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冬晴,李炎炎,徐欣如
摘要:目的:對比常規(guī)CT碘海醇注射肝臟增強,分析注射釓貝葡胺在肝臟增強掃描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采集在本院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6例懷疑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平均年齡45歲,男女比例為1∶1,均進行 CT碘海醇與MRI釓貝葡胺注射動態(tài)+延遲增強掃描,通過圖像質(zhì)量、病灶陽性檢出率、圖像后處理、健康環(huán)保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結(jié)果:兩種常規(guī)增強掃描技術在病灶陽性檢出率、掃描時間方面不存在明顯優(yōu)勢差別;在延遲掃描中,釓貝葡胺藥劑的特有磁共振膽道排泄期能表現(xiàn)更多病灶,且平掃與增強圖像質(zhì)量優(yōu)于常規(guī)CT增強圖像。結(jié)論:釓貝葡胺注射的肝臟增強掃描技術對展示更多病灶、優(yōu)化圖像質(zhì)量具有優(yōu)勢,相對SCT的X線輻射檢查,磁場環(huán)境更加安全、可靠,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關鍵詞:釓貝葡胺;MRI;增強掃描
中圖分類號:R445.2;R575文獻標識碼:BDOI:10?郾3969/j.issn.1001-0270.2022.01.06
Application of GD-BOPTA in MRI Examination of Liver
DAI Dong-qing, LI Yan-yan, XU Xin-ru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921st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Hunan 4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value of hepatic CT enhancement and MRI GD -BOPTA enhancemen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6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hepat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dmitted from May 2019 to May 2020 were collecte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5 year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enhanced CT scan and enhanced MRI GD-BOPTA scan,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evaluation of image quality,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lesions, image post-processing,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Results: There was no domin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and scann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enhanced scan techniques. In delayed scan, gadolimide could show more lesions in the specific hepatobiliary phase, and the image quality of plain and enhanced MRI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enhanced CT. Conclusion: Liver MRI GD-BOPTA enhancement has advantages in lesion display and image quality. Compared with CT X-ray radiation examination, MRI environment is safer, more reliable and more easily accepted by patients.
Key Words: GD-BOPTA, Liver MRI, Contrast-enhanced Scan
