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楊筱敏
(南京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國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中指出:“要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qū)和度假區(qū),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qū)。”[1]由此可知,文化和旅游進行產業(yè)融合已經是文化業(yè)和旅游業(yè)未來的主要發(fā)展方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能夠為旅游經濟帶來更明顯的品牌效益,通過對各類文化旅游資源內涵的深度挖掘,豐富旅游的內涵與形式,促進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承。[2]200-204文化旅游的發(fā)展正是旅游者對旅游資源以及文化內涵存在深度體驗需求的體現。[3]125-134+159
因此,實現文旅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需要將旅游節(jié)奏慢下來,在旅游中有所知、有所學、有所養(yǎng)。這就要求文化旅游產業(yè)充分調動當地各類文化資源,為旅游者打造多方位沉浸式的旅游體驗,滿足旅游者對更高文化內涵的期待。而在各類文化旅游資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殊的地域性、傳承性和民族性對打造高質量文化旅游產業(yè)具有重要作用。非遺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大類型之一,是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手工藝成為文化旅游產業(yè)打開特色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
非遺手工藝的產生都伴隨著對一個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的詮釋。作為經驗體系,它是物用功能、材料技術、審美趣味、倫理習俗的融會與綜合呈現,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民間文化創(chuàng)造,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精神訴求、集體記憶的延續(xù)性存在。[4]111-114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和與非遺手工藝文化之間的互動可以幫助旅游者更好地理解當地民俗。非遺手工藝再設計產品便是連接非遺手工藝文化和旅游者的重要途徑。做好非遺手工藝再設計可以為發(fā)展高質量文化旅游提供保障,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更多樣的實現方式。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產業(yè)和旅游產業(yè)各要素相互耦合,在此基礎上形成多層次、多要素的創(chuàng)新產業(yè)系統(tǒng),它以文化創(chuàng)意內容為核心,以觀光旅游活動為載體,注重文化場景營造的綜合性產業(yè)。[5]27-40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提供體驗服務,呈現耗能低、污染小、發(fā)展快的特點,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數據顯示,2021年各地仍在積極申報文旅項目,項目總量增加,其中四川省文旅項目數量位列第一(圖1)。地方文旅項目的增加說明文旅融合的發(fā)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有較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扶持政策。但隨著各地文旅項目數量增加,未成熟的發(fā)展思路導致文化旅游形式創(chuàng)新不足、同化嚴重,跟風現象層出不窮。這就需要文化旅游調動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增強文化地域認同感。因此,非遺手工藝在這種文化旅游的場景識別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是建立地方文化旅游特色的核心要素之一。[4]76-86
圖1 2021年各地重點文旅項目數量
