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宇,吳 堅,孫 燁,李 陽,何 穎
(1.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研究生二隊,河北 廊坊 065000;2.臺州市消防救援支隊 臺州灣新區(qū)大隊 浙江 臺州 318000;3.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物證鑒定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4.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防火工程三隊,河北 廊坊 065000)
按照《住宅設計規(guī)范》室內線路應采用銅線[1],但老舊建筑中仍在使用鋁導線。隨著用電負荷的增加,之前布設的鋁導線易發(fā)生過電流故障而引發(fā)火災。Babrauskas指出,導線持續(xù)發(fā)生過電流故障可引燃絕大多數(shù)可燃物,且導線絕緣也會起火燃燒[2]。根據(jù)過電流故障發(fā)生規(guī)律,線芯發(fā)熱引起絕緣熱解,熱解產生的煙氣易被熔斷時的斷路電弧引燃,整根導線出現(xiàn)明火燃燒[3]。對此過程的分析可知,過電流導線熔痕中一部分是斷路電弧參與形成的電弧熔痕,多數(shù)是線芯發(fā)熱與后續(xù)明火燃燒共同作用形成的非電弧熔痕,其形成時的熱作用過程與火災中高溫火燒形成的熔化痕跡較為相似[4]。在火災現(xiàn)場中,二者肉眼難以區(qū)分,因此,有必要根據(jù)熔痕形成部位細化熔痕分類,建立不同部位熔痕與組織特征的關聯(lián),增加檢驗鑒定鋁導線發(fā)生過電流故障的數(shù)據(jù)維度,以提高此類電氣火災物證鑒定準確性和可靠性。
目前關于過電流故障導線引發(fā)火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過電流故障銅導線的引燃過程及痕跡特征上,而鋁導線主要是對其短路熔痕進行研究。早在1978年,Ettling[5]研究了過電流故障銅鋁導線發(fā)熱、起火過程,不同于銅導線,過電流故障鋁導線呈現(xiàn)多次斷節(jié)的特征;2002年Babrauskas[2]發(fā)現(xiàn),銅導線荷載3~7倍額定電流時,短時間內熔斷引燃;2004年,Choi等[6]利用高速攝像機對無絕緣銅導線發(fā)生過電流故障時熔斷過程進行了研究;2009年張金專[7]研究了通4倍以下額定電流時,過電流銅導線線芯金相組織變化;2017年劉偉[8]對鋁導線短路噴濺熔珠在高溫火燒環(huán)境中金相組織的變化進行了研究;2019年王博等[9]研究了ZR-BV單芯銅線通2.5~6倍額定電流情況下,過電流銅導線電弧熔痕和非電弧熔痕的組織特征。綜上所述,過電流故障銅導線引發(fā)火災的研究較為系統(tǒng),但對過電流故障鋁導線的系統(tǒng)研究相對缺乏。
本文以2.5 mm2BLV鋁導線為研究對象,在1~7.5倍額定電流值之間,間隔12.5 A為1種故障工況,根據(jù)電弧熔斷、重力折斷的部位對鋁導線各部位熔痕的形成過程進行研究,分析各部位熔痕的數(shù)量、分布、宏觀特征和金相組織特征,建立根據(jù)多部位熔痕特征綜合鑒別鋁導線發(fā)生過電流故障的技術方法。
電氣火災故障模擬及痕跡制備裝置(中國人民警察大學自主設計):通過控制電流大小制備過電流故障鋁導線;Leika SAPO+體視顯微鏡(德國徠卡公司制造);Observer.A1m型金相顯微鏡(德國蔡司公司制造);Canon 70D型數(shù)碼照相機(日本佳能公司制造);鋁導線:符合GB/T 5023.3—2008的BLV鋁導線(山東陽谷華光線纜廠生產),規(guī)格見表1。
表1 導線規(guī)格參數(shù)Table 1 Specification parameters of conductor
截取600 mm長的鋁導線,兩端剝去30 mm絕緣層,將導線兩端與鐵架臺接線柱相連,后連接到試驗臺上,試驗臺如圖1所示。2.5 mm2線徑的鋁導線額定電流為25 A,在1~7.5倍額定電流值之間,間隔12.5 A選取1組工況,共選擇14個電流,每組電流值進行3次平行試驗;用數(shù)碼照相機記錄鋁導線的發(fā)熱變形過程,每次試驗以導線熔斷或者導線1 h內不熔斷作為結束;截取過電流線芯上的典型熔痕在體視顯微鏡下拍攝,后分類制樣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
圖1 試驗裝置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est device