在臨床中,肝臟占位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的早期階段,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是病情發(fā)展卻較快。當患者發(fā)現(xiàn)病情的時候,已經(jīng)處于中晚期階段,手術治療有較大的難度,嚴重者已經(jīng)不能采取手術措施進行治療。肝臟占位病患,病情發(fā)現(xiàn)得越早,治療成功率也就越高,對于預后質(zhì)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檢查手段主要有彩超、SCT、MRI。常規(guī)彩超體檢發(fā)現(xiàn)病灶后一般行SCT與釓貝葡胺MRI增強掃描進行確診。兩種增強掃描方式孰優(yōu)孰劣一直存在分歧,下面通過掃描準備、圖像質(zhì)量、病灶檢出率、圖像后處理、健康環(huán)保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檢查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36例經(jīng)彩超懷疑肝內(nèi)占位性病變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實施CT、MRI增強檢查,CT與MRI檢查時間間隔在一周內(nèi),完成檢查后做對比性研究。納入標準:排除標準之外的適宜人群。排除標準:①SCT、MRI禁忌癥患者;②合并心、腦、血管器質(zhì)性病變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所選研究對象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齡為35-60歲,平均年齡45歲。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設備
CT: 東軟NeuViz 64 ln CT64層螺旋CT,東軟自帶AVW后處理軟件,深圳東大DDI-400C高壓注射器。
MRI:聯(lián)影UR560型1.5T磁共振,聯(lián)影自帶后處理工作站,拜爾Spectris Solaris EP磁共振專用高壓注射器。
1.3 檢查方法
1.3.1 檢查前準備階段
檢查前對受檢者嚴格進行“三查七對”?!叭椤奔吹怯浨皺z查、操作前檢查、書寫報告前檢查;“七對”即核對受檢者姓名、核對受檢者性別、核對受檢者年齡、核對受檢者申請單部位、核對檢查投照部位、核對膠片部位、核對受檢者是否造影劑過敏。
CT腹部檢查前準備:受檢者一周內(nèi)盡可能食用少渣飲食,避免服用含金屬藥物或者施行鋇餐檢查,檢查前均需要禁食4-6小時。嚴格掌握適應癥,并且做好碘過敏實驗。在檢查前半小時口服濃度1.0%~1.5%的陽性對比劑500-800ml,以充盈上腹部的小腸,上檢查床前再口服2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腸,以便使所觀察的部位與胃腸道區(qū)分開來。
MR檢查前準備:檢查前必須詢問受檢者是否符合核磁共振檢查禁忌癥,并叮囑受檢者及其家屬認真閱讀檢查注意事項,按照要求準備。凡體內(nèi)裝有金屬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金屬關節(jié)、固定鋼板、鋼針、電子耳蝸、胰島素泵等)的受檢者,嚴格禁止做該項檢查。檢查前給受檢者講述檢查過程,消除受檢者恐懼心理,爭取檢查時的合作。告知所需要的檢查時間、掃描時檢查聲音較大,叮囑受檢者檢查過程進行中不能夠隨意移動。按檢查要求對受檢者進行呼吸訓練。告知檢查前需要空腹6-8小時,期間禁食禁水。
1.3.2 CT檢查
受檢者仰臥,頭先進,兩臂上舉,身體正中矢狀面與檢查床中線重合,側(cè)面定位線對準受檢者正中冠狀面。掃描范圍為膈頂至肝右下角。層厚為5mm,螺距為0.9,層距5mm。FOV40CM,管電壓120KV,管電流260ma/s進行普通平掃。相同參數(shù)條件下再配合高壓注射器注射進行增強及延遲掃描,對比劑使用量為80-100ml碘海醇(GE, 300mgI/ml),流速3ml/s。注射后記錄動脈期(25-30秒)、門脈期(50-60秒)、實質(zhì)期(120-180秒)的圖像。其中,動脈期主要觀察肝動脈血供情況或腫物的血供,門脈期觀察肝實質(zhì)最好的時期,靜脈期主要觀察肝內(nèi)病變情況。若懷疑是肝血管瘤時,則實質(zhì)期的掃描延遲時間為3-5分鐘或者更長,直至病灶內(nèi)對比劑充滿為止。操作期間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檢查。掃描過程中,密切關注被檢者有無任何不適反應,結(jié)束后檢查圖像,確認此次檢查是否無誤。
1.3.3 MRI檢查
