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市杏花村小學 來曉蕊
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要,因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需要提升自身的整體素養(yǎng)水平,提升鑒別能力,陶冶情操,帶著文化自信積極學習。因此,我們的教育要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給學生提供正確的人生引領,要讓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第一步應該是樹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意識,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要找準合適的切入點,還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資源,探索其中的人文因素,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意識做好充足的準備。此外,教學需要彰顯出學科本身的特點,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非常適宜教師從人文素養(yǎng)的角度優(yōu)化整合教材中的資源,給學生帶來有意義的文化熏陶和全新的學習體驗,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在眾多人文因素的滋養(yǎng)下形成對語文學科全新的認知,也能啟迪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帶著文化認同的觀點學習語文,學習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關懷。
以《將相和》這篇課文為例,它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要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及“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構成,包含了濃厚的人文要素。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通過互聯網搜索與之相關的信息,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三個故事背后體現出的人物魅力,如藺相如的機智果敢、不畏強權的精神;廉頗英勇善戰(zhàn)和勇于改過的精神。這些美好的精神品質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閃光之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與互動交流,讓學生將課文內容改編成為一個小劇本,分角色進行演繹,還原典型人物特征,讓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真正體會“藺相如出使秦國,不畏強權,機智應變,完璧歸趙;后來在澠池大會上以命相搏,為趙王乃至趙國贏得了尊重;老將廉頗對其頗有微詞,但藺相如不與他爭一時口舌之快,以大局為重,一直對廉頗避而不見,后廉頗知曉真正原因之后,負荊請罪,最終將相和好,共同輔國”的故事,幫助學生深刻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美德。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成一篇讀后感,更深入探知三個故事背后的文化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認知和人文素養(yǎng)意識。
教師在語文授課的準備階段,要根據不同的文本內容進行不同的文化提煉,保證為學生提供充足和適宜的文化滲透,既滿足了文化教育的需求,也適應學生思想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閱讀經典故事,引導學生賞析經典,有感情地誦讀經典以及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只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契機,這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思想,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中鞏固自己的思想認知。語文教材是一門人文精神濃厚的學科,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欣賞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以《牛郎織女》為例,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美好的悲傷故事,在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在做教案準備的時候,可以在課件中插入動畫視頻,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故事的梗概有一個更為詳盡、直觀的了解,并且為學生準備一些可供思考和討論的話題,如《牛郎織女》這篇傳說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了解了這個故事后,你對古代勞動人民多了哪些認識?學生進行激烈討論后,漸漸認識到古代的勞動人民生活的不易之處,他們辛勤勞作,自給自足,卻還是受到強權勢力的迫害。在這個故事中,牛郎和織女就是千千萬萬勞動群眾的縮影,而王母娘娘就是強權和黑暗勢力的化身——以強凌弱,欺負普通百姓,破壞了人世間最普通的幸福生活,顯示出了統(tǒng)治階級的蠻橫和無禮。教師引領學生從這一文化角度入手,深刻了解故事背后所要傳達的主題思想。并且教師通過播放視頻片段傳遞了其中的文化信息,讓學生不斷學習、欣賞和討論,強化自身的文化自信思想,豐富自己的學科認知,并從中感悟到正確的人生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對學生的引導,在兼顧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對學生優(yōu)化引導,這也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提供最貼近學生的優(yōu)化教學方案,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在進行引導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認知,讓文化活動鞏固學生的人文意識和思想。
以《少年中國說》為例,它由主張革新的梁啟超所寫,具有強烈的振奮人心的力量,寄托了自己對“少年中國”的無限熱愛和殷殷期盼。文中運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為學生展現了英姿勃勃的少年中國,通篇文章凝練有力,潛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鼓勵和鑒賞意義?!吧倌曛莿t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讀起來朗朗上口,可供教師開發(fā)的活動有很多。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舉辦一場誦讀比賽,引導學生可以提前從網上收集相關的誦讀音頻,模仿音頻并帶著自己的感情誦讀文章,既實現了對課文語言的鑒賞也感受到了其中語言的力量和文化的熏陶。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學生查閱資料文獻配合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深刻意識到了《少年中國說》課文中語言的整齊、簡潔、凝練、有力、節(jié)奏性強,確保朗誦比賽的順利進行,起到了真正的教育作用,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和其中蘊藏的人文素養(yǎng)的力量。
朗誦比賽的活動讓學生對這篇有眾多生僻字的文章也不再抗拒了,他們會積極尋找資料,聆聽音頻,保證在比賽中展現自己的風采。學生通過一遍遍的朗讀,逐漸加深對其中文化內涵的理解,更加了解作者梁啟超的內心,與他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作為中華民族的少年身上肩負的責任,升華了語文教學的價值。此外,這樣的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個性閱讀的機會,使學生完成了文化因素的內化,幫助學生加強了自己較為薄弱的文化基礎,同時強化了學生的文化思維和意識,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活動中積累自己的文化知識,逐步建立堅固的文化自信堡壘,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
綜上所述,教師要把握一切機會,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多多接觸能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又能積極反作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為課堂帶來新的生命力,因此教師要精研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要素,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意識、思想和精神做好充足的準備。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人文的滲透能讓他們及時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促進學生思想的健康發(fā)展,也培養(yǎng)了學生堅定的文化自信思想認知,還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情感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