如圖2所示,2.5 mm2BLV鋁導線荷載150 A電流時:通電開始線芯隨即開始發(fā)熱軟化,10.41 s時絕緣層開始熱解發(fā)煙,線芯中段在14.03 s時彎拱變形、猛烈發(fā)煙,14.10 s線芯熔斷拉弧形成熔斷點,電弧引燃絕緣熱解氣體,絕緣層起火燃燒,同時線芯在重力作用下下落,14.39 s后火焰迅速沿絕緣層向兩端蔓延,14.93 s線芯折斷脫離接線柱。
圖2 150 A鋁導線過電流故障發(fā)生過程Fig.2 Occurrence process of overcurrent fault of aluminum conductor under 150 A
根據(jù)過電流故障鋁導線發(fā)熱情況不同,可將其分為4個典型部位:
A熔斷電弧作用區(qū):焦耳熱量不斷積累直至線芯熔斷拉弧時,電弧作用的區(qū)域。
B重力折斷區(qū):鋁導線斷路后,斷點兩端導線受重力作用做類鐘擺運動,在自身應力作用下發(fā)生折斷,形成折斷痕跡。
C過火本體區(qū):導線線芯發(fā)熱過程中,絕緣層熱解生成可燃煙氣,高溫電弧引燃比表面積較大的可燃煙氣引起絕緣層燃燒,有火焰作用部位為過火本體區(qū)域。
D未過火本體區(qū):導線本體未受到絕緣層燃燒作用的為未過火本體區(qū)。
在14個過電流值的42組試驗中,當荷載75 A以下電流時,導線通電1 h未軟化彎拱,絕緣達到熱平衡狀態(tài),導線未熔斷;當導線荷載75 A及以上電流時導線發(fā)生熔斷和折斷,對發(fā)生熔斷的10種工況的熔斷、折斷情況進行量化統(tǒng)計,結果見表2。
表2 斷點數(shù)量統(tǒng)計Table 2 Breakpoint quantity statistics
2.5 mm2鋁導線荷載75 A及以上電流時發(fā)生熔斷,熔斷時間如圖3所示。分析圖3中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熔斷時間隨電流值的增加表現(xiàn)出規(guī)律性,故對在發(fā)生熔斷電流值條件下導線的熔斷時間進行擬合,得到擬合公式(1):
圖3 鋁導線過電流熔斷時間預測模型Fig.3 Prediction model for overcurrent fusing time of aluminum conductor
T=120.63-24.40×ln(X-72.89)(I≥72.89)
(1)
式中:T為導線熔斷所需時間,s;X為鋁導線過電流值,A。
擬合函數(shù)的R2=0.99,熔斷時間隨電流值升高呈對數(shù)遞減變化。式中,當X→72.89時,T→+∞,即當導線荷載72.89 A電流時,熔斷時間趨近于無窮,導線不發(fā)生熔斷;同時,根據(jù)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隨電流值的增加,熔斷時間的導數(shù)值減小,即電流升高,熔斷時間趨于穩(wěn)定。
此模型可用于推測2.5 mm2鋁導線在不同電流條件下的熔斷時間。熔斷時間受升溫速率影響,升溫速率由產熱和散熱共同決定,當線芯溫度升至線芯熔點時導線熔斷。由公式P=UI可知,電壓一定,荷載電流值越高時,發(fā)熱功率越大。因此,電流值大于125 A時,發(fā)熱速率過快,散熱作用相較于產熱影響較小,電熱作用完全起主導作用,此時熔斷時間趨于平穩(wěn)。
為驗證擬合公式所得臨界熔斷電流值范圍,在62.5~75 A間利用二分法增加測試點。實驗結果見表3。
表3 新增測試點熔斷情況Table 3 Fusing conditions of new-added test points
由表3可知,熔斷臨界熔斷電流出現(xiàn)在71.5~73 A之間,將新測試點電流值代入擬合公式驗證經驗模型,得到預測值與實驗值較為相符,故熔斷電流值應處于[71.5,73)A區(qū)間內。
過電流故障鋁導線熔痕的宏觀特征是認定鋁導線發(fā)生過電流最直觀的依據(jù)。為便于對熔痕位置的理解,以150 A為例,各部位的熔痕位置關系如圖4所示。由于過電流故障鋁導線各區(qū)域發(fā)熱、受熱機制不同,金屬線芯不同位置經歷不同熱過程,其宏觀特征、組織特征也有差異。對此就不同分區(qū)的導線痕跡特征進行分類論述。
圖4 150 A鋁導線過電流痕跡宏觀特征Fig.4 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overcurrent marks of aluminum conductor under 150 A
在發(fā)生熔斷的10組電流值條件下的30組試驗中,每組實驗均較為穩(wěn)定地發(fā)生1次熔斷產生2個熔斷點和多次折斷,且折斷點痕跡特征較為穩(wěn)定。
