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綦江中學 莫良華
重慶市綦江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肖廷忠
北京市昌平區(qū)第一中學 周有祥
本節(jié)課內(nèi)容屬于模塊2大概念“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代代相傳”,對應的重要概念為“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信息主要編碼在DNA分子上”,次位概念為“概述多數(shù)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探索”是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章“遺傳信息的分子基礎”的第一節(jié)內(nèi)容,本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學習了有絲分裂、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的基礎之上。在未證實DNA是主要遺傳物質之前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一直把蛋白質作為遺傳物質,那么,如何證實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筆,并闡述了20世紀早期人們對遺傳物質的推測。然后教師通過“肺炎鏈球菌的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以及“煙草花葉病毒的重建實驗”,引導學生重溫科學家的探究歷程,領悟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最終得出科學的結論。本節(jié)內(nèi)容較多,計劃2課時完成。
學生通過必修1的學習,對核酸的結構和功能有了初步認識,具備一定的提出假說、進行推理的能力,能初步基于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推斷結論。但對遺傳物質在生物性狀的控制、親子代的傳遞、遺傳變異中的作用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明晰,思維方式和邏輯推理能力還有待改進和提高。學生通過對本節(jié)內(nèi)容中生命科學史的學習,四個層面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尤其是通過回顧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能很好地培育科學思維素養(yǎng)。
(1)通過回顧基于遺傳物質的探索科學史,進一步形成生命的物質觀。
(2)通過基于遺傳物質探索實驗的設計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學習,能運用概括、不完全歸納、假說演繹等科學思維方法闡述遺傳物質的科學探究過程。
(3)通過學習遺傳物質的特點,能對流感病毒變異、疫苗研制和生產(chǎn)等社會熱點問題、科技前沿問題進行理性討論和分析。
基于遺傳物質探索實驗的設計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學習,說明自變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減法原理”。運用概括、不完全歸納、假說演繹等科學思維方法闡明遺傳物質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師結合生物遺傳現(xiàn)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提出問題——遺傳物質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參考生活經(jīng)驗以及思考與交流,總結遺傳物質應該具備以下特點:①分子結構穩(wěn)定,儲存遺傳信息;②可以自我復制,使生物體前后代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③能指導蛋白質的合成;④能產(chǎn)生可遺傳的變異。
設計意圖:利用俗語讓學生了解遺傳這一生物學現(xiàn)象自古以來就引發(fā)人們的關注,激發(fā)學生對遺傳現(xiàn)象背后遺傳本質的探究欲望——遺傳物質是什么?遺傳物質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點?遺傳的規(guī)律是什么?其中,遺傳物質具備的特點恰恰是遺傳物質探索過程所運用的“必要條件”。
教師介紹格里菲斯實驗——將加熱殺死的S型菌與R型活菌注射入小鼠體內(nèi),小鼠死亡,而且從死亡小鼠體內(nèi)分離出S型活菌。提出問題:你認為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哪種菌造成了小鼠的死亡?)欲證明你的想法,還需要補充哪些實驗?
學生提出多種假設:①加熱殺死的S型菌造成了小鼠的死亡;②R型活菌造成了小鼠的死亡;③S型活菌造成了小鼠的死亡。并提出對應的補充實驗:①給小鼠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菌;②給小鼠注射R型活菌;③給小鼠注射S型活菌。
教師給出三組實驗的結果:①給小鼠注射加熱殺死的S型菌,小鼠正常;②給小鼠注射R型活菌,小鼠正常;③給小鼠注射S型活菌,小鼠死亡。并追問:你現(xiàn)在認為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實驗中死亡小鼠體內(nèi)會有S型活菌?
學生根據(jù)實驗結果作出判斷:小鼠的死亡是由S型菌造成的,進一步推測加熱殺死的S型菌雖然不能造成小鼠死亡,但可以讓R型活菌轉化為S型菌,從而造成小鼠死亡。
設計意圖: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融入科學思維過程,充分假設使實驗設計更加嚴密;基于實驗結果進行推測,引入分子水平的探究。
教師提問:在格里菲斯實驗中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轉化因子”究竟是哪種物質?該如何證明?
學生回答:將組成S型肺炎鏈球菌的各種物質提取出來,分別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觀察究竟是哪種物質引起了轉化。
教師繼續(xù)追問,在當時科學技術條件下,很難對每一種物質進行分離提純,又該如何操作呢?如果不能分離提純每一種物質,那么能不能想辦法去掉某種物質?或者專一性地去掉某種物質?
學生聯(lián)想到必修1中學習的“酶具有專一性”。蛋白酶能專一性地分解蛋白質,DNA酶能特異性地分解DNA分子,以此類推,用某種酶將S型菌的某種物質特異性地去掉后,再與R型菌混合,看能否發(fā)生轉化,以此來確定“轉化因子”究竟是哪種物質。
設計實驗并分析實驗結果:在S型肺炎鏈球菌培養(yǎng)物中,蛋白酶把蛋白質、RNA酶把RNA特異性分解后,R型肺炎鏈球菌依然發(fā)生轉化,而DNA酶特異性把S型肺炎鏈球菌培養(yǎng)物中的DNA分解后,R型肺炎鏈球菌卻不能發(fā)生轉化。根據(jù)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使R型菌發(fā)生轉化的是S型菌的DNA分子。
設計意圖:學生遵循單因子變量原則設計實驗,結合酶具有專一性的特點,專一性地去掉某種物質(即“減法原理”)。學生在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深挖“轉化因子”的本質,深刻體會并理解遺傳物質具有保持生物親子代性狀的連續(xù)性。教師在實驗設計和探究中反復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特點,認識噬菌體。隨后提出問題:噬菌體的遺傳物質也是DNA嗎?
學生根據(jù)噬菌體的結構,推測噬菌體的遺傳物質也應該是DNA。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字資料,并提問:若想得到35S標記的噬菌體或32P標記的噬菌體,應如何操作,請簡要繪制技術路線圖。
學生根據(jù)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判斷不能直接在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病毒。噬菌體需要在大腸桿菌細胞內(nèi)寄生,故需要將大腸桿菌標記上35S或32P,可以在含35S或32P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進而得到相應被標記的大腸桿菌。
教師繼續(xù)提問,赫爾希與蔡斯采用了哪些技術來實現(xiàn)他的實驗設計?再結合艾弗里的實驗技術,對認識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有什么啟示?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匯總:赫爾希與蔡斯采用了同位素標記法、離心等技術?;仡櫩茖W家的探究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生物學的發(fā)展和進步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科學的發(fā)展離不開相關技術的支持。
利用生命科學史發(fā)展科學思維,是一個需要長期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升華的發(fā)展過程,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大力推廣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