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薇,駱兵,于鋒,汪小海,葛衛(wèi)紅
(1.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鼓樓醫(yī)院藥學部,南京 210008;2.中國藥科大學基礎醫(yī)學與臨床藥學學院,南京 210009;3.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泰康仙林鼓樓醫(yī)院麻醉科,南京 210008)
過敏性休克是指機體對抗原物質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導致急性周圍循環(huán)灌注不足而發(fā)生的休克。過敏反應的主要發(fā)生機制為IgE介導的抗原抗體反應,屬于I型變態(tài)反應,此外還包括非IgE介導的免疫學或非免疫學機制,常由食物、昆蟲毒液和藥物誘發(fā),其中引起過敏反應的常見藥物包括抗菌藥物和非甾體抗炎藥[1]。國際上關于嚴重過敏反應的指南均一致認為,腎上腺素是首選一線治療藥物[1-3]。通常情況下,特異性過敏原僅導致過敏反應,是否發(fā)生休克與患者身體素質差異性密切相關,嚴重過敏性休克若未能及時和有效搶救,可導致患者迅速死亡。本文對國內外近10年過敏性休克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和分析,以期了解過敏性休克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為過敏性休克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美國國立醫(yī)學圖書館因特網生物醫(yī)學信息檢索系統(Public Medicine,PubMed)作為文獻來源。CNKI數據庫文獻采用“過敏性休克”為檢索詞,檢索域為“主題”,并結合“嚴重過敏反應”“休克”進行輔助檢索;PubMed數據庫文獻采用英文主題詞 “anaphylactic shock”,檢索域為“Mesh Terms”,并聯合自由詞“anaphylaxis”“anaphylactoid shock”“anaphylactic reaction”進行檢索;檢索時間限定為2011—2020年。對檢索到的文獻數量與年度分布、文獻類型及分布、引文量、高頻關鍵詞(以5年為一個周期檢索關鍵詞出現的次數即為頻次,選取出現頻次前10的關鍵詞作為高頻關鍵詞)變化趨勢等進行分析和比較,并采用Excel 2019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并作圖分析,其中文獻數量與年度分布部分以年文獻數量對時間作圖進行回歸分析。
CNKI數據庫中與“過敏性休克”有關的文獻3873篇,PubMed數據庫中與“anaphylactic shock”有關的文獻5621篇。
2.1文獻數量與年度分布 CNKI數據庫和PubMed數據庫有關過敏性休克文獻數量的變化見圖1。CNKI數據庫文獻數量與年限之間的回歸分析顯示,近10年文獻數量呈線性下降趨勢。PubMed數據庫文獻數量,除2018年和2019年文獻數量增加比較明顯外,其他各年度文獻數量變化比較平穩(wěn),回歸分析顯示近10年文獻數量與年度之間不具有線性相關性。
圖1 CNKI與PubMed中近10年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發(fā)表量變化趨勢
2.2文獻類型分布及變化趨勢 CNKI數據庫與PubMed數據庫有關過敏性休克的文獻均可分為5個類型:動物研究、病例報告、臨床研究、綜述、指南。其中,CNKI數據庫中病例報告占51.12%,綜述占45.55%,動物研究、臨床研究和指南相關文獻合計占3.33%。PubMed數據庫中病例報告占29.07%,臨床研究占27.13%,動物研究占25.99%,綜述和指南相關文獻合計占17.80%,見圖2和圖3。
圖2 CNKI中近10年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類型分布
圖3 PubMed中近10年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類型分布
CNKI數據庫與PubMed數據庫各類型文獻數量變化趨勢見圖4、圖5。CNKI數據庫病例報告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由2011年的59.29%下降至2020年的46.36%,而綜述占比有所上升,由2011年的37.67%上升至2020年的46.36%。臨床研究、動物研究和指南占比均<2.00%,且變化不明顯。
圖4 CNKI中近10年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類型變化情況
圖5 PubMed中近10年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類型變化情況
PubMed數據中臨床研究占比明顯上升,由2011年的22.01%上升至2020年的35.31%,而病例報告占比有所回落,由2011年的30.69%下降至2020年的20.32%,動物研究、綜述和指南占比分別約25.99%,17.20%和0.60%,變化均不明顯,但動物研究和綜述占比遠高于指南。
2.3被引量前10的文獻分布 CNKI數據庫中,《中國2012年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jiān)測數據分析》是被引數量最多的文獻,被引量高達248次,被引量前10的文獻總被引量1218次,而PubMed數據庫被引量最多的文獻為《The Dan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a review of content,data quality,and research potential》,累計被引量達870次,見表1。
表1 CNKI與PubMed中過敏性休克相關被引量前10的文獻
2.4高頻關鍵詞變化趨勢 本研究以5年為一個周期,分析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所涵蓋的關鍵詞,其中關鍵詞出現的次數即為頻次,選取出現頻次前10的關鍵詞作為高頻關鍵詞。CNKI數據庫及PubMed數據庫有關文獻高頻關鍵詞的變化見圖6和圖7。
圖6 CNKI中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高頻關鍵詞分布及變化率
圖7 PubMed中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高頻關鍵詞分布及變化率
CNKI數據庫2016—2020年前10關鍵詞頻次的變化與2011—2015年相比呈負增長,變化率為-77.01%—-35.42%,其中頻次變化最大的關鍵詞“靜脈滴注”出現頻次由2011—2015年的87次下降至2016—2020年的20次,頻次下降幅度為77.01%。PubMed數據庫中2016—2020年近半數關鍵詞頻次的變化與2011—2015年相比呈正增長,變化率為-30.31%—39.40%,其中頻次變化最大的關鍵詞“epidemiology(流行病學)”的出現頻次由2011—2015年的769次上升至2016—2020年的1072次,頻次上升幅度為39.40%。
