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段瑋 王懿霖
2月2日,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zhèn)鬟f中,由南開大學薛義教授帶領的“智形”設計團隊應邀完成視覺形態(tài)設計的水陸兩棲機器人和水下變結構機器人精彩亮相,其以在水下呈現(xiàn)出“水火交融”的神奇景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北京冬奧公園蓮石湖水下,奧運圣火在水中“水火交融”,兩個機器人在水下完成火炬交接傳火,這是奧運史上首次實現(xiàn)機器人與機器人在水下進行的火炬?zhèn)鬟f,成為北京冬奧會“科技冬奧”的一大亮點。
水下火炬?zhèn)鬟f共包括機器人冰面滑行入水、水下火炬交接傳火、機器人出水三個部分。首先出場的是水陸兩棲機器人,其形態(tài)與圖飾色彩持重而靈動,從外觀上看,頗似一顆滴溜溜轉的冰壺。冬奧火炬被設置在它的把手位置,好像正在被高高舉起。持舉燃燒著的火炬,水陸兩棲機器人沿冰壺賽道旋轉向前滑入冰洞口,并在水下呈現(xiàn)出“水火交融”的神奇景象。
與此同時,水下變結構機器人也做好了準備,它的機械臂緊緊握住火炬,不斷向水陸兩棲機器人靠近,并在10 秒鐘內準確接過了火種,完成了水下火炬交接傳火。水下火炬交接傳火展現(xiàn)了北京冬奧會“一起向未來”的理念和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fā)展高度。
薛義是南開大學文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數(shù)字創(chuàng)意與智慧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據(jù)薛義介紹,從2021年7月底開始,他應上海交通大學和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之邀,為這兩家單位共同研發(fā)的北京冬奧會火炬?zhèn)鬟f機器人做視覺形態(tài)設計。
在近半年時間里,薛義組織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團隊,深入研究了不同原型機的功能與結構、形態(tài)與運動特點、視覺形態(tài)與時代品格、材料與色彩、工藝技術與安全穩(wěn)定、圖飾設計與文化內涵和奧運精神的關系,以及冬奧標志符號應用等種種細節(jié),為北京冬奧會火炬?zhèn)鬟f和運動機器人形態(tài)設計進行了充分研究和系統(tǒng)設計。
薛義說:“我們一共應邀承擔設計了九款北京冬奧會機器人,對它們不同的功能形態(tài)、視覺神態(tài)、應用場景進行了數(shù)十次的設計與修改完善,而冬奧組委用于火炬?zhèn)鬟f的是其中的兩款。除已精彩亮相的水陸兩棲機器人和水下變結構機器人外,我們還設計了飛行機器人、陸地六輪機器人、攀爬機器人、滑雪機器人、滑冰機器人、冰壺機器人和導盲機器人的形態(tài),它們陸續(xù)在北京冬奧會冰雪運動和冬殘奧會展示服務中亮相,并延展應用到人們的未來生活中?!?/p>
薛義表示,這些經過精心設計打扮的智能機器人形態(tài)每一款都不一樣,應用場景也不同?!拔覀兿Mㄟ^有溫度、有情感的設計,在運動類、生活陪伴類機器人形態(tài)中,實現(xiàn)現(xiàn)代人文藝術深度融入現(xiàn)代科技與人工智能,在智能機器人服務北京冬奧會的過程中,讓世界各國運動員和工作人員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科技智慧與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