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倫
馬鞍寺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中國傳統(tǒng)村落、四川十大最美古村落的綿陽市游仙區(qū)信義鎮(zhèn)曾家埡村。
曾家埡在綿陽市區(qū)東五十余公里處。這里坐落著像一副馬鞍的巍巍馬鞍山,魏劉河宛若玉帶繞村潺潺流淌,穿境而過的徐家溝河碧波蕩漾。古綿州時,這里是三臺、鹽亭北上從金牛蜀道出川或西入成都的必經(jīng)之地,南來北往的商賈馱著鹽巴、蠶絲、煙葉等貨物,途中會落腳于此。這里人杰地靈,重信守義,耕讀傳家,走出了明代進士、官至山東按察使的汪東洋;“踏遍雨臺又馬鞍”的葉上林,曾在此讀書授課,后成為清代綿州第一進士。
立冬剛過,我們經(jīng)魏城,到信義,進入曾家埡,見到夯土打造的民居民宿,星羅棋布,黛瓦褐墻,別致幽雅。走過一段樹木掩映的水泥公路,老遠就望見馬鞍山麓隱現(xiàn)的古建筑群——馬鞍寺。
馬鞍寺東北西南向,由兩大部分構(gòu)成,閉合式寺院,寺院正對面是樂樓,中間隔有五六百平方米大的壩子。寺院與樂樓遙相呼應,既對稱又雅觀,確如《重修玉皇廟碑記》所言,“無戲樓則廟貌不稱,無戲樓則觀瞻不雅”。我想,樂樓更有它的實用功能吧?同行的歷史老師說,樂樓唱戲是為了“酬神悅民”,明清時期綿州建有一百三十多座樂樓,馬鞍寺樂樓尤負盛名。
難得的是,這座樂樓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 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實乃少見,游人嘖嘖稱贊。馬鞍寺樂樓為二層樓閣式建筑,占地面積一百余平方米。五排二十二根粗壯的柱子,矗立在刻有浮雕盆栽花紋的石柱礎(chǔ)之上,連接樓身上下,底層完全抬空,木梁架抬梁穿斗式,中間戲臺主體部分凸出,兩邊耳房內(nèi)收,平面呈“凸”字形。整個樂樓顯得通透開闊,周邊青山合圍。樂樓梁檐及檐柱上分別有透雕龍紋和浮雕龍紋雀替,明間楣框上的回紋掛落,鑲嵌透雕仙鶴延年,六翹角單檐歇山頂,樂樓猶如群鳥展翅,臨空欲飛,屋頂、正脊、垂脊、角脊的八仙、蹲獸、鳳凰、喜鵲、蝙蝠、花草等精美雕飾,寓意祥瑞,惟妙惟肖。
從側(cè)旁拾級而上,步入樂樓二樓。梅蘭竹菊花草,孝老尊長耕讀傳家故事,《穆桂英掛帥》《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 等戲曲題材的十余幅純木雕刻,古樸清新,栩栩如生。站在有一百五十余年歷史的這個舞臺上,我感慨萬千。滄海桑田,樂樓尚在,物是人非。古往今來,時代猶如上演繁復劇目的樂樓,是人生永恒的舞臺。不同社會不同的人,都在時代里演繹自己的人生。過往的曾家埡百姓,艱難地演繹著普通的日子,從曾家埡走出去的進士汪東洋、葉上林等,演繹出了他們科舉入世或春風得意,或孤寒潦倒的人生。而今,曾家埡村民在新時代的大舞臺里,唱出了人生的精彩,創(chuàng)造出了絢麗的新生活。農(nóng)家別院,一幢幢映入眼簾,院壩里停擺著一輛輛小轎車,天然氣、自來水通到了家家戶戶……
樂樓正對面寺院大門上方橫匾楷書“馬鞍寺”,醒目耀眼。寺院守護老李介紹道,由南向北往里,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玉皇殿四重殿,東西兩側(cè)各有十余間廂房。我們在樂樓二樓戲臺,仰視方能看到殿宇房頂,“神上而樂下”,整個樂樓高度低于殿宇,可見馬鞍寺之高大宏偉。
