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麗
新加坡,市民在沙灘上玩飛盤
蹴鞠傳到歐洲,演變?yōu)楝F(xiàn)代足球;足球投入裝桃的籃子,變成另一項運動籃球。你可曾想象,一個裝派餅的盤子,也有機會搖身一變成為時尚運動?
飛盤(Frisbee/FlyingDisc),這項誕生于1940年代美國的運動,如今意外風靡北上廣深等城市的公園、操場;而在線上,飛盤運動也在2021年下半年突然“出圈”。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項在國內剛剛嘗到滋味的“小眾運動”,早在日本上榜了人氣運動之列,并為該國拿下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佳績。
這項運動,到底有何魔力?
1937年,一個叫摩里森的猶他州男孩,在與女友嬉戲丟擲爆米花空罐蓋時,收獲了“飛盤”的靈感。多年后,他畫出了現(xiàn)代飛盤的第一張設計圖。1948年,他用塑膠原料制作出世界第一枚現(xiàn)代飛盤,并將其命名為“飛行淺碟”(FlyingSaucer)。1955年,摩里森又開發(fā)出新型飛盤,并根據(jù)當時盛行的“外太空不明飛行物”之說,將其命名為“冥王星淺盤”(PlutoPlatter)。
此時,一個以開發(fā)呼啦圈而聞名的公司W(wǎng)ham-O,看到了這個“玩具”的潛力,當即簽下了摩里森飛盤的市場專賣權,并直接以“冥王星淺盤”為名上市出售。
而大約在同時期,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的“福瑞斯比派餅店”附近,一些大學生正以互相投擲空派餅錫盤為樂:每將盤扔出,他們便高喊“福瑞斯比”—派餅盤活動也因此得名。這個娛樂節(jié)目逐漸流行開來,傳播到新英格蘭地區(qū)的高校中。
Wham-O的創(chuàng)辦人里奇·聶爾來到美國東岸開拓飛盤市場時,發(fā)現(xiàn)了在當?shù)卮髮W生中極具人氣的“福瑞斯比”活動,于是靈機一動,將“冥王星淺盤”改名為“福瑞斯比”。飛盤運動和飛盤產(chǎn)品也由此逐漸走入市場,并廣為大眾所知。
市面上的飛盤樣式之一
幾年后,美國玩具發(fā)明家艾德·黑德里克開發(fā)出了第一個職業(yè)運動級的飛盤。這意味著飛盤正式擺脫“玩具”之名,進入“運動”項目之列。
根據(jù)飛盤的飛行特性、材質、空氣動力學等因素,飛盤玩法及賽制多有變化。目前國際公認的飛盤比賽項目主要有11種,其中較為普遍的有極限飛盤爭奪賽(Ultimate)、飛盤高爾夫(DiscGolf)、勇氣賽(Guts)、自由式(Freestyle)等。當下在中國流行的飛盤活動,正是極限飛盤式。
極限飛盤走出美國,到達亞洲的第一站便是日本。短短20年后,在1990年代,日本極限飛盤隊就已成為國際賽場上的勁旅。而彼時,飛盤才剛剛經(jīng)由日本,傳入中國的臺灣地區(qū)。
1969年,團隊競技運動極限飛盤由美國引進到日本。比賽規(guī)則嚴格要求無身體碰撞,主要為七人制,可男女混合,進攻方通過各種戰(zhàn)術方式的跑動、傳遞飛盤,讓隊友們攻入得分區(qū)接盤得分。
這項比賽的亮點是沒有裁判,由熟知比賽規(guī)則的雙方運動員自行斷定犯規(guī)與否。而這也是所謂的“飛盤精神”之所在—依靠運動員的自律、比賽精神來維持公平與紀律。
短短幾年,日本飛盤聯(lián)合會(JFDF)即在名古屋成立,并開始培養(yǎng)運動員參與世界級的飛盤聯(lián)賽。
一項運動的普及,包括運動員的培養(yǎng)和競技成績的精進,一定離不開國家層面多維度的推廣與支持。早在1992年,第六屆世界飛盤錦標賽落地日本宇都宮之際,日本官方就派出NHK電視臺對總決賽進行了實時轉播,這時距極限飛盤傳入日本僅僅23年。
要知道,籃球第一次傳入中國是在1895年,而直到一個世紀之后的1994年,央視才開始正式轉播NBA?!肮傩蓖馕吨匾?,以及背后的接納和支持。同一時期,日本文部科學省也開始“寵幸”飛盤運動。
在媒體傳播上,NHK教育電視節(jié)目將飛盤收錄到電視體育課程,定期進行推廣轉播。在基礎教育上,超150所初中、高中、大學開始設立飛盤課程,飛盤運動也“飛”進日本民眾的視野和生活,收獲了越來越高的認可度。
競技水平層面,極限飛盤錦標賽被日本官方列入文部科學省指定的重要賽事榜單。于是,在層層支持之下,日本飛盤聯(lián)合會不斷將本國有潛力的運動員送到世界各地的飛盤賽會中,進行交流學習。
2021年3月2日,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小學生在校內玩飛盤
日本飛盤俱樂部和國家隊也很快成為國際飛盤賽事中的佼佼者。根據(jù)世界飛盤聯(lián)合會2020年的數(shù)據(jù),在所有89個極限飛盤成員國或地區(qū)中,日本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一。
在日本位列世界第五的這份榜單上,中國大陸還處在差距較遠的第32位。不過有趣的是,在疫情暴發(fā)的這兩年來,極限飛盤已經(jīng)悄悄在中國民間,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散開了花,成為“時尚運動”的又一代名詞。
在小紅書、抖音、B站等年輕人愛不釋手的社交媒體平臺,只要搜索“飛盤”關鍵詞,琳瑯滿目的飛盤訓練、教學、科普、體驗等相關視頻數(shù)量萬千。從脫口秀大咖李誕到流量明星肖戰(zhàn),從元氣女星張鈞甯到低調女神周迅,越來越多的明星開始在草坪上揮汗,成為極限飛盤的后起之軍。
和日本自上而下的推廣傳播不同,中國雖然早有引進飛盤,但直到疫情期間飛盤才受到推廣和歡迎,而這無疑與民眾的親身體驗有更直接的關聯(lián)。在大家受夠了口罩相對、宅家度日的時光之后,這項少有肢體接觸、男女均可參與、門檻相對較低、刺激內啡肽和多巴胺分泌的團體運動,無疑適逢其時;加上明星們接棒式的安利傳播,極易讓深受其影響的青年們一探究竟。
雖然目前由于“沒有裁判”等賽制原因,飛盤運動成為奧運會官方比賽項目還不太現(xiàn)實,但從最初僅存于美國的玩具,到如今成為世界各國的運動項目,從只有民間賽事,到2015年國際奧委會承認世界飛盤聯(lián)合會為準入機構,飛盤運動離加入奧運已經(jīng)越來越近。
而在中國,隨著參與、熱愛這項運動的青年越來越多,組建更專業(yè)的隊伍,也并非無稽之談。
即使飛盤永遠成為不了一項被“官方”認可的賽事,其對廣大參與者的運動培養(yǎng),以及對“無裁判”制下運動員自律的要求,又何嘗不是一種“體育精神”的體現(xiàn)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