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萌2)張合2)※劉思宇2)尹錦棟2) 仇碩
1)河北紅山巨厚沉積與地震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河北邢臺054000
2)雄安新區(qū)震災預防中心,河北雄安新區(qū)071700
3)雄安新區(qū)應急管理局,河北雄安新區(qū)071700
地震具有突發(fā)性強、破壞性大的特點,我國地震災害頻發(fā),受其影響較為嚴重。學校屬于人員密集場所,學生年齡小,自救互救能力較差,一旦發(fā)生破壞性地震,常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出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1]。因此,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特別是加強中小學生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尤為重要。
近年來,國內部分專家學者對北京[2]、上海[3]等大城市和山東省菏澤市[4]、湖南省長沙市[5]等地級市中小學生防震減災科普情況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截止2020年底,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總人數(shù)有約1.9萬人,但新區(qū)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開展情況的研究尚屬空白。目前雄安新區(qū)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階段,隨著新區(qū)政策、城市基礎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也會帶來學生數(shù)量的增長。為深入了解雄安新區(qū)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普及程度,我們開展了此次調查研究工作,希望為今后更加全面、高效、有針對性地開展雄安新區(qū)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次調查參考相關文獻,通過咨詢地震專家與中小學師生獲得啟發(fā)性觀點,設計出針對中小學生的調查問卷[6]。問卷內容全面,覆蓋范圍廣,題型設計分兩大類。第一類為單項選擇題,考察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參加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意愿,地震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對地震基本常識、地震部門職能的認知等。第二類題型為不定項選擇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地震謠言識別能力,日常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獲取渠道,學生對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宣傳形式和內容的偏好等。通過學生答題,從中反映學校日常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重視程度及學生對防震減災知識掌握情況及需求,找到學生在地震科普認知中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開展有針對性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
目前雄安新區(qū)由雄縣、安新、容城3縣及周邊部分區(qū)域組成,考慮到各地在防震減災普及程度上可能存在差異,為保證問卷調查質量,特選取雄縣王克橋小學、安新縣安新小學、容城縣上坡小學及安新縣一所中學作為本次問卷目標人群,其中小學與中學生受訪人數(shù)比例約3∶1。為排除低年級學生可能對問題理解存在偏差,本次受訪學生年齡在10—14歲之間,其中小學為四至六年級學生,中學為初一、初二年級學生。所有問卷采用現(xiàn)場作答的方式開展,答題完成后及時回收。調查問卷共計發(fā)放246份,回收有效問卷246份,有效率達100%。
本文利用SPSS軟件,錄入受訪學生答題情況,分析研究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對防震減災知識掌握水平、學校防震減災工作開展情況、學生對地震科普教育需求等,針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為今后雄安新區(qū)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1)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對防震減災知識的關注度較高。在問及“平時是否關注防震減災知識”時,有52.03%的學生表示“經常關注”,有38.62%的學生“偶爾關注”,“很少關注”和“從不關注”的學生數(shù)量占比較小(圖1)。
圖1 學生日常對防震減災知識的關注Fig.1 Students’day-to-day concern on the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2)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參加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意愿較強。在問及“是否愿意參加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培訓和地震應急演練”時,有97.56%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圖2)?!皩W校是否有開展防震減災教育的必要”一題,認為“很必要”和“有必要”的學生分別為95.53%和3.25%(圖3)。
圖2 學生參加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培訓的意愿Fig.2 Students’intention to get involved in training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scientific knowledge propagation
圖3 學生對學校開展防震減災教育的看法Fig.3 Students’points of view 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education in schools
(1)雄安新區(qū)中小學基本掌握了地震應急避險原則及注意事項,總體認知水平較高。在學校、家庭地震應急避險方面,問及“當居住在樓房中發(fā)生地震時,應如何避震”,近9成的學生可以正確選擇“保護好頭部,就近躲在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廚房、衛(wèi)生間等小開間內”避險,少數(shù)學生選擇“乘坐電梯逃生”、“原地不動”、“躲在陽臺”等錯誤逃生方式(圖4)。涉及“在學校上課遇到地震時,下列哪些避震措施是錯誤的”,超過8成的學生能分辨“跳樓逃生”是錯誤做法(圖5)。在“地震發(fā)生后,人員應該疏散到什么地方”的回答上,有86.99%的學生可以正確判斷地震來臨后,應躲避在“空曠的廣場、公園內”,少數(shù)學生不能正確分辨地震避險地點(圖6)。
圖4 當居住在樓房中發(fā)生地震時,應如何避震Fig.4 How should they avoid the earthquake when dwelling in buildingsduring an earthquake?