線圈采用體線圈或者相控陣體部線圈進行信號采集。受檢者仰臥,頭先進,腰背部躺于檢查床上。若需要運用呼吸門控技術采集,則需要將呼吸門控感應用腹帶加壓于受檢者腹部或胸部隨呼吸動作起伏最明顯的部位。將體線圈覆蓋在中腹部,線圈中心與受檢者劍凸重合,線圈長軸與人體長軸及檢查床長軸一致,并且適度調(diào)緊,定位線中心對準線圈中心。平掃序列為:采用聯(lián)影公司自行研發(fā)T1WI-GRE-TRA-FS、T2WI-FSE-TRA-FS、T2WI-ARMS-COR-FS、T1-QUICK3D-TRA-FS、DWI序列,4mm層厚,1.0層間距。增強對比劑使用15ml:7.935g規(guī)格的釓鋇葡胺,總量15ml(上海博萊科,15ml:7.935g),使用高壓注射器注射。注射后動態(tài)掃描,單次掃描時間14-20s,一般連續(xù)2-3次,中間間隔5-8s,供受檢者換氣,視病變部位需要亦可進行延遲掃描。成像序列可選橫斷位以及冠狀位T1-QUICK3D-FS-BH序列。注射對比劑到開始動態(tài)掃描的時間TD應掌握好,可以運用公式TD=TP-TI/2-TA/2計算。常規(guī)完成后90-200分鐘采用T1-QUICK3D-FS-BH進行肝膽排泄期掃描。
1.4 后處理技術
后期可以在相配對的工作站上對掃描的圖像進行多平面重建(MRP)、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xiàn)(VR)等,依次攝取定位像、平掃及增強的冠狀位、矢狀位、軸位圖像。所有影像資料均由2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生進行處理并診斷,如有分歧,則共同探討后得出相一致的診斷。
2 結(jié)果
2.1 檢出率
對36人進行信息采集,完成后選取2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進行診斷分析,其中確診后發(fā)現(xiàn)肝臟病變35人(共有大病灶35個,小病灶40個)。
CT碘海醇增強檢查:共發(fā)現(xiàn)肝臟病變34人(大病灶34個,小病灶35個),2人未檢查出明顯病變,大病灶檢出率97.1%,小病灶檢出率87.5%。其影像表現(xiàn)包括動脈期病灶強化明顯,出現(xiàn)高密度強化或者等密度強化,在門靜脈期病灶密度會不斷下降,部分患者出現(xiàn)高密度或者等密度強化。
磁共振釓鋇葡胺增強檢查:共發(fā)現(xiàn)肝臟病變35人(大病灶35個,小病灶40),1人未檢查出明顯病變,大病灶檢出率100%,小病灶檢出率100%。核磁共振增強檢查結(jié)果顯示,不同患者圖像表示不相同,有一部分被檢者病灶呈現(xiàn)出類圓形,有部分被檢者病灶呈現(xiàn)分葉狀形態(tài),還有一部分小病灶在肝膽排泄期得到明顯強化顯示。見表1所示。
2.2 安全健康、經(jīng)濟承受對比
CT掃描檢查和MRI檢查,都是臨床檢查原發(fā)性肝癌的關鍵手段,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這兩種檢查技術也在不斷地完善優(yōu)化。有學者研究認為,MRI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更加具有辨識度,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期間,臨床意義更大[1]。
MRI無射線輻射損傷,CT運用的X線和MRI所運用的射頻脈沖均屬于電磁波,但是兩者的波長有非常明顯的差別。X線的波長在0.001-10nm,對人體有較強的輻射傷害;射頻脈沖的波長為數(shù)米至數(shù)十米(1.5t掃描機為4.69m),為X線的千分之一。因此,CT檢查輻射劑量較高,對正在進行放化療的癌癥患者傷害更大,不能多次頻繁地進行檢查,也不利于臨床對病患進行及時觀察與控制。核磁共振技術是被公認的沒有輻射損傷的安全檢查手段,對進行放化療的病患不會造成二次傷害,可以多次及時地反饋病患病情以及治療的效果。
與CT相比,MRI沒有骨偽影的干擾。CT軟組織分辨力相對較差,并且CT在骨與軟組織界面(特別是骨凸起部分)產(chǎn)生嚴重的偽影,影響局部結(jié)構。并且CT對肝臟病變與臨近組織關系識別能力較弱,分界不清,容易造成誤診。CT增強掃描如果強化不足,也容易造成漏診。另外,有學者對比不同掃描方法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疾病,結(jié)果顯示,<1cm原發(fā)性肝癌患者,MRI檢出率更高。CT增強掃描方法很可能會受到病灶強化程度的影響,診斷準確率明顯低于MRI,MRI檢查對比劑敏感性更強,能夠有效識別原發(fā)性肝癌病灶[2]。
核磁共振成像參數(shù)多,可以多層次任意方位直接成像,為檢查部位提供更多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信息。且核磁共振檢查相較于CT增強掃描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上更具有優(yōu)勢,在臨床診斷中,面對疑似小病灶或者診斷較為困難肝臟病中應該優(yōu)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在釓鋇葡胺作用下,肝臟各期特點表現(xiàn)更加明顯,可以鑒別肝腺瘤以及肝局灶性結(jié)節(jié)性增生等,顯示更多的肝內(nèi)病灶,進一步避免誤診漏診的情況發(fā)生[3]。并且可以進行肝膽期成像,使檢查更加系統(tǒng)全面。部分腎功能不好的患者不適宜進行CT增強檢查,會增加腎病綜合征的發(fā)病幾率,屬于高風險檢查。相比于CT的增強對比劑,核磁增強掃描所采用的釓鋇葡胺對比劑具有更加安全、毒副作用微小的優(yōu)勢。