非遺手工藝是指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吨袊鴤鹘y(tǒng)工藝振興計劃》中,將傳統(tǒng)手工藝概括為“是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chuàng)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yè)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征屬性”。非遺手工藝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生活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區(qū)域文化一脈相承,為相應的社區(qū)和群體持續(xù)提供了認同感。非遺手工藝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追求和生活哲學,彰顯著中華民族傳承五千年的獨特文化魅力,是建立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的堅實根基。從文旅融合視角來看,非遺手工藝也在文化旅游的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理解當地自然文化和民俗文化,將非遺手工藝融入文化旅游產品中,通過產品的購買和傳播,可以增強文化旅游的時效性,完成非遺手工藝文化推廣,同時也能加快地方文旅文化品牌的建設。
在對非遺手工藝進行再設計并融入文化旅游市場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傳承和創(chuàng)新之間的矛盾。首先是非遺手工藝傳承的“人之不能”。傳統(tǒng)手工藝人在學藝過程中都經歷了磨礪,在一個行業(yè)甚至一道工序上研習多年,能獨立解決本專業(yè)技術范圍內的常見問題,對特殊問題能進行獨立思考和摸索,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載。[6]81-86因此,手工藝傳承人大多年紀較大,認真恪守傳統(tǒng),難以理解新生事物。而中青年非遺手工藝從業(yè)者大多偏向于以新興的方式理解和傳播手工藝文化,很難堅持傳承人的視角。兩者之間的信息沖突使得非遺手工藝再設計陷入“物之不濟”的僵局。非遺手工藝再設計產品因缺乏創(chuàng)新而呈現出產品和實際生活脫節(jié)、形式流于表面化的現象。兩者都會導致非遺手工藝文化價值流失、文化內涵扭曲,造成不可逆的文化損傷。
因此,非遺手工藝再設計的意義重大,它能使非遺手工藝傳統(tǒng)文化重新連接當代文化旅游市場,尋找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并為形成有特色有溫度的文化旅游提供基礎。在此前提下,非遺手工藝再設計應注重:首先,重構文旅發(fā)展新模式,緊緊把握文旅發(fā)展新要求。其次,牢牢將之植根于非遺手工藝的文化背景,保證文化內核符合歷史規(guī)律,文化形式貼合實際。最后,注重設計形式多樣化,明確設計目的,多維度多層次地創(chuàng)新設計手段。
在非遺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設計過程中,最終呈現出來的設計作品往往大同小異,普遍存在產品設計未脫離原始形制與傳統(tǒng)功能,設計創(chuàng)新力度欠佳,產品同質化嚴重等不足,已很難契合當下國人的審美與國內大眾市場需求等問題。[7]68-75非遺手工藝伴隨著人民大眾的生活傳承下來,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特殊性和地域性,成為當地自然風景和人文文化的一個輸出窗口。因此,如果設計者對非遺手工藝的內涵理解不深,對設計對象的文化歷史挖掘深度不夠,對其文化價值體系了解甚少,那么他們是無法完成文創(chuàng)設計的價值輸出的,甚至會出現文化形式表達錯誤、文化內涵表意偏差、傳統(tǒng)價值被壓縮等問題,以致于產出的旅游文化產品同質化、單一化甚至單薄化,非遺手工藝文創(chuàng)的地域性不夠突出,且缺少文化和地域的關聯度,文創(chuàng)產品游離于鄉(xiāng)村旅游文化之外,用戶對兩者的認知關系無法建立。因此,想要較為全面深入地完成手工藝向現代設計的轉換,就要挖掘兩者之間融通的對應要素。這是在對非遺手工藝進行再設計過程中突出特色性、文化性的重點。
非遺手工藝的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手工藝成品的傳統(tǒng)文化傳達和傳統(tǒng)美術表達上,而且體現在文化價值的疊加呈現上。從生產角度來說,普通產品的生產者更注重產品對市場的填補,更偏于市場導向。而手工藝生產者則以地域視角去看待自己的技能產出,手工藝生產者更在意其背后的地域價值。在手工藝文化產品設計過程中,不同于消費者的審美價值和工藝價值,手工藝生產者更注重將地域文化傳達給消費者,這是手工藝文創(chuàng)產品區(qū)別于普通產品的地方。