A熔斷電弧作用區(qū):30組試驗共收集到60個線芯端部熔珠。導線受熱熔斷(鋁單質熔點為1 220 K),隨即發(fā)生電荷擊穿產生電弧,線芯端部熔斷瞬間溫度高于鋁的熔點,電弧產生的壓力可達2~3 atm[10],電弧的高溫高壓作用于熔融態(tài)導線線端,同時鋁熔珠在凝固過程中首先在熔體表面形成氧化膜,融化的鋁穿透氧化鋁表層,使得熔斷點端部形貌多樣[3],大致分為5類:圓珠狀、鈍頭狀、尖頭型、彎折狀、牽拉狀,如圖5所示。但熔斷電弧作用區(qū)在冷卻凝固過程中受液態(tài)熔珠表面張力的作用,表面較未熔化的折斷點圓滑。
圖5 電弧熔斷區(qū)典型宏觀痕跡Fig.5 Typical macroscopic marks of arc fusing zone
B重力折斷區(qū):30組過電流故障試驗共收集230個折斷痕跡,均為表面鋸齒狀的寸斷痕跡,如圖4中重力折斷痕跡所示。電熱作用使得導線彈性力學性質發(fā)生改變,脆性增加,于應力集中部位折斷形成鋸齒狀痕跡。
C過火本體區(qū):如圖4中過火本體區(qū)所示,經歷過絕緣燃燒的金屬線芯表面附著有黑色的絕緣層燃燒殘留物。
D未過火本體區(qū):區(qū)別于過火本體區(qū),未被引燃的絕緣層包裹下的金屬線芯呈現(xiàn)金屬光澤。
此外,當導線荷載150 A以上電流時,熔斷電弧能量高,線端的熔融態(tài)金屬在電弧壓力作用下產生噴濺熔珠。圖6為鋁導線荷載187.5 A電流時收集到的噴濺熔珠,導線通電6.79 s即在鐵架臺接線柱與導線連接處熔斷拉弧,產生噴濺熔珠,如圖6(a)所示,片狀熔痕于熔斷點的正下方收集(鋁導線與臺面垂直距離265 mm),該熔珠體積大,攜帶能量高,飛行距離短,故著床時尚未凝固,形成長為8.24 mm的薄片狀痕跡。如圖6(b)所示,雙球狀噴濺熔珠于距離熔斷點655.8 mm處收集,熔珠在飛行過程中氧化放熱,在空氣阻力和熔珠表面張力作用下,形成飛行阻力較小的球狀痕跡,在著床瞬間與承接物平面碰撞,形成雙球狀痕跡,雙球狀痕跡直徑總長為2.42 mm。
圖6 噴濺熔珠宏觀形貌Fig.6 Macromorphologies of spray fusing beads
僅憑鋁導線熔化痕跡的宏觀特征難以準確認定過電流故障,需要借助金相分析的方法對其進行輔助認定。圖7中,以150 A為例介紹不同部位的組織特征。A熔斷電弧作用區(qū):高溫電弧作用至熔斷點,線端整體融化,溫度遠高于火場環(huán)境溫度,由于溫差大降溫速率快,組織再結晶后形成樹枝晶(Ⅰ)。熔體的小部分熱量經熱輻射、熱對流散失,大部分熱量經熱傳導形式向線芯本體傳遞,溫度由斷點向線芯本體遞減,故晶粒向斷點方向生長,形成圖7中(Ⅱ)區(qū)的纖維狀晶粒。
圖7 150 A鋁導線過電流組織特征Fig.7 Overcurrent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luminum conductor under 150 A
B重力折斷區(qū):導線本體在重力作用下下擺發(fā)生折斷沒有引起線芯內能變化,故折斷痕跡的組織特征與本體相一致。
C過火本體區(qū):導線本體受電熱作用軟化但未發(fā)生熔化,單質鋁達到623 K時開始再結晶,線芯升溫過程中,線芯本體組織發(fā)生晶核的合并長大,最終形成粗大的塊狀晶[11];圖7中,過火本體區(qū)上下邊緣有細小的等軸晶,這是由于絕緣層燃燒,熱量反饋于金屬線芯,使線芯表層金屬熔化后重結晶,且燃燒作用時間長,冷卻速度慢,晶體生長為細小的等軸晶。
D未過火本體區(qū):區(qū)別于過火本體區(qū),金屬線芯外層的絕緣層未發(fā)生燃燒,線芯組織邊緣未見等軸晶。
噴濺熔珠在飛行過程中與空氣充分對流換熱,熔珠質量小降溫速率快,組織為狹長的樹枝晶和纖維晶,在飛行過程中卷吸入大量空氣,故組織內部存在大氣孔。
1)將過電流導線劃分為電弧作用熔斷區(qū)、重力折斷區(qū)、過火本體區(qū)、未過火本體區(qū)、噴濺熔珠等5個部位,建立發(fā)熱燃燒過程—痕跡宏觀形貌—組織特征的關聯(lián),增加識別此類故障的證據(jù)維度。
2)根據(jù)導線線芯熔斷時間、熔斷前焦耳產熱量的變化規(guī)律,建立熔斷時間預測模型,由該模型得到2.5 mm2鋁導線發(fā)生熔斷的臨界電流值為72.89 A,在未熔斷區(qū)間內增加測試點驗證擬合公式,得到臨界熔斷電流值應位于[71.5,73)A區(qū)間內,表明預測模型可較準確地反映實際工況。
3)相較于火災中高溫火燒形成的熔化痕跡,鋁導線過電流痕跡會出現(xiàn)典型斷節(jié)現(xiàn)象及鋸齒狀寸斷痕跡,本體區(qū)以粗大塊狀晶為主,過火本體區(qū)邊緣處有細小等軸晶,此為區(qū)分過電流本體組織與火燒熔化痕跡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