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長溝中心小學 曹 政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國小學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進程逐步推進,為小學課程教學賦予了更多的屬性和職能。小學課程教學不能僅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培養(yǎng)技能,還需要深入挖掘課程的內在價值,強化心理教育與小學課程的融合機制,以深化小學課程教學的意義,充分彰顯小學課程教學的育人價值,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更大優(yōu)勢,對學生正確三觀的培養(yǎng),以及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發(fā)揮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诖?,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習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很長時間以來,大多小學語文教師僅僅重視課堂紀律性的維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依然以“灌輸式”教學模式來貫穿整個課堂,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學生高效、深入地學習,甚至會扼殺小學生的天性,使學生對教師噤若寒蟬,整個課堂環(huán)境也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枯燥性和壓抑性,這樣不僅不利于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且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為了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滲透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較強的親和力,不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努力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和諧、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保證課堂秩序的基礎上,注重教學過程的活潑性和自由性,同時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給予學生自主討論的空間和時間。教師還可以結合小學生實際的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引入互動性、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地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語文知識,也能在知識學習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更好地實現(xiàn)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語文學科天生就具有較強的文學屬性,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為了能更好地強化心理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育人的作用,不斷挖掘語文教材中潛在的心理教育因素,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禮。具體言之,為了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語文教材為出發(fā)點,深入研究教材中涉及心理教育的因素,讓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不僅能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工具,還要讓這門學科成為強化學生心理素養(yǎng)、灌輸心理健康知識的載體,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禮和熏陶。
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入語文學科教學中,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閱讀教材,找出故事的主因、人物之間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更為深入地了解教材,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草船借箭”的片段,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諸葛亮、周瑜以及魯肅的人物特點。當學生充分了解教材之后,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滲透教學過程中,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設置以下問題,“周瑜為什么要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在面對周瑜屢次三番的刁難之后,是如何應付的?”,讓學生結合教材,找出周瑜、諸葛亮、魯肅之間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并以此為基礎,鼓勵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思維互相碰撞,更好地揣摩人物形象,回答上述問題。通過一番討論、互動以及深入教學之后,學生最終了解周瑜刁難諸葛亮是嫉賢妒能的表現(xiàn),魯肅在草船借箭中則是扮演著寬厚的長者形象,而諸葛亮為了完成軍令,冒險接下“造箭”這一任務,不僅表現(xiàn)出諸葛亮富有智慧的人物特點,還展現(xiàn)出諸葛亮臨危不懼、胸有成竹的心理素質。最后,教師可以回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文章中的“諸葛亮”,在遇到危險之后,能否做到如諸葛亮一般從容不迫、胸有成竹;亦或讓學生去探討一下周瑜這樣的性格會對其自身帶來哪些不利影響,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需要用什么態(tài)度與方法與之交流;相較于周瑜而言,魯肅有哪些美好的品質,是否喜歡與魯肅這種性格的人交朋友。通過教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學生進一步強化了對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將語文知識和生活進行聯(lián)系,進一步拓寬語文學科的外延性。最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深層次反思自己,使得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被深層次挖掘和利用,有利于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滲透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它是一個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工作。這個工作的大前提就是需要教師將強化學生德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道德情操提上日程。小學生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并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以道德規(guī)范為指引。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不僅能深化語文育人的作用,還有助于小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樹立。鑒于此,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語文學科多元屬性,充分挖掘語文本身的審美功能、人文功能,讓小學語文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心理品質的載體,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例如,在《將相和》教學完成之后,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鼓勵學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秾⑾嗪汀分猩婕巴觇禋w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能體現(xiàn)出鮮活的人物形象,無論是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人物形象,還是廉頗勇于改過、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美好品質,都能感染、教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層層細化、深入引導,意在讓學生透過文學知識的學習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并且引導學生將這一品質遷移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在文學作品中汲取能量,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較為薄弱,內心也極為敏感,難以保持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日常生活中,小學生常常會注意力不集中,出現(xiàn)打架、罵人等言行過激的行為。導致這種不良現(xiàn)象的原因并非是學生品行不端,也非“朽木不可雕也”,多半是因為學生自身不良情緒無法得到發(fā)泄,只能采取一些不可取手段來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關心和重視,這是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面對此情況,要發(fā)揮出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作用,教師可以為學生開辟一種新型的情感寫作平臺,鼓勵學生借助微型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不良情緒,讓學生的不良情緒能在一個合適的空間內得到釋放。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學生的“好朋友”的角色,建立以寫作為載體的溝通渠道,積極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他們必要的關心和疏導。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青少年教育的重點工作,需要當下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作為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學科,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為學生灌輸語文知識的職能,還要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落實到小學教育體系中,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語文知識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