由于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現有研究多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對非遺手工藝進行構成分解。華覺明根據手工藝的特性和產品屬性將手工藝分解為四個維度,即材料、制作、功能以及創(chuàng)意和設計。[8]120-129朱志平分析了手工藝現有市場價值層面,認為經濟價值、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三個層面基本可以概括手工藝的價值。[7]63-68田亞蓮在其著作《民族文化與設計創(chuàng)意》中,指出了使用功能、社會生活以及行業(yè)等不同的手工藝分類方式,分析了民間手工藝的特色,并認為民間手工技藝的藝術設計應該從取形、達意和傳神三個角度切入。[10]由此可知,非遺手工藝的核心操作在于形成最終設計產出物,是一種某個具體成品以外的抽象文化表達,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區(qū)域內生活生產的縮影和集合,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活動之一。在此基礎上,非遺手工藝自然而然形成了兩個基本的實體要素,即技藝操作和技藝產出。非遺手工藝的文化結構主體是技藝操作,其誕生和發(fā)展都伴隨著民間歷史和生活的變化,并且根據地域等要素形成一定程度的變化;技藝產出則是技藝操作的衍生結果,是技藝操作的具象載體。
技藝操作有制作、裝飾、修復以及營造等類型。技藝操作為抽象的技術技能,是一種能力,其傳承方式主要是言傳身教,并且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習和練習,最終才能形成有效的產出,是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非遺手工藝之間存在區(qū)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制作完成一樣產品時采用的方式和技能不同,甚至采用的材料和形制也不相同,因而產出各具特色。這種“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就是非遺手工藝的最大特點。同樣,蠟染技藝在不同地區(qū)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苗族的蠟染以藍白兩色為主色,蠟染的內容來源于自然或幾何紋樣,畫面飽滿且一紋多意、具有故事性,傳達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情。[11]182-193黃平蠟染則多采用黑白藍三種色調,畫面以幾何紋樣為主,且具有連貫性和規(guī)律性;紋樣完整,無鬢紋和斷痕,畫面多以太陽元素為中心,傳達人們對宇宙和自身的思考,具有極強的哲理性和寓意性。蠟染技藝的差異說明同樣的手工藝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傳達了不同的文化價值。因此,抽象的技藝操作作為一種文化要素,是傳統(tǒng)手工藝存在和傳承的核心。
技藝產出是非遺技藝通過技能和制作等行為,結合一定的材料和具體載體,經過加工形成的具有審美價值的技藝形態(tài)。技藝產出形態(tài)多為實體,如上文提到的刺繡,以及常見的彩陶燒制、金屬制造等技術,最終的產品多為具有該技藝特色的實物。技藝的可識別性也最終呈現在技藝產出的某些產品要素上,包括材料、形態(tài)、圖樣等。這些要素就是技藝操作的外化表現,是可以通過感官被用戶所感知的,帶給用戶最直接的感官沖擊和文化體驗;同時,技藝產出作為技藝的呈現實體,是聯系用戶和非遺手工藝的橋梁。
用戶體驗的研究與提升是思考用戶和非遺手工藝互動關系的切入點。探究用戶體驗可以了解用戶的需求和期待,明確非遺手工藝再設計的方向和目標。非遺手工藝的構成將用戶體驗自然地分為三個層級(圖2)。[12]284-292用戶在使用技藝產出的實體產品時,直接感知產品的形狀、色彩和圖樣等要素;產品功能符合用戶的實用需求,滿足用戶的審美需要,使用戶獲得愉悅感、效用感,至此進入文創(chuàng)產品的實用性和舒適性階段,即非遺手工藝文創(chuàng)產品的審美層。
圖2 非遺手工藝結構及用戶體驗模型
審美層的信息基本來自設計的產品屬性,即物理屬性,而技藝操作對應的是非遺技藝文創(chuàng)產品的行為層。其中操作、調節(jié)等形式都是技藝操作的組成部分,是手工藝文化中形成技藝產出的過程。這些過程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以工具、材料等具象物品,結合經驗、技巧等抽象因素來完成生產,體現了手工藝人的智慧。因此,行為層的特點對應的是消費者的學習行為,而不是簡單的產品輸出。