另外,常規(guī)CT增強檢查與核磁共振釓鋇葡胺增強檢查價格相比較,相差不是很多,但是核磁共振釓鋇葡胺增強檢查所具備的性價比以及檢查的安全優(yōu)勢更明顯。
3 討論
傳統(tǒng) CT檢查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對軟組織密度的分辨力較差,而MRI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的特點[4]。X線計算機掃描是利用X線衰減特性進行圖像后重建,直接獲取的CT三維圖像數(shù)據(jù),z軸和xy軸的空間分辨率可能并不相同,往往xy軸的空間分辨率要優(yōu)于z軸的空間分辨率[5],亦就是橫斷面的圖像質(zhì)量與冠狀位及矢狀位圖像質(zhì)量存在差別。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氫質(zhì)子自旋配合磁場及梯度系統(tǒng)成像,可以直接多平面2D成像,橫、冠、矢的圖像質(zhì)量無明顯差別,而且磁共振圖像無骨偽影存在,綜合對比,相同層厚。層間距、FOV一致的情況下,磁共振圖像質(zhì)量明顯比CT圖像質(zhì)量高。
后處理方面:CT采用螺旋容積掃描,圖像的后處理,一般采用MPR及MIP顯示病灶的大小、范圍及與鄰近供養(yǎng)血管關系。相比較CT的單一信號來源,MRI圖像信號呈多元化, 后處理手段多樣化。特有的DWI序列,可以對肝臟病灶進行診斷性質(zhì)的定性輔助,正反相位及水脂分離掃描技術,依靠聯(lián)影后處理軟件,能對病灶及正常組織做出含脂量的定性分析,提高鑒別診斷能力。3D序列的動態(tài)增強掃描方案,亦可做傳統(tǒng)的MPR與MIP的三維重建后處理。
肝臟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LI-RADS)診斷基于CT增強或MRI增強的影像學分析。肝臟MRI增強為實現(xiàn)動態(tài)掃描采用快速容積掃描技術,單次屏氣覆蓋全肝,為了保證動脈晚期的成功,使用釓貝葡胺作為細胞外對比劑,具有常規(guī)釓劑2倍的馳豫率,肉眼觀察強化程度高,便于發(fā)現(xiàn)病灶,適用于動脈期的觀察,更方便觀察病灶的“廓清”情況,更好地觀察病灶 形態(tài)、大小、包膜等,有利分級。
磁共振DWI序列用ADC(表觀彌散系數(shù))反映病灶變化情況,可以較早發(fā)現(xiàn)病灶,特別是動脈期不強化的病灶。
釓貝葡胺(Gadobenatedimeglumine Gd-BOPTA),商品名莫迪司,除具有常規(guī)釓劑2倍的馳豫率外,還有肝細胞特異性的特點。釓貝葡胺的苯環(huán)有親脂性,約2%~4%被正常肝細胞攝取,并經(jīng)膽道排泄,肝實質(zhì)在2小時內(nèi)較明顯地持續(xù)強化,可反映肝細胞功能代謝方面的信息。
總之,肝臟占位性病變在我國為常見多發(fā)病,病程長、治療時間久,為評估療效、指導就診,肝臟占位性病變重復檢查率高。隨著全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輻射環(huán)境要求越來越重視,無輻射、診斷明確、經(jīng)濟實惠的檢查手段越來越重要。釓貝葡胺注射的磁共振增強掃描,能做到一次檢查達到肝臟影像改變、膽道生理功能雙重顯示,對比CT無污染,圖像質(zhì)量更優(yōu),病灶檢出率明顯增高,是一種值得大力推廣的檢查技術。
參考文獻:
[ 1 ] 劉英娜. 混合型肝癌的CT及MRI影像學表現(xiàn)分析[J]. 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2):88-91.
[ 2 ] 郭慶達. CT增強掃描與MRI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臨床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1,5(5):142-143.
[ 3 ] 李鎵宏,周瑩,張順源,等. 莫迪司在肝臟占位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8,2(13):236-238.
[ 4 ] 徐安波,丁朝鵬,孟凡杰,等. 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和DWI在肝結(jié)節(jié)性病變與小肝癌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5):954-957.
[ 5 ] 高劍波. 中華醫(yī)學影像技術學CT成像技術卷[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