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元政
(安徽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講好中國故事”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從理論到實踐實現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有的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征,凝聚著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里沉淀的智慧、神采、氣韻。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以剛健與兼容的品格鑄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質:本土性,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屬于中華民族集體智慧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和習俗;傳承性,可以被中華民族傳承下去;永恒性,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世界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體現人類共同的價值文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集成式創(chuàng)新,蘊含著各種學問。“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講哲學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談歷史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拜由奢”是講政治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是講理想信念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是談品德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涉及哲學、歷史、道德、法律、教育等多個方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法治觀、政治觀等。同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給我們提供了看待人生的不同視角:老子的視角是“福禍相依”,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會經歷各種各樣事情,逆境時要有勇氣,把逆境變成機遇;孔子的視角是“君子固窮”,面對人生的逆境和挫折,把逆境作為一種鍛煉,有勇氣面對、接受它,不斷完善自我;孟子的視角是“盡心知命”,人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無所作為,人生不息奮斗不止,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是固定、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演變,處于不斷建構的過程之中,這種建構過程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指按照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tǒng)文化具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2]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指按照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傳統(tǒng)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和感召力。[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模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外國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4]講好中國故事一定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既不能“削足適履”,也不能“削履適足”?!跋髯氵m履”就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丟掉中國的特色和亮色,丟掉中國的風格、中國的氣派和中國的話語,就講不好中國的故事,講不清中國的道理;“削履適足”就會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丟掉馬克思主義的本色和底色,失去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使傳統(tǒng)文化失去與世界文明接軌的理論視野。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文化資源,時代需求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發(fā)展動力,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人民生活相適應、與新時代人們的價值追求相適應、與現代物質文明發(fā)展相協調,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性飛躍。
新時代,如何讓學生認識當代中國?如何讓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如何讓中國文化走進學生心中?這不僅需要學生全面客觀地看,也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方式生動準確地說。故事是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人類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標識。中國故事內涵豐富,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資源?!爸v好中國故事”就是“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故事”[5]。
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關鍵就是講好講清“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是普遍、是一般,“中國特色”是特殊、是個別?!吧鐣髁x”離開了“中國特色”就不可能在中國取得成功,“中國特色”不能與“社會主義”相結合就不可能得到創(chuàng)新轉化與發(fā)展,也就不可能引領中國走向未來?!爸袊厣鐣髁x”必須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形成和發(fā)展,沒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貫穿整個中國歷史,為不同時代提供豐富的人文精神、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縱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始終蘊含其中,它是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好中國故事最顯著的標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邏輯。毛澤東從《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借用“實事求是”,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賦予其新的內涵,使之成為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從《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獲得啟發(fā),把“小康”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目標;習近平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找到“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等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里面有中國的語言、中國的元素、中國的敘事風格、中國的內容表達形式,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從而有了獨特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6]。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就是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話語體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通過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引導青年學生堅定道路自信,將青年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中。
“中國夢”的基本內容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保v好“中國夢”的故事就是講好國家富強的故事,講好民族復興的故事,講好人民幸福的故事?!皣腋粡姟笔菍崿F“中國夢”的前提,“民族復興”是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和要求,“人民幸?!笔菍崿F“中國夢”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國自古就崇尚“富強”,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轉化和發(fā)展中,“富強”一直貫穿其中。《管子·形勢解》云:“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本鞯墓儯谟谑箛易呦蚋粡?。使各方諸侯服從其政令,鄰邦也因敬畏其威力而不敢來犯。在管子看來,“國家富強”的核心在于民富,努力發(fā)展經濟,讓人民安居樂業(yè)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富”和“民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國家才能強盛?!懊褡鍙团d”的本質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中國文化的復興也包含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與古代的文化復興是不同的,我們當前正處于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時代需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復興過程中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從而形成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人文科學、生活方式,能夠為全世界人民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吸引他們來學習、來平等對話,推動人類社會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叭嗣裥腋!笔冀K是中華民族追求的價值目標。它是以“人民”為幸福主體,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核心內容的幸福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早記載的幸福觀念見于《尚書》:“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終考命”。[7]這是以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老而善終為基本的幸福。孔子認為幸福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老子認為幸福是“知足之足,恒足矣”;莊子認為幸福是“與天合者,謂之人樂”。因此,講好“人民幸福”的故事就是向學生講好從屈原“哀民生之多艱”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的為民謀幸福的道德情懷;就是向學生講好幸福觀背后的大同社會理想和公而忘私的倫理價值觀;就是向學生講好共產黨人的初心,對人民的樸素感情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