手工藝文化之所以可以被定義為一種非遺文化,重點就在于非物質的部分,也就是反思層。情感設計中的共鳴和反思來源于產品所蘊含的情感、文化和習俗等抽象的人文要素,它們受到用戶的教育水平和認知程度等因素影響。文創(chuàng)產品對于手工藝的挖掘可以使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對非遺手工藝文化產生共鳴,在使用產品后進行回味和反思。共鳴和反思優(yōu)化用戶對文創(chuàng)產品使用體驗,至此進入產品的文化性和差異性階段?,F有的非遺技藝文創(chuàng)僅停留在物和形的階段,是文創(chuàng)產品對用戶的單向信息輸出。通過技藝操作結合技藝文化產品可以達成產品和用戶的雙向互動;隨著大眾參與互動過程的深入,信息將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有效反饋,加深大眾對設計創(chuàng)新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進而觸發(fā)情感體驗。[13]101-108
綜上所述,技藝產出作為一種實體產出,一般具有多種產品設計要素,如顏色、形態(tài)、圖樣等。對這一類實體文化進行文創(chuàng)設計的目的應是探索這種產出實體的審美價值及其在當代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旅游文化產品要想出類拔萃,形成一定的旅游地文化特色,將技藝操作和技藝文化的特殊性體現在旅游產品上,是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視覺通道是人體獲取信息的第一途徑,可以表現產品整體形態(tài)。用戶會根據自己對一個產品的判斷在未使用產品時就形成一定的文化認知。線條硬朗或柔和可以決定文化基調,色彩鮮艷或素雅取決于文化特質,圖案奔放或含蓄內藏文化涵養(yǎng)。這些符號都是用戶在生活中形成的基本認知,也是用戶和產品進行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信息交換的基本途徑。因此,尋找文化特征在視覺通道中的設計符號聯系,可以使用戶在極短的時間內將產品和當地旅游文化產生聯系。在觸覺上使用的材質類型、表面粗糙程度、線條流暢級別等,都可以被視作產品所具有的人文特色。
在旅游過程中,觸覺是對環(huán)境感知最靈敏的感官,強化產品的觸覺特征有助于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回憶起旅游環(huán)境的部分特征,也就更容易代入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那些棱角分明、塊面區(qū)分明顯的文創(chuàng)產品觸感硬朗鋒利、體積感明顯,會使人產生結實厚重、粗獷豪邁等觸覺聯想;那些行云流水、塊面過度平緩的文創(chuàng)產品則精巧圓潤,會使人產生輕盈別致、溫和細膩等觸覺聯想。[14]151-156在設計旅游文化產品時,要突出區(qū)別性要素,有效利用感知通道,加深用戶對特殊要素的印象,并形成文化聯想,使用戶在使用前獲得對產品的愉悅審美體驗,在使用過程中獲得該類非遺技藝的相關知識,在使用后形成對當地人文民俗的反思,最終取得良好的地域旅游文化宣傳、傳播效果。
現如今,非遺手工藝已被批量化投入工業(yè)生產中,以商業(yè)化模式處理商品會導致非遺文化實質性內容的缺失。非遺手工藝特殊的屬性和復雜的構成難以把握,使得設計師在對非遺手工藝進行設計時容易陷入將文創(chuàng)設計僅停滯于設計審美層的困境,即挪用“形”的設計,卻忽視“技”和“意”的表達。設計師在進行調研時容易忽視技藝操作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而直接選擇將技藝產出實體作為設計產物,僅能實現由實體元素采集到實體設計形式的轉換,致使非遺手工藝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失去支撐其存在的民族文化特點和地域風格特色。
由于非遺手工藝的構成要素較為復雜,其再設計的過程須重點突出技藝制作過程中的文化表達。同時,非遺手工藝設計的目的、要求也與其他文化類型的設計存在差異,因此會形成不同的設計重點。透過非遺手工藝的構成可知,技藝操作是因,技藝產出是果,技藝文化是根。因此,可以從其構成出發(fā),尋找產品設計的相關點,結合非遺手工藝的特殊性,完成非遺手工藝構成的設計轉換(圖3)。
圖3 非遺技藝與設計要素的轉換模式
在對非遺手工藝構成進行分解的基礎上我們得知,用戶的定位是決定受眾和市場的關鍵因素。技藝文化更多承載的是情感要素,包括地域情結、民間習俗、道德觀念等;技藝操作是連接抽象和具象的過程,是生活經驗和技藝手法的外化形式;技藝產出作為物理要素,表達的是文化審美以及使用方式。對于用戶來說,針對這三個部分的設計目的各不相同。雖然三者面對的都是大眾化用戶群體,但技藝操作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對技藝操作的總結和簡化,使非專業(yè)用戶也可以進行學習和基礎操作。這是針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宣傳和傳承的要求提煉出的設計目標,可以提高非專業(yè)用戶對這項手工藝產生興趣的可能性,營造良好的手工藝學習傳承氛圍。即使用戶沒有形成對專業(yè)技藝的興趣,也能在這種文創(chuàng)設計中了解和接觸到與傳統(tǒng)技藝操作相關的基礎知識。[15]142-143
