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君
人貴氣節(jié),字貴筋骨,篆刻亦是如此。上乘之作,其線條必然圓潤通暢、筋骨挺立。因此在動刀創(chuàng)作時,首先要牢記刀下的線條必須時刻呈現(xiàn)一個“挺”字。而如何使篆刻線條變得挺拔有神,我們可以從書法藝術中得到有益啟示。
書法和篆刻是一脈相承的姊妹藝術,都立足于線條之美。書法在營造線條的筋骨方面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技法,其最基本的就是起筆、回鋒、運筆,線條呈現(xiàn)出一種圓渾勁挺的姿態(tài)。篆刻雖然無法像書法那樣用筆一步到位地解決線條問題,但還是可以通過運刀將書法中的起筆、回鋒和中鋒運筆的效果表現(xiàn)出來。同時,在線條的弧度上稍加處理,讓筆線的兩端微微收起、中段略呈外凸,便可形成富有圓潤醇厚、筋骨挺拔之象的線條。
《鮮鮮霜中菊》清·吳昌碩
書法講究線條的彈性和力度,篆刻同樣如此。不論選擇什么風格的線條入印,在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都必須體現(xiàn)一個“勁”字,即要使線條變得遒勁有力。篆刻線條的力度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并非只有粗獷豪放的線條才有力量,纖細沉靜的線條同樣充滿力度。眾所周知,吳昌碩的篆刻用刀不羈,形成的線條粗糙耿直,形態(tài)高古,自然充滿雄渾蒼勁的力量;齊白石的作品單刀直沖,線條干脆利索,無疑也充滿陽剛堅毅的力量;方介堪的鳥蟲篆作品用刀秀婉細膩,線條盤曲回轉,同樣透露著濃郁的陰柔華美之力。但其關鍵是要在實際操作中把握運刀與印面阻力的對抗,如此方可獲得線條之力。有些篆刻愛好者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運刀習慣,而是喜歡通過披、刮、削不斷地將線條修飾到自己理想中的形態(tài)。殊不知,這樣的線條往往柔弱造作、疲軟松弛,毫無力度可言。
《仲如》齊白石
篆刻是一門奇妙的藝術。表面上看,它呈獻給受眾的是一種靜態(tài)之美,然而一旦你真正深入到作品中去,又會感悟到另一番靈動之美。因此,創(chuàng)作者在制造篆刻線條時還要始終心懷一個“動”字,不僅要注意線條的挺拔和力度,更要努力讓刀下的線條靈動起來。如果說注重篆刻的刀法運用是線條獲得力度感的有效方式的話,那么多關注篆刻的章法則是增加篆刻線條活力的最佳途徑。在印面布局上運用線條的時候,要時刻牢記每一根線條都有所指向,有節(jié)律,有生命,作品中的篆刻線條自然就會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