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念
我國著名的丹霞地貌有:貴州赤水丹霞地貌、湖南崀(làng)山丹霞地貌、江西龍虎山丹霞地貌、福建泰寧丹霞地貌、廣東丹霞山丹霞地貌和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這6處丹霞地貌以“中國丹霞”之名于2010年8月1日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甘肅張掖丹霞地貌則因在申遺項目啟動時開發(fā)尚不成熟,“遺憾”退出申遺行列。
丹霞地貌是我國地質(zhì)學家于20世紀提出的一種地貌景觀名稱,是指以赤壁丹山、峰林峽谷為主要特征的獨特景觀。
侏羅紀至古近紀時沉積的以厚層砂巖、礫巖為主的紅色地層在地殼運動中受到了抬升,在氣候、水流侵蝕、風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因這種地貌“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且以廣東北部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故稱為丹霞地貌。
早在1928年,礦床學家馮景蘭便注意到了廣東丹霞山的這種紅色地層,經(jīng)過研究,他把這種獨特的地層命名為“丹霞層”。廣東丹霞山因此也成為了“丹霞地貌”的發(fā)現(xiàn)地1。
地質(zhì)學家研究表明, 在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的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廣東丹霞山是發(fā)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qū)。這里山石林立,高低參差,錯落有致,有大大小小的石峰、石墻、石柱、天生石橋共計680多座,其色如渥丹,形態(tài)各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這里的每一處紅色巖石都細細地雕刻了一番,尤其是連綿不斷的紅色山崖,遠遠望去,像極了堅固的紅色堡壘。
這形態(tài)各異的紅色石峰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廣東丹霞山曾經(jīng)是一個內(nèi)陸盆地,受印度板塊運動擠壓的影響,盆地四周持續(xù)強烈隆起,而隆起的山石倒塌后,形成的碎屑在盆地內(nèi)大量堆積,經(jīng)年累月,不斷沉積,形成了厚厚的紅色巖石層。再后來,即距今600萬年以前,隨著地殼運動,盆地多次間歇性地抬升,大約每萬年抬升1米左右,上升后的紅色巖石層經(jīng)過流水的侵蝕,最后被切割成一片片紅色山群,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丹霞山。
通常情況下,丹霞地貌的巖層呈紅色,這是因為其中含有鐵離子。不過,生成年代不同的巖層,顏色深淺也會有差異,紫紅色或磚紅色的巖層也是存在的。
丹霞地貌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有城堡狀、寶塔狀等。這些地貌的成因各有不同:有的是流水侵蝕為主,比如廣東丹霞山、貴州赤水丹霞地貌等;有的則是風力作用為主,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說的甘肅張掖的丹霞地貌。
甘肅張掖的丹霞地貌雖然暫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但其壯美程度卻足以令人嘆為觀止。這里的丹霞地貌主要包括七彩丹霞和冰溝丹霞。
七彩丹霞位于甘肅省張掖市,以顏色鮮艷聞名,漫山遍野如多彩云霞浸染,似七色錦鍛鋪就。這里是不少影視作品的外景地,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等都曾在這里取景。
七彩丹霞平均海拔1850米,東西長約45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以色彩斑斕著稱,有紅色、黃色、白色、綠藍色等。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斜鋪的彩幔,讓人驚嘆不已。七彩丹霞面積博大,色彩艷麗,場面壯觀,氣勢磅礴,是我國北方干旱地區(qū)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之一。
七彩丹霞在第三紀時期開始發(fā)育,隨著地殼抬升、山坡崩塌保留下來的紅色砂巖,經(jīng)長期的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了層次分明的陡崖山,加之風化影響和流水侵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七彩丹霞地貌。
“絲綢天路”猶如七彩絲綢鋪滿大地。沉積湖底的粉砂巖和泥質(zhì)巖,歷經(jīng)千萬年的地質(zhì)變遷和氣候變化,在丹霞山上形成一條條層次分明的“彩帶”,讓它的山脊宛如一條綿延萬里的絲綢古道,故而有了“絲綢天路”的名稱。
“七彩虹霞臺”為景區(qū)色彩最豐富的地方,猶如虹霞棲落山丘,特別是在夕陽西下之際,霞光灑滿山野,山丘的顏色會變得更加鮮艷飽滿。這里的彩色丘陵景觀呈環(huán)狀分布,紫紅色、灰綠色、黃綠色、灰黑色等色彩疏密相生,組合有序,富有韻律感和層次感,令人震撼。
“大扇貝”這個名字起得太形象了!只見群峰之間,一個紅、灰白、灰黃色條紋相間的砂巖巖丘群構(gòu)成的巨大“扇貝”安靜地躺在那里,恰似躺在海底的精靈。這億萬年前大海中的精靈,歷經(jīng)大自然的精雕細琢孕育成這些巨大美麗的“扇貝”,奇特的造型和艷麗的色彩為丘陵增添了許多生趣。
色奇并不意味著形不奇。在這里,還能看到“神龍戲火”的別樣景致。這是紅白相間的巖體經(jīng)過億萬年的地質(zhì)變化后形成的單斜山,好似一條清晰可見的赤色神龍蜿蜒于波峰浪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