非遺手工藝轉換的必要性在于產品功能不能完全匹配當下大眾市場的需求,致使某種手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逐漸流失。這種需求匹配度不協(xié)調的現狀,不僅是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變化的反映,更是促使文創(chuàng)設計產物同質化現象加重的原因。因此,在非遺手工藝驅動的文創(chuàng)設計轉換過程中,應運用當代設計語言展開對設計形態(tài)的塑造;利用設計功能的針對性、獨創(chuàng)性等特征拓展市場價值;豐富設計語義表達,以適應文化差異,增強文化符號解碼通用性,有效傳遞非遺文化價值,形成非遺手工藝創(chuàng)新設計思路。
技藝操作是用戶在文化旅游中得到體驗的主要途徑。用戶在技藝操作和學習中,能更好地了解非遺手工藝的文化內涵,更深入地了解旅游地的核心地域民俗文化。但技藝操作的設計和轉換相比于技藝產出顯得冗長復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翻譯。這就導致許多文創(chuàng)設計對非遺手工藝的核心文化避而不談,針對非遺手工藝的文旅產品設計總是避重就輕,選擇直接復制物質層面的要素。
文化旅游產品受眾用戶群體近年來偏向年輕化和泛化,年輕人更愿意為帶有文化價值的產品買單,這類產品面向的用戶年齡和認知跨度變大。該群體更趨于追求精神層面的消費,并且在審美中呈現出更大的包容性、更多元的兼容性以及強烈的個性化需求。[16]227-232通過這種用戶特征的變化可以看出,用戶購買非遺手工藝的文化旅游產品旨在通過這種受眾較廣的文化產品來反映個人的文化消費價值和個性。[17]1-11產品中投入人工參與成本成為用戶群體評價此類產品的重要標準。
因此,在設計調研階段,對非遺手工藝的分析要明確目標,將非遺手工藝的用戶明確定位到非專業(yè)用戶群體上。該類用戶對非遺手工藝并不了解,但希望得到帶有地域標志的文創(chuàng)產品,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形成回憶和反思。用戶的需求和認知使得設計目標范圍縮小至學習、傳播和展示層面,有利于非遺手工藝走下神壇、走進百姓生活。在這個基礎上對技藝操作進行調研挖掘,應考慮對其操作流程步驟進行解讀和簡化,在充分了解技藝操作的差異后,將該技藝操作轉化為用戶能夠理解和產生共鳴的形式。
安徽涇縣的宣紙制造技藝有撈紙、曬紙、剪紙等100 多道純手工工序,整個制作過程至少歷時1年。在設計宣紙文創(chuàng)產品時,可以通過簡化宣紙制造的步驟,得到操作較為簡單的工序;省略由木材到紙漿轉化的步驟,為用戶提供制作紙漿的相關工具,由用戶補充從紙漿到成紙轉化的制作過程,最后獲得宣紙。這種針對手工藝流程的文創(chuàng)設計有效實施獎勵機制,最終獲得成紙,這種操作方式使用戶在實際體驗中了解造紙的步驟。
在地域內的所有文化中,這類手工藝是最有地域歸屬感的存在。因此,想要打造帶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標簽,在非遺手工藝的文創(chuàng)設計中,可以使用現代常用的設計方法劃分用戶需求類型,計算輸出用戶需求權重,為用戶使用和評價提供客觀數據支持,使用戶在對非遺手工藝熟悉的過程中形成對該地域文化的認知。在劃分用戶的需求屬性時,可以采用KANO模型,在手工藝構成屬性分類的基礎上,通過問卷等形式多向獲取用戶需求數據,再根據KANO 評價表進行需求劃分。用戶需求權重排序是指導設計的直接重要標準,這就需要通過建立AHP 模型,獲得用戶對某類手工藝的實際需求,得到在設計中的評價指標。
明確非遺手工藝的設計構成,設定不同的設計目標,可以充分彰顯非遺手工藝作為一種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同時,通過用戶和非遺手工藝不同構成要素產生多層次互動這一文化旅游形式,助力非遺手工藝的推廣宣傳與學習傳承。
在文化旅游的體驗過程中,對非遺手工藝構成的文化反思是用戶能夠融入文化旅游地民俗歷史的跳板。想要用戶在特定的時間里和異鄉(xiāng)的文化產生共情,不僅需要設計師對非遺手工藝物質和審美屬性有所理解,更需要他們身處相應文化環(huán)境中親身體驗。設計師想要在短時間內形成對某項非遺手工藝的深刻認識較為困難,而非遺傳承人形成這種感同身受的體驗則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累積??梢娫谶M行文化轉譯時,設計師不僅要對設計對象有所認識,還應有意識地跳脫出自身的文化環(huán)境,融入旅游地文化環(huán)境,設身處地進行文化、地域、思想等多角度考量,對設計對象文化類型和特點進行充分調研和分析。同時,設計師應發(fā)揮專業(yè)能力,分析手工藝的當代價值、審美觀念和精神內涵。
