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霽航
糖曾經被宣傳為快速能量的來源,甚至被宣傳可以用來減肥。但近年來,糖是否對人體有害這一話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糖對人體來說是一種神奇的物質——不論你已經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總能給甜食騰出更多的空間。這背后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糖的成癮性。糖會作用于大腦的獎勵中樞,讓你一吃就快樂。當你加大糖的攝入量并提高食用頻率,你對糖的耐受性也會隨之增強,進而需要更多更頻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樂。如果這時你停止吃甜食,就會受到戒斷反應的煎熬,比如頭疼、打戰(zhàn)或情緒波動等。
曾經一款不舍糖的飲料廣告宣稱,人在喝下這種飲料后會感到很滿足,以至于不想再吃其他食物,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事實上,大腦在看見飲料的圖片時就開始期待真正的糖分.無糖飲料只會填飽你的胃,你的大腦期望落空,則會更想進食
人們愛吃糖的第二個原因是,食用糖會導致胰島素的過量釋放。當體內有過多的胰島素時,下丘腦接收瘦素的過程就會受到干擾。瘦素是從脂肪細胞中釋放的內分泌紊,是一種能讓大腦感到滿足的物質。因此,當大腦無法接收到瘦素時,就會得出身體正在挨餓的結論。例如,當你在午餐前飲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飲料,理論上你的胃已經被填滿,但實際上在午餐時你會食欲更盛,因為大腦覺得身體正在挨餓。
在很久以前,自然界中的食物非常稀缺,進化讓人類學會減少活動以節(jié)約體能,并將多余的能量儲存起來。但一些能提升你的能量消耗的事物,比如運動或喝咖啡,卻會讓你感覺良好。而像饑餓等會降低你的能量消耗的事物,則會讓你感到糟糕。糖就屬于后者,它讓人饑餓、嗜睡并感到情緒消沉。在戒糖一至兩周后,這樣的負面反應會逐漸消失。
雖然糖癮難戒,但堅持戒下去的好處很吸引人:越長時間沒有攝入糖,人體便會感到越舒暢。也就是說,減少糖的攝入并不會減少快樂。持續(xù)攝入大量的糖會改變你的大腦,讓你更加渴望甜食。然而,糖并不會提升人們總體的幸福感,而只是創(chuàng)造了短暫的快樂感。如果讓甜食牽著鼻子走,你會發(fā)現自己會變得越來越嗜睡,越來越胖,越來越不快樂。而當你的快樂闞值變得越來越高時,只有吃更多甜食才會讓你的快樂感增加。但如果不再依靠甜食來獲得快樂,快樂閾值則會變低,一些小事也能讓你感到滿足,而不僅僅只在吃甜食時。
一些人在做出要戒糖的決定時預測,今后沒有甜食的日子將會是無盡的煎熬。而事實卻是,身體會適應糖的消失,并讓人感到沒有糖才更舒服,也會漸漸更少地將注意力放在無糖可吃的焦慮中。
大腦受到食物圖片的刺激時也會命令胰腺分泌胰島素
食品公司發(fā)現,他們可以往任何產品中添加一點糖,以提高消費者對該產品的上癮性,從而一直保持不錯的銷量。這也是為什么市場上約80%的加工食品中都含有糖的原因。
大腦會對其所預期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做出各種準備。例如,當一輛快車沖向你,哪怕它在你面前10米處剎車停下,你仍會心跳加速。這種現象也發(fā)生在食物上。面對各類食品廣告(尤其是甜食)的狂轟濫炸,我們可以做到不為所動,但無法真的做到無視它們。因為只要看見這些食物的畫面,大腦就會開啟胰島素的分泌,讓你準備好消化那些食物。如果大腦認為食物很甜,則會命令胰腺釋放更多胰島素,多余的胰島素就會讓你感到饑餓,并阻止大腦接受瘦素信號。這樣一來,只要看到甜食,你就會感到餓,哪怕你胃里飽飽的也不會改變。
不過,我們可以解構大腦建立的這一程序化回應。如果通常的程序是——看見食物圖片、購買、從包裝拿出食物、開始食用,那么廣告或食物外包裝對你就有很強的影響。然而,如果把程序改為——看到食物的實物、查看是否新鮮或成熟、烹煮食物、開始食用,你的大腦就會停止把廣告或食物外包裝上的圖片與食用關聯起來,從而讓人更容易拒絕加工包裝銷售的食物。
開車前打開車門,坐進駕駛位,系好安全帶,插入車鑰匙點火等一系列任務,看上去都好像是設定好的自動程序一樣。神經學家認為,習慣是由于大腦持續(xù)尋找節(jié)省力氣的行為方式而產生的。你是否還記得昨天去上班或上學的路上發(fā)生了什么?或許你一點都不記得了,這是因為大腦中的基底核讓你在那一過程中進入了自動模式。機械化地完成上班或上學這一過程,為你節(jié)約了不必要的體能消耗。
事實上,餐飲行業(yè)也在暗中把人們的進食習慣自動化。例如,某知名連鎖快餐品牌就采用了這種方式。該品牌的每一間分店看上去都差不多,這其實是商家有意為之,甚至店內的展示架和店員招待顧客的方式也同樣標準化,從而讓顧客每次進店消費時都會形成一種用餐習慣。每當重復這一行為時,脂肪組織就會召喚髓磷脂來包裹人體的某些神經元。髓磷脂加速并強化神經脈沖,讓關聯此行為的神經元消耗更少的能量來準備好進食。
打開車門這一動作通常已成為開車的人的習慣,而不是他們思考后做出的行為
髓磷脂包裹神經元,加速并強化神經脈沖,讓關聯的神經元消耗更少的能量來準備好進食
如果你餓了,不妨去選購新鮮的食材并自己烹飪,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購買加工食品
這一機制看似被商家用作套牢顧客的手段,實際上我們也能合理運用它,讓它為我們服務。比如,當你太累而不想做飯而選擇點外賣時,你會越來越依賴這樣的行為模式,并對點外賣越來越熟練。反之,你也能在抵抗垃圾食品的誘惑中越做越好,去買一些食物自己在家做飯,一旦你養(yǎng)成自己做飯的習慣,就會發(fā)現自己花在做飯上的時間越來越短,做的飯也越來越好吃,這反過來又會在下次你不想做飯時刺激你去做飯的欲望。
科學家發(fā)現,不管是什么原因讓你決定戒糖,隨著你對糖了解得越多,你的戒糖之路會越來越順利。
游離糖攝入過多會增加患上慢性代謝性疾病的風險。根據2021中國居民膳食報告,城市人群游離糖攝入有42.1%來自含糖飲料和乳飲料,這表明城里人喝含糖飲料有些過量。分析結果顯示,每天多喝1罐含糖飲料,一個成年人4年后體重會增加2千克。
但反過來想,只要能戒除或少喝含糖飲料和乳飲料,城市人群的游離糖攝入量會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