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候的流行語不是“普信”,而是“自以為是”“臭美”。勇于表達自己想法的同學(xué),或是勇敢打扮展現(xiàn)青春的同學(xué),都很可能被贈予這樣的評價。
我從小就不止一次被人評價為“自以為是”,因為我愛說話,還有點固執(zhí)。我因此有點自卑,多少次,當(dāng)我想張嘴,“自以為是”四個字就像一座大山壓下來,令我閉嘴。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漸漸地反應(yīng)過來:
我表達,當(dāng)然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正確的,我不可能違心地說自己也不相信的話。牛頓為何發(fā)布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因為他堅定地認(rèn)為這是對的。
自以為是,其實是一個人正常、飽滿的心理狀態(tài)。反過來,“自以為非”則往往是病態(tài)的。社恐的人,多半“自以為非”,總覺得自己說錯了話、做錯了事;退縮的人,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錯。
那種“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卑感是會讓人崩潰的。
語言總是在更新,包括攻擊人的語言。后來,又有人說我:“你怎么這么自戀?”
而已經(jīng)長大了、成熟了的我,笑笑反問:“自戀有何不好?”
智者樂山,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仁者樂水,天地一沙鷗,飄飄忘機心。
如果這世間無一可戀之人,至少,我還有我自己。
我打理自己,因為我值得;我享受生活,因為我愿意;我能者多勞,因為我智慧;我從容淡定,因為我美麗,不受“白幼瘦”審美的綁架。
當(dāng)我孤獨和困難的時候,我總有一個愛戀者——那就是我自己。
“普信”二字里,有嘲笑,也有隱約的輕侮——你很普通,你沒有資格自信。
首先,是誰下了定義,說什么樣的人普通?其次,這世間難道還有自信資格證,非得考證成功才能自信?
他人的語言里,有他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也許有人覺得應(yīng)該平平淡淡過一生,也許有人不喜歡顯山露水,也許有人由衷地厭惡自己,無法自我欣賞、自我愛戀……但你,可以選擇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你一定是不普通的,總有些事,你能做,其他人不能;總有些滋味,其他人品不出,而你可以;總有些感受,細微如天邊的一線光,但你是人群中第一個看到的……
“普信”“自戀”“臭美”“自以為是”……這些詞以及以后還會推陳出新的其他類似語言,在暗暗羞辱、打擊、綁架你,讓你不敢放飛自我,不敢堅持己見。
但歸根結(jié)底,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你得培養(yǎng)一點鈍感力,屏蔽一些本該是耳旁風(fēng)的語言。當(dāng)那些閑言碎語刮過來時,千萬別走心。摸著自己的心跳,傾聽自己的聲音,在心里對自己說:我不普通,我應(yīng)該自信。
每個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都像一片雪花,有絕對不同的剪裁。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有時候你也需要提醒自己:少做些負(fù)面表達。那些會讓你覺得不舒服的言語,何必要說呢?
有人會說:互損才是真朋友。我一直覺得那其實是被動攻擊。自己的驕傲和不普通被打擊了、被壓抑了,就轉(zhuǎn)身攻擊他人。
這就像小樹原本能好好地長大,卻被無情地剪下枝丫,從此變得整齊劃一,主動消除了一些棱角,隱藏部分特性。而那被剪下的部分,成為剪刀的手柄,又去剪除他人了。
但如果所有人都不能張揚個性,那么你還是你,他還是他嗎?
風(fēng)疾云低,天地之間蒼茫遼闊,無數(shù)候鳥振翅來往。頭雁不嘲笑追隨者“普信”,孤雁也不評價雁群飛得不直。相遇的雁群,雁唳聲聲里,有互相的安慰、肯定,有問路,有指路,但沒有互損。
誰在空中努力飛翔時,需要的是損?
所以,你也要對其他人說:你不普通,你值得自信。
你一定是不普通的,總有些事,你能做,其他人不能;總有些滋味,其他人品不出,而你可以;總有些感受,細微如天邊的一線光,但你是人群中第一個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