此外,設計師還需思考非遺手工藝如何迎合用戶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期待,滿足非遺手工藝用戶的文化認知需求。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要開發(fā)用戶本體需求,而且要挖掘非遺文化的可用性和適應性,重新對文化符號進行組合詮釋。只有迎合當前用戶對文旅產品的文化期待,立足現有生活狀態(tài),結合手工藝產生的原因,使手工藝重新回歸現實生活,才能形成手工藝和用戶的雙向對接,建立用戶和手工藝之間的橋梁。
浙江仙居無骨花燈的制作過程較為繁雜。無骨花燈流傳至今,不僅傳承著仙居人設計形式與制作工藝,而且寄托著他們金榜題名的美好愿望。這就需要明確無骨花燈背后的人文要素,在對無骨花燈進行文創(chuàng)設計時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祈愿和祝福的象征存在,結合一些社會活動,表達用戶期盼之情。
由此可見,非遺手工藝的文化轉譯中要及時挖掘手工藝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剖析手工藝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要將手工藝背后的人文傳統(tǒng)和當下社會狀態(tài)結合起來,賦予原有歷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要快速準確抓住用戶的文化旅游消費心理,使之產生共鳴。
技藝產出的形態(tài)要素貫穿于用戶的文化旅游行為,借助其物質性和商品性,可以延伸用戶的文化旅游體驗。非遺手工藝對原有形態(tài)的塑造是在滿足原有功能的基礎上結合一定的審美原則展開的。這是非遺手工藝功能和形態(tài)上的平衡。但進行再設計時,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有可能被打破。由于用戶功能需求的變化,非遺手工藝產出功能在當代很難獲得市場空間。而技藝形態(tài)給人們帶來的文化認知較為固定,可改動的范圍不大,就會出現形態(tài)不一定對應現有或相關功能的情況。因此,再設計前要考慮非遺手工藝實體形態(tài)是否可以被賦予新的功能。非遺手工藝實體形態(tài)沒有屬性明確的功能指向和產品聯想,其形態(tài)可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產品存在。設計師多將其功能設置為常見的收納、照明、識別等。
除此之外,非遺手工藝實體一般還具有地方特有的材質、顏色等產品細節(jié)特征。設計師通過提取實體中其他有代表性產品特征進行設計。為增強手工藝特質在感官通道上的刺激作用,在視覺上可以選用多種顏色、抽象但規(guī)范的圖案,在觸覺上可以通過將傳統(tǒng)材料和現代工業(yè)材料相結合的方式增強觸覺體驗。技術產出的具象形態(tài)可以直接作為產品產出的參考要素,而對技藝操作和技藝文化這類隱形要素的定位,可以采用Q-SORT 方法。該方法旨在測試產品特征排序的一致性,選取和該手工藝文化相關的從業(yè)人員、設計從業(yè)人員以及普通用戶等樣本,在前期屬性劃分得出的數據中判斷產品要素靠前的要素調性,并剔除部分調性。這些要素包括色彩、形態(tài)、圖案、材料等,以及帶有手工藝特征的工藝、寓意、習俗等。
我國非遺手工藝在色彩的使用上較為傳統(tǒng),其調性印象相比于產出形態(tài)也更為固定。在對色彩要素十分突出的非遺手工藝進行文創(chuàng)再設計時,設計師要注意把握色彩,理解色彩的含義,挖掘色彩的地域人文寓意,提煉色彩的文化要素。需要注意的是,當色彩不能作為人文要素進行傳達時,則要從審美的角度去理解色彩在現代設計中的價值。比如,蘇繡含蓄內斂,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它是對江南自然事物或傳說的表達,帶有明顯的江南女子文雅溫柔的特性,也是江南地區(qū)細膩審美觀念的體現。而高平刺繡的特色是用色大膽,畫面活潑,其中布貼繡最具特色。高平位于山西省,山西人民熱情外放的性格在刺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高飽和的選色和中原地區(qū)明亮而飽滿的生活氣息高度契合。設計這兩種文創(chuàng)產品時就要抓住產出實體最為醒目的特點,結合原產品給人的感官信息,將蘇繡的細膩和高平刺繡的活潑區(qū)別開來。
在當下文化產業(yè)“IP 化”崛起的設計大環(huán)境下,設計者對技藝產出要素要有獨特的理解,塑造文創(chuàng)產品獨特的文化形象。將產品形象推向市場的過程就是讓用戶認識該種非遺手工藝文化的過程,使之區(qū)別于其他手工藝,彰顯其文化旅游體驗特色,促進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