CNKI數據庫和PubMed數據庫中出現高頻關鍵詞均包含“過敏反應”“不良反應”,PubMed數據庫中出現頻次為4832和3653,CNKI數據庫出現頻次為113次和686次,PubMed數據庫遠高于CNKI數據庫。
過敏性休克是一種急性、危及生命的嚴重過敏反應,由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衍生的遞質突然釋放引起[4]。國內最早報道有關過敏性休克的文獻可追溯到1951年發(fā)表于《內科學報》的《奎寧過敏性休克》[5],國外最早的報道是1944年發(fā)表于《Antonie Van Leeuwenhoek》上的《A phenomenon resembling anaphylactic shock after treatment with sulphapyridine》[6]。近十年CNKI數據庫與PubMed數據庫有關過敏性休克文獻數量與年度分布的分析結果顯示,國內過敏性休克文獻數量的變化呈逐年下降趨勢,年均下降14.08%,國外過敏性休克文獻數量則整體呈上升趨勢。顯然,國外學者對過敏性休克的關注度在持續(xù)上升的現象表明,國外學者對過敏性休克研究的重視程度較高。最新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全球過敏反應發(fā)生率為每年10萬人中50~112例次[7],中國香港過敏反應發(fā)生率為每年10萬人中3.57例次[8],國外對過敏性休克的關注度較高可能與其高發(fā)生率有關。
有關過敏性休克文獻類型及其變化趨勢的分析結果顯示,近十年來國內過敏性休克的文獻類型以患者病例報告和綜述為主,分別占51.12%和45.55%,十年間病例報告的占比呈下降趨勢,而綜述占比整體呈上升趨勢,數據變化趨勢表明國內學者的研究雖然仍集中在病例報告和綜述上,但其關注點發(fā)生了變化。近十年來國外過敏性休克各類文獻類型中病例報告占比29.07%,臨床研究占比27.13%,動物研究占比25.99%,綜述和指南相關的文獻合計占比17.80%,近十年來臨床研究占比呈上升趨勢,病例報告占比呈下降趨勢,從文獻類型和變化趨勢看,與國內學者相比,國外學者在過敏性休克領域的研究已經從病例報告、綜述拓展到與過敏性休克機制有關的動物研究及與流行病學有關的臨床回顧性研究等方面。
引文量前十的文獻中,CNKI數據庫有6篇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計劃免疫規(guī)劃中心作者發(fā)表的關于中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jiān)測分析文章,目前最新的中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jiān)測數據顯示,在2019年各疫苗接種出現的不良反應中,過敏性休克發(fā)生率為0.02·(10萬劑)-1[9]。結合當前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局勢,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正逐步普及,預防接種疫苗導致的異常反應引起研究者重視,需加強對疫苗相關過敏反應的關注,以進一步提高對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管理[10]。而在國外被引量前十的文獻中有3篇為指南,其余為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表明國外對過敏性休克十分重視,專家參與度較高,其文獻被引量均超過200次,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參考價值。PubMed數據庫中被引量最多的文獻為《The Danish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a review of content,data quality,and research potential》[11],該文系統地介紹了丹麥國家患者登記系統作為流行病學研究工具的應用,其在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提示我國應加快過敏性休克患者數據共享平臺的構建,以便更全面、準確地開展過敏性休克臨床研究工作。
本文有關高頻關鍵詞變化趨勢分析可見,國內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出現的高頻關鍵詞無變化,但后5年各關鍵詞出現頻次有所下降,下降率范圍為-77.01%~-35.42%。其中頻次下降最多的關鍵詞為“靜脈滴注”,相比前5年下降了77.01%。相關研究表明,靜脈用藥導致過敏性休克發(fā)生率最高[12]。靜脈滴注時,藥物和溶媒選擇、給藥劑量、滴注速度等都是引起不良反應的原因[13]?!办o脈滴注”頻次下降可能與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于2010年4月發(fā)布的《靜脈用藥集中調配質量管理規(guī)范》有關,加強了醫(yī)療機構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建設與管理,以規(guī)范臨床靜脈用藥集中調配工作,促進合理用藥。國外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出現的關于過敏性休克的前4個高頻關鍵詞沒有變化,主要集中在“免疫學”“人類”“不良反應”這幾個方面,其中“immunology(免疫學)”出現頻次最高,近10年其頻次占比為21.34%。“immunology(免疫學)”的高頻次出現與對免疫機制的研究有助于發(fā)現個體化的預防性治療方法和生物標志物[14]有關?!癶umans(人類)”高頻出現,表明體外和動物實驗研究不斷成熟,過敏性休克在基礎、轉化和臨床方面取得了進展[15-16]。國外頻次增加最多的關鍵詞為“epidemiology(流行病學)”,變化率為39.40%。這可能與學術界認為過敏性休克的流行病學研究可為疾病提供可視化流行病學數據,有助于及時評估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有關[17]。
綜上所述,國內外過敏性休克相關文獻在數量與年度分布、文獻類型及分布、引文量、高頻關鍵詞變化趨勢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近十年國外過敏性休克文獻發(fā)表量整體呈上升趨勢,而國內過敏性休克文獻發(fā)表量逐年下降。其中,與國內學者相比,國外學者有關研究已經從病例報告、綜述拓展到與過敏性休克機制有關的動物研究及與流行病學有關的臨床回顧性研究等方面的趨勢、有關患者登記系統作為流行病學研究工具應用論文的高被引,以及高頻詞epidemiology(流行病學)的變化等文獻學特點,對國內過敏性休克研究學者均具有較好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