中國人不僅是地理上的中國人、政治上的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講好中國人的故事,就是講好五千年來在“中華”“中國”人文地理背后隱藏的“獨特精神標識”;就是講好中國人以“中庸”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就是講好中國人以“中和”為特征的獨特審美風格。
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蘊含著豐富的核心元素: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體現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在思想觀念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視以人為本。三千多年前,周公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強調“民為邦本”“明德慎罰”;孔子重視“仁”,主張“愛人”,要求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管子提出“以人為本”的論述,“人本”是國家治理穩(wěn)固與否的關鍵;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肯定了人的價值屬性,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是社會中的最基本元素和最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文精神上,注重國家利益、社會整體利益,追求家國情懷??鬃影炎约旱膰曳Q為“父母之邦”;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時刻關心楚國的安危和人民的痛苦;西漢名將霍去病豪言“匈奴未滅,無以家為”;抗金名將岳飛“還我河山”時刻激勵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為祖國舍生忘死、鞠躬盡瘁。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推動中國歷史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也是形成中國人格、家國文化心理、心懷天下責任和擔當意識的根基。在道德規(guī)范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暗隆笔翘幚砣伺c自然、社會、人際以及自身心靈關系的基本理念和行為準則,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實踐層面,注重“尊道貴德”,將“德”列于首位,滲透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鬃犹岢鲋螄盀檎缘隆?,“德”就像北極星一樣掛在天上,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墨子提出治國要“尚賢”,尊重賢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向學生講好“以人為本”的經學價值以及對社會、人生具有的指導意義;講好家國情懷,鼓勵學生對國家利益、社會整體利益保持持久的關懷與參與;講好“尊道貴德”,引導學生對社會規(guī)則和共識的尊重,形成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品質,轉化成為自己的意志并付諸實踐。
和平發(fā)展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傳承理念。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提倡“和諧”“和睦”,對“和”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昂汀钡膬群阂皇侨伺c人之間和諧,以“仁愛”為基礎,關心人的基本需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精神要義是“和為貴”?!昂蜑橘F”的人生態(tài)度,內化為每一個中國人的行為規(guī)范,孕育了中國人雍容、儒雅、平和、溫良的民族性格,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最重要的原則。“和”中包含的不計較利益得失、互諒互讓、和諧共處、重義輕利、崇尚和平等理念為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一系列社會難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指引。二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昂推健币辉~最早見于西周時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和”指祥和,“平”就是指安康寧靜,“天下和平”意為政治穩(wěn)定、社會祥和、百姓安居樂業(yè)。《尚書·堯典》:“協和萬邦”,主張國與國之間互相理解、和睦相處、共贏共享、友好往來。此外,墨子的“兼愛非攻”,以及《淮南子·氾論訓》中的“天下安寧,政教和平”,都是在闡述“和平”理念的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后,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讓“和”的理念走向國際。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讓“和平”這一理念在當代得到傳承發(fā)展和升華。因此,講好中國故事,一定要講好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故事就是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為貴”思想的時代價值;講好中國人崇尚“貴和、尚中、友善、睦鄰”的和平理念;傳遞出為世界做貢獻的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的獨特魅力。
中國故事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中國精神的濃縮,是中國價值的傳遞。講好中國故事,應從以下路徑入手加以優(yōu)化和改進。
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8]。說理引導就是用事實說服人,用形象打動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影響人。中國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故事內容豐富,類型多樣。有中華民族人文精神故事:愚公移山、毛遂自薦、同舟共濟、庖丁解牛、拔苗助長、莊周夢蝶;有中華美德故事:孔融讓梨、子路負米、鑿壁偷光、鐵杵磨針、黃香溫席、七歲之師;有愛國主義人物故事:屈原、范仲淹、岳飛、辛棄疾、文天祥。以一個個動聽的小故事為載體,對學生進行說理引導,架起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橋梁。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用小切口展現大格局,突出講好故事背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這些“理”,展示一個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觸動學生共鳴共情。要引導學生深度挖掘故事蘊含的使命感、責任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等思政教學元素,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華夏大地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載體。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美術、民間文學、舞蹈、戲劇、中醫(yī)、書法、陶器和建筑等文化載體取材于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講好中國故事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載體。一方面,戲劇、電影、音樂、繪畫家喻戶曉,是人們真實情感和真善美價值取向的反映,承載著中華民族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信念,無論是歷史上的關公、諸葛亮、包拯、楊家將,還是民間傳說中的孟姜女、梁山伯祝英臺,都是通過褒貶善惡、明辨是非的藝術魅力對學生產生深刻的思想啟迪。另一方面,書法、陶器、繪畫、建筑是中華文化的實物記載,每一個文物都蘊含著特定的故事。講好文物背后的中國故事,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國家觀、民族觀,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發(fā)展與其經歷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可以用思政實踐活動課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參觀文化觀、博物館,讓學生通過積極觀察和體驗,多角度認知和了解社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意識;到工廠參觀產品生產,到農田體驗農民勞作,讓學生領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社會各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理解,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通過引導學生走入基層、走進社會、深入自然、融入環(huán)境,可以鞏固學生的思政教育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活動中得到素質的提升和能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