圖5 當在學校上課遇到地震時,下列避震措施錯誤的是Fig.5 Which shock-proof measuresare not accurateduring an earthquake at school?
圖6 地震發(fā)生后,人員應疏散的地點Fig.6 Where should people be evacuated after an earthquake?
(2)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對震后救援和自救互救常識總體認知水平較低。僅有17.14%的學生了解災害性地震發(fā)生后,地震救援的黃金時間是72小時(圖7)。在問到“震后救人的原則”時,只有34.15%的學生選擇“先救近后救遠”的正確救人順序,而20.73%的學生選擇“先救難救的人,后救容易救的人”、45.12%的學生選擇“見一個救一個”的錯誤救援順序(圖8)。近半數(shù)的學生知曉“假如在地震中被埋,當呼救無回應,也聽不到有人的動靜,再持續(xù)大聲呼救”是錯誤的方式(圖9)。而回答“地震時遇到燃氣泄漏,應怎么躲避”,近7成學生選擇了“沿順風方向盡快逃離”這一錯誤選項,清楚“沿逆風方向”正確逃離方式的學生僅占23.85%(圖10)。
圖7 震后,地震救援的黃金時間段Fig.7 What is the golden time for earthquake rescue after an earthquake?
圖8 震后救援的原則Fig.8 The principles of post-earthquake rescue
圖9 假如地震不幸被埋,不應該采取的措施Fig.9 What measures should not be adopted,if people are buried unfortunately during an earthquake?
圖10 地震時遇到燃氣泄漏,應如何躲避Fig.10 How should people avoid gas leakage during an earthquake?
(1)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對地震預警基本常識認知處于中等水平。有53.66%的受訪學生清楚“地震預警可以指導高鐵及時減速、工廠停工,減少災害損失”,8.54%的學生在“地震預警就是地震預報”、4.07%的學生在“有了地震預警,可以不用擔心地震的發(fā)生”、33.74%的學生在“地震預警能提前預知地震在哪發(fā)生”幾個選項上存在認知錯誤,將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知識相混淆(圖11)。
圖11 以下關于地震預警的說法,正確的是Fig.1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correct about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2)調查發(fā)現(xiàn),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對于地震謠言辨識能力有待提高。在不定項選擇題地震謠言考察中(表1),4個選項中只有“某省級人民政府發(fā)布的地震預報”不屬于謠言,仍有12.6%的學生認為其屬于謠言。選項中“近期天氣太異常了,一定會發(fā)生地震” 、 “地震部門的親戚說某個具體時間將發(fā)生地震” 、 “某些國內地震專家已經預報了我國要發(fā)生地震”均屬于謠言,卻有高達21.5%、58.9%、80.5%的學生認為這并不屬于謠言。
表1 你認為下面哪些說法是地震謠言Table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in your opinion,are earthquake rumors?
(3)在涉及“面對地震謠言時會如何做”,有64.63%的學生表示“愿意向政府、地震部門相關人員咨詢”,除此之外“覺得不妥,愿意主動澄清或希望跟老師或者家長反映情況”的學生占比較高。“有擔憂或迷茫,但不清楚該怎樣做”的學生不足1%(圖12)。表現(xiàn)出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除尋求專業(yè)人員解決問題外,老師和家長是學生主要信賴對象,受信任程度高,在今后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方面重視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十分關鍵[5]。
圖12 當你面對地震謠言時你可能會怎么做Fig.12 What would you probably do when you face earthquake rumors?
