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
(上海誠建建筑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本設計方案位于浦江鎮(zhèn)魯建路和永寨路交叉口,建設用地面積為5596m2,長約95m,寬約59m,北側為居住小區(qū),西側為社區(qū)幼兒園,南側和東側為城市次干道,本地塊容積率1.00,民防設施面積為2440m2,配套綠化面積為1680m2,單體面積為5596m2。建筑高度18.5m,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結構為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
本地塊由3 個天井,4 個盒子交錯疊加組成一個立體空間,主要分為多功能劇場和日常生活娛樂空間。
由于本地塊南側和東側為城市次干道,且南北西三側均為大型拓展居住區(qū),因此在南側為主要人流出入口,東側為車行出入口。
整個活動中心的機動車停車,主要集中在-1 層地下停車庫,非機動車規(guī)劃布置在活動中心北側地面。
本地塊建筑總高為18.5m,該群建筑與周邊建筑的棟距滿足大于6m 的防火間距要求。消防車輛由永寨路從東進入,環(huán)建筑北側,西側行駛,最終與地塊南側魯建路形成一個環(huán)行的消防車道。
本案將“地域文化”和“綠色生態(tài)”相融合,以三個“天井”營造出老上海里弄式的溫馨環(huán)境,讓身處其中的人們與建筑外嘈雜的戶外環(huán)境隔絕開來,帶給其祥和溫暖的感覺。布局采用傳統(tǒng)院落式布局,庭院內(nèi)外綠色環(huán)繞,屋頂綠植,外立面綠化,最大限度地將空間填滿春色。同時,以“天井”、“露臺”、“里弄”為布局特色,延續(xù)城市的文脈,保持城市的個性,以四個露臺為主體,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室外活動空間,充分展現(xiàn)了老上海的生活場景。(圖1)
圖1 立體結構
本項目共有1 個單體建筑,建筑占地為2377m2,地下一層地上三層。
3.2.1 地下一層設計
3.2.1.1 地下車庫出入口設計
本案地下停車位為69輛,共設置一個雙向車庫出入口,在整個地塊的東北角,靠近永寨路對城市主干道沒有影響,不對社區(qū)活動中心產(chǎn)生影響,坡道采用了直線緩坡形式,出入口汽車坡道凈寬度為7.0m。滿足雙向行駛及轉彎的要求。(圖2)
圖2 地下一層
3.2.1.2 地下室內(nèi)設備用房設計
根據(jù)規(guī)劃要點的相關要求,在充分考慮進出線與上水、雨污水管道接納管的前提下,集中將水泵房(消防水泵房、生活水泵房)布置于主樓地下一層的北側,避開了其他出入線。
3.2.1.3 地下車庫停車設計
地下一層為垂直式停車庫,柱網(wǎng)的間距滿足停車、設備等占用空間的安全間距,車道的布置方式選用了最經(jīng)濟的停車區(qū)柱網(wǎng),縱向間距為8.4m,橫向為6.0m。總停車位為69輛,其中58 輛小型車停車位,9 輛電動車位,2 輛無障礙停車位。
3.2.2 建筑一層至三層設計
3.2.2.1 功能布局
活動中心一層主入口設置在南側靠近魯建路,在東西兩側及北側各設置了次出入口,并在主入口處設置了殘疾人所使用的緩坡道,滿足無障礙設計進出口規(guī)范要求。一層設置了劇院板塊、設備用房板塊、活動中心三大板塊,二層設置了棋牌室、居民文化活動室、健身房志愿者服務中心等功能服務板塊;三層設置了辦公室、老年學校等學習辦公版塊;屋頂層放置了設備用房。(圖3、4、5、6)
圖3 地上一層
圖4 地上二層
圖5 地上三層
圖6 屋頂設備用房
3.2.2.2 消防疏散
社區(qū)活動中心從一樓到三樓分別布置防火分區(qū),配置自動消防噴淋系統(tǒng),每個防火分區(qū)面積均<5000m2;疏散寬度按100 人≥1m 計算,共設置了3 個疏散樓梯;一層劇院通過南側西側和北側的疏散門直接對外疏散,滿足疏散寬度要求;雙向疏散距離≤50m,盡端式疏散距離≤27.5m;消防控制室設置在首層,并單獨對外設置門禁。
