每個問題評分標準為總是有影響4分、有時有影響2分,無影響0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9,重測信度為0.97,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②治療效果:參照《眩暈診治專家共識》[8]對兩組出院3個月后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臨床治愈:眩暈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眩暈程度明顯改善,但不伴有周圍物體的旋轉感;有效:眩暈減輕,伴有周圍物體的旋轉感;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9]。③平衡能力:在訓練前、出院后3個月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評估患者平衡能力,共14個項目,每個項目的評分由0~4分,總分最高為56分,0分代表無法完成動作,4分代表可順利完成動作。評分<40分時,有跌倒風險。④自理能力:在訓練前、出院后3個月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定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10項內容,每項根據(jù)是否需要幫助和需要幫助的程度分別給予10分、5分或0分。得分越低說明自理能力越差,依賴程度越高。
2.1 兩組訓練前及出院后3個月DHI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訓練前及出院后3個月DHI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出院后3個月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出院后3個月治療效果比較
2.3 兩組訓練前及出院后3個月BBS及BI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訓練前及出院后3個月BBS及BI評分比較(分,
前庭康復訓練是通過改善患者前庭系統(tǒng)、本體感覺、視覺對傳入信息的整合,提高患者對平衡的協(xié)調控制能力[10]。針對中樞性眩暈患者,臨床上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仍是以單純藥物治療加上住院期間短時間前庭康復鍛煉為主。但患者出院后,在家自行鍛煉的依從性較差,缺乏專業(yè)指導,康復效果往往較差,延長了恢復周期,失去最佳康復時機[11]。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后3個月,觀察組DHI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移動微信平臺應用了文字、圖片、漫畫、視頻、音頻等多種康復指導方式,較單一健康教育手冊或電話回訪口頭教育更形象具體,使患者易于接受?;谖覈壳搬t(yī)療水平,利用微信平臺教會患者或家屬前庭康復訓練方法,實行家庭訓練,這是我國目前經濟實用而又可行的康復治療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微信平臺的前庭康復訓練方法對前庭功能的康復有效,與李瑞香等[12]研究結果一致,可能與患者住院期間及時進行前庭康復、出院后堅持前庭鍛煉有關。患者住院期間,處于發(fā)病早期,擔心康復訓練時會帶來眩暈或頭暈加重而不愿意活動,但事實證明患者越早開始進行康復效果越好。李娜等[13]研究顯示,對前庭功能障礙眩暈患者及時進行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康復。出院后,我們通過微信平臺監(jiān)督式“打卡”,增強患者居家期間的遵醫(yī)意識,充分調動了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14]。Kao等[15-16]研究均顯示,監(jiān)督式前庭康復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單獨居家訓練。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BBS及BI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颊咄ㄟ^在微信平臺隨時隨地反復進行改良Cawthorne-Cooksey鍛煉法中的日常生活活動鍛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通過增強眼部運動鍛煉和姿勢穩(wěn)定性鍛煉,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平衡功能與其精神狀態(tài)也有關系,包括疲勞、煩躁、緊張、抑郁等??祻蛨F隊恰好可以借助微信平臺搭建護患溝通橋梁,對出院患者進行“無縫隙”心理護理和前庭功能鍛煉?;颊哂龅絾栴}可以通過微信群與患友及康復團隊分享,促進了患者之間的經驗交流,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提高了患者前庭康復訓練的積極性[17]。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基于微信平臺的前庭康復訓練對中樞性眩暈患者提供康復指導,落實優(yōu)質護理資源下沉,拓寬了臨床護理范圍,實現(xiàn)院內院外康復護理的延續(xù)性。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時間只有3個月,干預時間相對較短,樣本量偏少,需進一步開發(fā)隨訪平臺的其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