(1)開展科普知識講座,擺放展板、宣傳掛圖,發(fā)放書籍、宣傳冊等傳統(tǒng)教育模式是雄安新區(qū)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傳播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在受訪學生中的歡迎程度也不容忽視[5]。調查發(fā)現(xiàn),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獲得防震減災知識主要渠道排在前4位的是科普知識講座(60.2%),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33.3%),書籍、宣傳冊(28.9%),電影、動畫、電視(25.2%)(表2)。而學生希望獲取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途徑主要有科普知識講座(31.7%),展板、宣傳掛圖(31.3%),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29.7%),電影、動畫、電視(28.9%),書籍、宣傳冊(24%)(表3)。
表2 你平時是通過什么渠道來獲得防震減災知識的Table2 Through which channelsdo you usually acquire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表3 你希望通過以下哪種形式來獲取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知識Table 3 Which kinds of the following forms do you hope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of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2)受訪學生感興趣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中,選擇想了解地震避險和自救互救知識的有172人,約占總人數(shù)7成。想要學習成功避險知識和保護生命的實例的有113人,占45.9%。想學習地震預報、預警知識的占35.4%,以上3者均排名靠前(表4)。
表4 你對哪些方面的地震科普知識感興趣Table4 Which aspectsof earthquakescientific knowledge propagation areyou interested in?
(3)在地震科普作品內容調查中,雄安新區(qū)中小學對科普作品的滿意程度較低,部分學生對科普作品接觸較少。42.28%的受訪學生認為可接觸到的科普作品內容豐富且新穎,26.83%的學生認為目前科普作品內容豐富但相對陳舊,11.38%的學生認為內容新穎但較為單一,而沒有接觸過任何科普作品的學生占比近2成(圖13)。反映出雄安新區(qū)中小學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創(chuàng)新、普及程度仍有欠缺,地震相關部門需要加強與學校的交流合作,保障科普宣傳作品內容和形式上新穎,擴大受眾群體,滿足不同年齡學生人群的需求。
圖13 你覺得目前接觸過的防震減災科普作品的內容怎么樣Fig.13 From your perspectiv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urrent content of popular science works 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1)加強部門合作,堅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常態(tài)化。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雄安新區(qū)中小學生參加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意愿較強,對地震應急避險認知程度較高,但在自救互救、地震預警、地震謠言識別方面仍有欠缺,學校對防震減災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教育部門應加強與地震部門合作,邀請地震專家定期為學校老師進行培訓,師資力量較強的學校應組建防震減災教師隊伍或通過招募志愿服務,初步建立起專群結合的科普宣傳隊伍[7],堅持科普教育常態(tài)化不放松。
(2)多途徑拓寬防震減災宣傳渠道。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科普知識講座、發(fā)放書籍、宣傳冊等仍是地震科普宣傳的主要渠道,也是受訪學生群體比較容易接受的宣傳形式。隨著時代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傳播渠道同樣深受學生歡迎。地震相關部門應加強傳統(tǒng)宣傳模式與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傳播形式的有機結合,比如在日常開展地震科普講座的同時,可通過視頻直播、錄制等形式上傳網(wǎng)絡或舉辦網(wǎng)上地震科普知識答題活動,吸引更多學生參與答題,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擴大受眾群體,提高宣傳實效。
(3)積極創(chuàng)新,豐富防震減災科普作品。雄安新區(qū)中小學學生對防震減災宣傳作品滿意度較低,地震科普作品大多數(shù)涉及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常識,但內容較老更新緩慢,而在地震謠言識別、地震預報、地震預警等知識介紹方面作品較少且過于專業(yè)。地震部門應加強知識儲備,注重日常積累,在實踐中遴選面向不同受眾群體的優(yōu)秀宣傳作品樣式,豐富地震科普知識結構[8-9],使其在內容表現(xiàn)上更加全面、新穎。加強與優(yōu)秀設計公司、動畫企業(yè)的交流合作,努力創(chuàng)作更具吸引力的防震減災科普動畫、短片,滿足多元化科普需求,吸引廣大學生群體。
(4)堅持防震減災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雄安新區(qū)中小學受訪學生對地震避險、自救互救、保護生命安全等知識中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為便于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學校在做好日常防震減災教育的同時,應定期舉行地震應急疏散演練,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保障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地震主管部門也要加強對學校科普教育和應急演練開展情況定期的檢查和督導,使防震減災技能變成學生的自覺和潛意識行為,確保學校師生在地震來臨時做到科學避震,有序疏散,逐步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效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