立面進行綠化處理的創(chuàng)新手法,使該綠化立面成為城市、街道的友好界面,可以增強建筑本身對人們的親和力、吸引力;同時,綠化也成為建筑立面的一道屏障,凈化十字路口喧囂的塵土和噪音,大幅減少室外對室內(nèi)帶來的不利影響。除此之外,屋頂綠化的運用不僅可以增加綠植在用地上的占比,而且增加活動空間的面積,綠化后的屋頂還能給周邊高層建筑的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兼顧周邊人們的心理感受,整體提高社區(qū)活動中心的形象。(圖7)
圖7 立面設計
上海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城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每年7-9 月多臺風天氣,非常容易造成內(nèi)澇,作為全國建設的第二批試點海綿城市,其不僅可以體現(xiàn)上海城市建設發(fā)展的水平,更是能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的民生工程。通過海綿城市的設計建造,可以有效提高該區(qū)域的綜合吸納排水能力,減輕城市發(fā)生局部內(nèi)澇的壓力。
表1 海綿城市主要控制指標
4.3.1 透水鋪裝
在人行道和廣場入口設計使用透水瀝青和透水磚來鋪裝,在非機動車停車場位置則采用植草磚、透水瀝青、透水砼進行鋪裝設計,整體有過渡性的同時,也經(jīng)濟實用美觀。
4.3.2 綠色屋頂和下凹式綠地
綠色屋面的設計主要通過植草溝、管渠將雨水收集后集中到調(diào)蓄設施。屋面的覆土高度按照要求需≥30cm,具體參數(shù)參考《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guī)程》(JGJ155-2013)中相關條款的要求進行設計。下凹式綠地設計則是通過將建筑單體四周的草地布置成下凹(低于室外總體的標高)形式,從引流匯聚四周的雨水,起到調(diào)蓄和凈化徑流雨水的功能。
根據(jù)現(xiàn)場實地踏勘結合業(yè)主、勘察單位提供的地勘等水文地質(zhì)資料,結合本設計方案的結構特點,基礎主要采用樁基承臺結合筏板基礎的形式。
地下室為一層,采用現(xiàn)澆鋼筋砼框架結構體系,地下室的頂板板厚取18cm;地下室外墻采用現(xiàn)澆鋼筋砼墻板。地下室層高度為4.0m,總體的尺寸為76.8m×42.6m,屬于超長結構體,為了防止因結構初期和中期范圍內(nèi),砼的收縮過大導致裂縫;或因為后期溫度應力的原因?qū)е碌幕炷灵_裂,決定設置施工后澆帶來應對上述問題。
本工程建筑平面為標準矩形,主要柱網(wǎng)為6.0×8.4(6.0)m,建筑西側劇場局部為大跨結構,樓蓋跨度為18m,局部層高為9.6m。依據(jù)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和建筑的整體造型特點,結構設計為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主要由PC 構件廠生產(chǎn)的預制的框架梁、框架柱、疊合樓板等預制構件組成。除了如屋面板、衛(wèi)生間等特殊功能區(qū)域的樓板外其余各層樓面均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體系。
在本建筑設計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分別解決了建筑內(nèi)部功能布局不滿足業(yè)主實際需求、地下車庫出入口與周邊交通倒流相互干擾、每樓層因功能區(qū)調(diào)整導致疏散通道寬度不滿足規(guī)范強制要求、建筑節(jié)能不滿足業(yè)主實際需求、按照業(yè)主需求增加海綿城市設計等一系列的問題。以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為基礎設計理論,通過交叉運用平面空間布局與三維立體空間相結合的設計思路,結合建筑所在區(qū)域的自身地理位置特點,使建筑矗動靜有致、綠意盎然地躍遷于城市天際線。我相信該設計方案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成為浦江鎮(zhèn)新的地標性建筑,為社區(qū)居民的美好生活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