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介紹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弊匀恢揽偰芙o予人們無限的情思。文人墨客們往往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悅性、吟哦歌詠。美麗的山水與多情的文人結(jié)合,便有了那一篇篇傳誦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當我們穿過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語境,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表現(xiàn)的正是文人的人格精神。
文化鏈接
山水詩的產(chǎn)生和盛行
山水詩起源于先秦兩漢,產(chǎn)生于魏晉時期,鼻祖是東晉的謝靈運,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詩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不僅把詩歌從“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來,而且加強了詩歌的藝術(shù)技巧和表現(xiàn)力,影響了一代詩風(fēng)。
東晉出現(xiàn)大量的山水詩主要是紛亂的國情使然。東遷的文士幾乎都有“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加上受政治暴力和軍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來愈沉重。于是他們紛紛從清麗無比的江南山水風(fēng)物中尋求撫慰和解脫,寫作山水詩便相因成習(xí),以致蔚然成風(fēng)。此外,在新的哲學(xué)思潮如玄學(xué)的沖擊下,漢朝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思想控制日趨軟弱松弛,于是出現(xiàn)了“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之類的主張?!白匀弧敝赣钪孀匀灰?guī)律,巋然不動的山和變動不居的水,則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xiàn)了這種規(guī)律,也就成了師法的對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山水畫的發(fā)展
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此時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tǒng)上按畫法風(fēng)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山水畫強調(diào)“平遠”“高遠”和“深遠”?!捌竭h”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化,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代表作是元代倪瓚的《漁莊秋霽圖》。“高遠”如同“自山下而仰山巔”,焦點也在變化,是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代表作是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吧钸h”則運用遠近山的形態(tài)濃淡對比,體現(xiàn)山谷深邃的效果,代表作是北宋郭熙的《早春圖》。
到近代,山水畫又重新發(fā)展,新一代大師如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關(guān)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繪畫理論,深入觀察自然,為山水畫重新注入生氣,將山水畫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尤其是關(guān)山月和傅抱石為人民大會堂合作創(chuàng)作的《江山如此多嬌》,開創(chuàng)了國畫巨幅山水的先河。
現(xiàn)代又出現(xiàn)了許多表現(xiàn)新題材的年輕山水畫家,用國畫技法描繪黃土高原、秦嶺、太行、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熱帶雨林,甚至境外各國的風(fēng)景,山水畫出現(xiàn)一個全新的局面。
山水園林
以江南古典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世界園林發(fā)展史上獨樹一幟的重大成就體現(xiàn),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歷史上著名的山水園林有西周的“囿”、西漢的“上林苑”、北宋的“艮岳”、清代的“圓明園”等。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最具特色的山水園林是蘇州園林,如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怡園等。造園師們采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shù)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使人“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shù)境界。
精品展示
中國人與山水
◎羅 蘭
中國人對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國人游山玩水,是持著純欣賞的態(tài)度,而西方人則是抱著征服的“壯志”。
過去中國人談游山,從未見有人說他“征服”了某個冰封雪凍的高山而引以為傲。中國人游山是欣賞它的深邃幽緲、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所以說是“尋幽探勝”?!皩ぁ迸c“探”,都意味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贊嘆激賞之情。唐朝詩人常用山林來造境,以表達他們的禪思和對大自然的喜愛。因此,他們筆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風(fēng)雨,桂花松子常滿地”的生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幽謐,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隱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奮斗浮沉之余,給自己的心靈尋訪一個自由逍遙、無人干擾的空間,使人間桎梏得到解脫。所以,中國人游山是純?nèi)痪裆系目鞓放c解脫,絕無一絲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敵意。
再看中國人對水的態(tài)度,也與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覺得中國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學(xué)的具體象征就是“水”。從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到莊子的《秋水》,借河伯與海神來比喻見識的小與大,再到《漁父》,借江上漁父來象征一種不屑世俗儀節(jié)的超然,都是用“水”來表現(xiàn)浩闊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對照出個人的渺小。因此,中國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靜態(tài)多于動態(tài),用心靈多于用體力。
中國人是天生的哲學(xué)家,我們幾乎可以從日常一切活動之中提煉出令人感動的意義。飲酒是為了賦詩,游山是為了尋真,玩水是為了曠懷,郊游是為了陶冶性靈。旅行家徐霞客或許比較特殊,他是為了探尋地理山形,不是純欣賞,但也未聞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中國人欣賞山水的態(tài)度也可以從山水畫中看出。國畫中絕少窮山惡水,縱使孤峰插云,仍不會給人險惡的感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后人臨摹王維的《雪石圖》、燕肅的《寒巖積雪圖》,都使人覺得幽靜之至,卻又深藏著生機,而不使人感到驚懼可畏,望而卻步。這是中國古人借藝術(shù)所表達的對世界的善意與愛惜,顯現(xiàn)溫柔敦厚之美。使人無論讀詩看畫,在孤高超詣之中卻能感到無限的溫和與安慰。
人類有史以來,確實克服了無數(shù)自然界的阻力,創(chuàng)造了文明,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類真正的成功,還是要與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貶損了對自然界的欣賞,固非人類之福;因“征服”破壞了自然界運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類之禍了。
(選自《羅蘭散文》,有刪改)
賞讀感悟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從文學(xué)的角度為我們揭示了中國人對山水的獨特態(tài)度。文章首先將中西方的山水觀加以對比,“中國人游山玩水,是持著純欣賞的態(tài)度”“‘尋’與‘探’,都意味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贊嘆激賞之情”,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而西方人則是抱著征服的‘壯志’”。接著以中國人游山玩水以及創(chuàng)作山水畫為例,具體闡釋了中國人的山水觀:“這是中國古人借藝術(shù)所表達的對世界的善意與愛惜,顯現(xiàn)溫柔敦厚之美。使人無論讀詩看畫,在孤高超詣之中卻能感到無限的溫和與安慰?!弊詈笞湔嘛@志,點明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旨。與其說是人類“征服”了自然,還不如說是人類在與自然進行更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