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霞
CHF 屬于各類心血管病演變到終末階段的結(jié)果,主要表現(xiàn)包含運動耐力下降、呼吸乏力和水腫等,該病有著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和預后較差等特點,屬于心血管病患者的一個主要死因,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臨床關注[1]。當前多通過藥物對患者開展治療,以改善其臨床癥狀,提升其生存質(zhì)量。運動耐力持續(xù)下降是CHF患者的一個主要特征,患者體力活動受限,因此,于治療期間需積極開展有效合理的運動康復訓練,以協(xié)助其提升活動耐力和心功能,加快其康復進程[2]。本文現(xiàn)對2020 年1~1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CHF 患者開展研究,分析予以該類患者運動康復干預對其心臟功 能的影響,給臨床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1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 CHF 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15;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72.60±4.3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3 例、Ⅲ級15 例、Ⅳ級12 例;基礎?。汗谛牟?9 例、高血壓心臟病16 例、心肌病3 例、其他2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6∶14;年齡60~84 歲,平均年齡(72.54±4.48)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4 例、Ⅲ級15 例、Ⅳ級11 例;基礎?。汗谛牟?8 例、高血壓心臟病 16 例、心肌病3 例、其他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 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同時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有關書面說明。納入標準:①均與《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有關CHF的診斷標準相符[3],同時心功能分級在Ⅱ~Ⅳ級;②均采取相同藥物進行治療,且用藥效果無差異;③依從性較好,能配合完成此次研究;④臨床資料完整。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干預措施,即患者入院時做好其病史詢問,從中評定其病因、誘因,便于后續(xù)進行正確對癥處理。做好患者一般狀態(tài)、各項生命體征、是否存在發(fā)紺、有無半臥位或者端坐位等方面的觀察工作。對輸液速度及量進行嚴格控制,給患者和其家屬說明控制滴速重要性,禁止隨意調(diào)快滴速,避免患者因心臟負荷加重出現(xiàn)急性心力衰竭。此外,做好患者的用藥以及生活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運動康復干預,結(jié)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運動康復干預方案制定,等到患者病情平穩(wěn),同時急性加重有關誘發(fā)因素完全解除后于嚴密監(jiān)護下指導患者進行運動康復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心功能Ⅳ級患者:需維持絕對臥床休息,協(xié)助患者對各個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5~ 10 min/次,3~4 次/d,逐漸鼓勵其于床上開展主動活動,后過渡至床上或者下床坐立練習,10~30 min/次,2~ 3 次/d。②心功能Ⅲ級患者:于護士看管下在床旁站立,進行移步、扶持步行等練習,5~10 min/次,3~4 次/d,漸漸至室內(nèi)步行,5~10 min/d,2~3 次/d。③心功能Ⅱ級患者:先于室內(nèi)開展步行訓練,單次行走距離在500~ 1000 m,1~2 次/d,逐漸至上1~2 層樓梯,1~2 次/d,也能采取6MWT,指導患者于平直走廊中盡可能快步行走,2~4 次/d。運動期間產(chǎn)生下列情況需要減少或者停止訓練:開展活動后的心率升高>20 次/min,伴隨心悸、胸悶和氣短者;開展活動之后血壓升高>30 mm Hg (1 mm Hg=0.133 kPa)或者下降>10 mm Hg 者;極度乏力者;產(chǎn)生頭暈、冒冷汗、面色蒼白等缺血和周圍循環(huán)不良癥狀者;存在顯著心電圖異常者。兩組干預時間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3 個月后經(jīng)超聲心動圖對兩組的LVEF、LVESD、LVEDD 等指標水平開展監(jiān)測,同時統(tǒng)計兩組干預前和干預3 個月后的6MWT 和心率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LVEF、LVESD 以及LVEDD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LVEF 高于對照組,LVESD以及LVEDD 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的6MWT 及心率比較 干預前,兩組6MWT 及心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6MWT 長于對照組,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6MWT 及心率比較(±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6MWT 及心率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CHF 屬于臨床一類常見病,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多見,且伴隨高血脂、高血壓和糖尿病者出現(xiàn)CHF 的幾率更高[4]。有資料顯示[5],國內(nèi)每年新增的心力衰竭患者有近40 萬人,年死亡數(shù)高達25 萬,疾病形勢已經(jīng)不容小覷。CHF 發(fā)生后未及時予以有效處理,可引發(fā)腎、心、腦等多個臟器功能受損,嚴重影響到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以往開展治療時將休息當作一項基本措施,然而體力活動減少會逐漸引發(fā)非心源性的循環(huán)功能衰退,最終加重患者病死率。而經(jīng)有計劃的運動康復干預,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6]。
張蕾等[7]對60 例CHF 患者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常規(guī)干預設為對照組,一組于對照組前提下加以運動康復干預設為康復運動組,最終發(fā)現(xiàn),康復運動組干預后6MWT 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干預后LVEF 高于對照組高,LVESD 以及LVEDD 水平小于對照組,6MWT 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和張蕾等[7]研究結(jié)果一致,且干預后觀察組的心率水平比對照組低,說明運動康復干預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其運動耐力,降低其心率水平??紤]原因是運動康復干預結(jié)合患者的心功能分級開展相應康復運動訓練,能提升其骨骼肌氧化代謝的能力,并提升其骨骼肌耐受性及功能,促進其外周的血液循環(huán);能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程度下降,進而減輕患者疲勞以及呼吸困難癥狀[8];有助于生成心臟側(cè)支循環(huán),提升心臟的輸血量,協(xié)助冠脈擴張,最終對心肌供血起到改善作用[9]。此外,經(jīng)康復運動干預還能提升血容量,將血液稀釋,使血液的粘稠程度降低,并能改善患者存在的負面情緒,促進血管舒張因子釋放和心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療效及運動耐力。
綜上所述,對CHF 患者開展運動康復干預能改善其心功能,提升其6 min 步行距離,降低其心率水平,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