漫步走過寬敞的壩子,我們來到閉合式寺院大門前。四株老黃連樹,一枯三榮,于風雨中長年默默守護在寺院兩旁。正好在這里看護寺院的也是四位老人,他們家都在曾家埡,精神矍鑠,自豪滿滿。馬鞍寺內(nèi)古樹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據(jù)說這四棵黃連樹與寺廟同歲,那它們應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據(jù)記載,閉合式建筑群始建于明初,毀于明末兵燹,清初重建,為 “涪江八景之一”,歷來被人稱道。寺內(nèi)碑文云:“廟廊巍巍,自古及今由來久,人孰不慕其名者哉?!苯裉?,我們也是慕名而來。
寺院最前殿是天王殿。從殿前十一步階梯入內(nèi),里有彌勒、四大天王金像,天王殿前后都留有殿門,可直接進出。此殿為抬梁穿斗式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長22 米,進深三間寬12米,據(jù)說是最大的天王殿了。梁枋上裝飾有綠藍相間的龍紋、荷花圖案,在廊柱與檐柱間的木板上,繪有二十四孝及民間故事等壁畫,門窗隔心為直欞案圖,通風透氣,又如一個個畫框,借景入室,里外皆景。天王殿屋頂為懸山頂,五脊二坡,正脊兩端各有一身插寶劍的燕尾正吻,吞口銜脊,尾部翹卷,中間有如意草繞盆栽寶葫蘆造型脊剎,垂脊上有四大天王雕飾,與殿內(nèi)天王像呼應,主題凸顯。
馬鞍寺曾是龍橋書院所在,義學興盛。天王殿后廊今仍存有一通清光緒七年(1881 年)的義學碑,碑身雖殘損剝蝕,但大部分碑文可辨。義學原是宗族內(nèi)為貧困子弟舉辦的免費教育機構(gòu),是具有地方學校性質(zhì)的義塾,后由官宦、地主、鄉(xiāng)紳出資興辦,或以祠堂地租、公眾募捐而建,起于宋,興于明,盛于清,目的是“風俗教化”。義學碑陽面記載興辦義學館化緣募資的經(jīng)過和功德名錄,陰面載記義學館辦學的宗旨及十二條學規(guī)。閱讀碑文,可略知明清時期地方教育的基本情況。我們也由此發(fā)現(xiàn),這里在明清先后走出兩位進士,不是偶然,實乃當?shù)刂匾暯逃?、崇尚信義的民風使然。
我們步入大雄寶殿,仿佛置身于藝術(shù)的殿堂。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正殿,它是馬鞍寺最宏偉豪華的一座佛殿。面闊五間長22 米,進深三間寬12 米。建筑精美,巧奪天工。抬梁穿斗式梁架,前后檐廊架及柱上建有精巧的斗拱。斗拱是古建筑的靈魂構(gòu)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塊叫拱,斜置長木叫昂,總稱斗拱。它是用來支撐荷載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裝飾,同時顯示建筑物及主人地位的重要性。大雄寶殿的斗拱是五踩翼形拱。斗拱從檐柱中心開始,向內(nèi)外兩側(cè)挑出,每挑一步稱為一踩,踩數(shù)越多越有氣勢,表明建筑等級越尊貴。殿前后柱頭上有十攢斗拱,柱間額枋上有十二攢斗拱,同一殿廟斗拱數(shù)量不可謂不多。舉頭上望,殿內(nèi)釋迦牟尼金像龕位上空屋頂有一藻井。藻井是傳統(tǒng)建筑室內(nèi)頂棚的獨特裝飾,“突然高起,如傘如蓋”,有防火寓意,又具有神圣意義的象征,多應用在皇家或宗教建筑中。此藻井為八邊形,居中的十二幅龍紋圖案彩繪,雕刻精致,天龍騰云,活靈活現(xiàn)。