技藝產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屬性,這些功能滿足某個時間段當地用戶生產生活的需求,但不一定符合當下的使用需求。這種功能的缺位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功能的失效,即該需求完全不存在;二是功能的迭代,即需求升級導致技藝產出品功能滯后。設計者一般會根據地域、時間、氣候等多種要素,針對不同的生活問題和需求,發(fā)揮不同的技藝功能。隨著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用戶的需求也隨之變化,這些滿足原有需求的技藝產出品并不能滿足現有的需求。另外,產品的功能也會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產生迭代,在當下缺少一定的必要性。
對這種功能失去定位且功能涉及范圍廣的產品,可以使用功能樹(FAST)的方法,在產品功能設計的過程中避免功能不明確帶來的無序性。首先確定產品的功能方向和總功能,然后根據產品的特殊性和需求權重,展開對功能的細分和補充,將功能的遞進和補充關系在一張樹狀圖上表現出來,使功能可視化,便于確定功能范圍。設計非遺手工藝文創(chuàng)產品時,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傳統(tǒng)產品功能如何對接現有需求。當該類產品的功能在當下完全失效,就需要設計師思考實體形態(tài)可承載產品功能的可能性以及當下用戶對該種產品功能的期待,雙向對接功能設計和用戶需求。而當原有功能由于技術迭代而缺少必要性時,對原有功能的理解就十分重要,原有的功能是實現現有產品功能的基礎。用戶對原有的產品功能有一定的認知,使再設計的功能和原有設計功能形成對應關系,有利于用戶更快地理解和接受再設計產品。
此外,設計師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在人們認可的功能基礎上,添加材料、質感、使用方式等相關要素以完成功能的銜接和轉變。例如,東莞千角燈原有實用功能為屋外照明。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雖然千角燈集合了包括刺繡、書法展在內的多種手工藝,但是蠟燭仍是唯一可以與其功能產生聯系的物品。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使用場景的變化,進行文創(chuàng)設計時設計師需考慮千角燈的照明功能,聯系光影效果,將之延伸拓展為光影裝飾、屋內照明、香薰燈等現代家居產品。
功能完成替換和疊加,是非遺手工藝再設計產品在文化旅游產業(yè)市場中得以存在的基礎。這決定了再設計的文化旅游產品可以達到用戶的基本使用預期,可以融入當代生活。
大力發(fā)展文化旅游產業(yè)是當前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抓手。非遺手工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構成元素,對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非遺手工藝的再設計應重點把握手工藝物質形態(tài)與文化抽象形態(tài)的深度融合,系統(tǒng)梳理非遺手工藝的內在文化脈絡。
本研究以建立文化旅游特色為目標,從非遺手工藝文化構成角度出發(fā)思考其在當代旅游消費中的發(fā)展定位;通過分析非遺手工藝構成、用戶體驗需求兩方面問題以對接產品和用戶,試圖將用戶體驗融入非遺手工藝再設計過程,轉變原有執(zhí)其一端的設計思路;在非遺手工藝構成和設計要素之間進行聯系和轉化,對接二者的設計結構要素,為再設計提供策略。該轉換方式可以有效挖掘、延伸非遺手工藝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為非遺手工藝創(chuàng)意設計提供策略支持。
本研究將在此設計轉換方式基礎上,完善非遺手工藝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方法體系,為非遺手工藝再設計提供切實可靠的理論支持;在細分手工藝類別的基礎上展開各類設計實踐,并根據地域差異性特征,靈活調整設計思路,保證設計策略的適用性。同時,本研究提出的設計轉換方式并不局限于文旅產業(yè),而多數非遺手工藝均留存于民間鄉(xiāng)村。因此,后續(xù)研究將進一步把非遺手工藝再設計的融通與轉換方式適度運用于鄉(xiāng)村環(huán)境建設與規(guī)劃、文化IP 形象塑造、鄉(xiāng)土住宅與建筑改造等領域,形成非遺手工藝活態(tài)化設計研究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