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雙奧之城”北京成功舉辦。在精彩的賽事中,涌現出許多與語言相關的事件,其中的很多場景和情境都為外語學習者帶來跨文化體驗的潛在意義,非常值得每一位外語教師和學習者關注、反思。
冬奧會是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也是跨文化交際集中發(fā)生的社會情境。如果說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有跨文化交際的情境,缺乏能用于外語教學的真實事件,那么冬奧會期間的很多語言相關事件則是近距離的、真實的和豐富的。這些語言相關事件遠不局限于運動項目或場館設施的英文名稱,或是比賽規(guī)則與流程的英文表達。這些語言相關事件最重要的特征是人際意義的表達與實現,是跨越不同文化、超越文化差異的互動話語和真人真事。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運動員,在用英語交流的時候,口音不同、用詞各異。巴赫先生在開幕式和閉幕式的致辭,還“混雜”了英語、法語和中文。他為什么用中文拜年,而不用中文講其他內容?他通過這種超語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在表達什么,傳遞什么?我們的學生將來到了韓國作英文演講,要不要說幾句韓語?什么時候說?說什么?蘇翊鳴接受了《中國日報》的英文采訪,他說了什么?他如果接受中文采訪,哪些內容同樣會說到,哪些又不會說到?他和大多數高中生年齡相仿,學生看到這樣的訪談又會對英語學習產生什么樣的新認識?擔任開幕式標兵的志愿者孫澤宇,被美國女子單板滑雪名將泰莎·莫德“點名”后,在英文回信中寫了什么?這些內容在實際效果上向泰莎本人、美國民眾和國際社會表達了什么?此時的孫澤宇是什么身份?他通過一封英文回信建構了什么樣的跨文化身份?這些都是語言相關事件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fā)和思考的跨文化特征。
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好,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能力也罷,對于教師來說,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夠識別語言相關事件中的跨文化特征。這些特征若要產生教學意義,就一定要轉化為學生可感知、可理解、促思考的跨文化體驗。而從語言相關事件到跨文化體驗的轉化過程,便是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