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
御史這個官職,是中國古代執(zhí)掌監(jiān)察職權(quán)官員的一種稱呼。御史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察官員,進諫皇帝,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多數(shù)都設(shè)有御史這個職務(wù)。
到了明朝,御史臺改為都察院,在中央政府中擁有很大的權(quán)力,往往可以輕易決定人的生死。但是,明朝也是一個對官員要求十分嚴厲的朝代,對于御史的處罰也是相當嚴厲。明朝御史的生活,實在是外表光鮮,內(nèi)里辛苦。
據(jù)《世法錄》記載,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御史雷勵誤把良民判為徒罪。明太祖朱元璋聽聞此事,當即責罵他說:“朝廷的法度能讓壞人伏法,也能讓好人受利。一旦評判有誤,就讓老百姓沒了依靠。你作為御史,執(zhí)法不公,還想怎么樣還人清白?萬一你判了死罪,那受刑的人還能活嗎?”于是,朱元璋把雷勵直接交給了司法機關(guān)來定罪。
到了明朝后期,御史即便是書寫失誤,也會被認為不稱職而獲罪。據(jù)《夢余錄》記載,明朝宣德年間,御史謝瑤在薦舉文牘上誤書被薦者姓氏,奏書上呈后,又自己上書改過。明宣宗知道了就對吏部的官員說:“古人寫簡牘,都心存恭敬謹慎之心,當年石慶書寫‘馬’字缺了一個點,就被嚇死了?,F(xiàn)在我們的這位御史推薦人才都不知道人家的姓,又怎么會了解他的才學呢?這樣輕率的人又怎么當御史呢?”謝瑤因為一字之錯,被貶至遙遠荒涼的交趾大蠻縣當知縣,從此斷送了自己的仕途。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對御史們推薦的官員非常不滿意,他批評都察院,說:“近年以來,朝廷沒有得到真正有用之人,你們御史推薦的官員,有的作威作福,有的是非倒置,官員的風紀廢弛,你們都察院有很大的責任。從今以后,凡是御史推薦的官員,如果在任職期間有貪贓枉法,欺上瞞下,考評不稱職的,推薦官員的御史也要一并治罪。”由此可見,明代御史的日子并不好過。
摘編自《團結(jié)報》
194250078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