壁畫是大雄寶殿的精華。沒能看敦煌壁畫,馬鞍寺里也可欣賞到豐富多彩、美輪美奐的壁畫。二十四諸天、十八羅漢、八大菩薩等不同形象,歷歷在目。
佛教中的護法諸神稱作二十四諸天。東墻北邊繪有帝釋天、摩利支天、大梵天、東方持國天王等六諸天像,東墻南邊繪有金剛密跡、日宮天子、韋馱王、南方增長天王等六諸天像,西墻北邊繪有西方廣目天王、東岳大帝、大辯才天、閻摩羅王等六諸天像,西墻南邊繪有北方多聞天王、月宮天子、大自在天、紫微大帝等六諸天像。創(chuàng)作者憑借豐富的想象,通過青、黃、赤、白、黑、碧、紅、紫、綠等色彩,與表現(xiàn)不同節(jié)奏與韻律的線條,匠心獨運。相貌體態(tài)、穿著打扮、舉手投足、神情氣質(zhì)各異的二十四諸天,有的雍容華貴,有的俊美飄逸,有的三面八臂,有的似神兵天將,有的面目猙獰,有的風度翩翩……個性鮮明,絢麗多姿,美不勝收,印象深刻。
十八羅漢寺廟多以塑像呈現(xiàn),其形象較為固定。馬鞍寺大雄寶殿里十八羅漢壁畫,又有作者的創(chuàng)意。分布在東西兩墻面,東墻九羅漢中,布袋羅漢、看門羅漢、沉思羅漢、降龍羅漢,西墻九羅漢中,探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挖耳羅漢,色彩斑斕,特征分明。它們有的袒胸露乳、慈眉善目,有的正身端坐、方厚持重,有的風姿雋逸、托腮冥思,有的降服妖龍、救助蒼生,有的端莊清秀、面容俊美,有的掏耳弄首、閑情修身……古代礦物質(zhì)顏料增強畫面質(zhì)感,歷經(jīng)歲月浸染,一幅幅壁畫依然為我們呈現(xiàn)出或厚重、或靈動、或滄桑之美。
大雄寶殿北墻的東西兩側(cè),繪有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藏菩薩、地藏王菩薩、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由于強烈的色彩對比、疏密有致的線條巧妙運用,我們心目中的菩薩印象,在壁畫里顯得更加生動傳神。
大雄寶殿的壁畫,不僅有以上大量反映宗教文化的題材,還有關(guān)于衣錦還鄉(xiāng)、西出陽關(guān)、西游記系列等內(nèi)容,足夠游人賞玩,在這里體味唐代畫家吳道子 “吳帶當風” 的神韻,感受到敦煌壁畫瑰寶的風格。
出了大雄寶殿后門,馬鞍寺守護老李說,左側(cè)這叫“母子樹”,我們好奇地圍了上去。一棵四百多歲的香樟樹,根上又長出了一株小樹,小與老相依相伴、不離不棄,小樹用自己的粗枝綠葉,為行將枯朽的老樹遮風擋雨。眾人不約而同夸贊道,這不正是中華民族孝老尊長優(yōu)秀傳統(tǒng)的象征嗎?
穿過古柏斑駁的樹影,我們來到觀音殿。殿門前立有一通“補修觀音殿碑序” 碑,碑陽面上方鐫刻著“慈光普照”,碑文記載了募捐修繕觀音殿事宜。前檐廊架上有十攢斗拱,柱間額枋上的三踩翼形斗拱,若鳥之兩翼,展翅欲飛。殿里觀音菩薩金身像上方有一藻井,十五塊正方形木板,“榫卯”拼接而成,每塊木板上的彩繪已模糊,不能辨識。位于觀音殿內(nèi)右后側(cè)的文昌帝君像,被稱為馬鞍寺的一寶,它是用一整塊香樟木雕刻而成,雍容慧顏、英睿尊貴,我們不得不嘆服雕刻者獨特的構(gòu)思與精湛的技藝。
出觀音殿,繞過寓意紫氣東來的幾棵古紫薇樹,我們踏上兩旁參天古柏相伴的二十九級石階,步入玉皇殿,參觀了道教廟殿。
余暉為曾家埡涂上了一抹金黃。我們興致勃勃地游完道殿與佛教神廟融為一體的馬鞍寺,感受了“儒釋道三教合一”在建筑及文化上的特色??磥恚腥A文化的開放、包容與融合,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