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明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為老年人群常見心血管疾病,發(fā)病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隨著病癥進展易并發(fā)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癥狀,威脅其生命安全??寡“逯委煘樵摬≈饕委煼桨?其中阿司匹林為心血管疾病一級、二級預防藥物,通過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活性,以抑制血小板聚集[1,2]。氯吡格雷同樣為抑制血小板聚集藥物,通過選擇性抑制腺苷二磷酸(ADP)活性,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在對冠心病治療中,何種治療方式可獲得理想抗血小板效果仍存在爭議。為此,本次研究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106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以上兩種藥物單獨、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6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1 組(34 例)、試驗2 組(35 例)、試驗3 組(37 例)。試驗1 組男18 例,女16 例;年齡67~81 歲,平均年齡(74.22±3.48)歲;冠心病病程3~17 年,平均病程(8.15±3.00)年;合并癥:高血壓24 例、糖尿病7 例。試驗2 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65~83 歲,平均年齡(75.00±4.01)歲;冠心病病程4~16 年,平均病程(8.22±3.03)年;合并癥:高血壓23 例、糖尿病8 例。試驗3 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65~83 歲,平均年齡(75.13±3.82)歲;冠心病病程4~19 年,平均病程(8.34±3.62)年;合并癥:高血壓25 例,糖尿病10 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影像學、臨床表現(xiàn)等診斷確診為冠心病;②年齡≥60 歲;③精神狀態(tài)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④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凝血功能障礙;③肝臟、腎臟嚴重功能障礙;④藥物治療禁忌證;⑤研究期間轉院、死亡、失訪。
1.3 方法 三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他汀類、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完成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試驗1 組實施阿司匹林(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5)口服治療,100 mg/次,1 次/d。試 驗2 組實施氯吡格雷(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5)口服治療,75 mg/次,1 次/d。試驗3 組實施阿司匹林(75 mg/次,1 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 次/d)口服治療。三組患者均在治療1 個月后進行療效觀察。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FIB、PT、APTT)、PLT、WBC、PAG 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或F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三組FIB、PT、APT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FIB、APTT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FIB、APTT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PT 均較本組治療前延長,且試驗3 組PT 長于試驗1 組、試驗2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1 組、試驗2 組P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1 三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試驗3 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WBC、PLT 及PAG 比較 治療前,三組WBC、PLT 及PAG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WBC、PLT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WBC、PLT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PAG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3 組PAG 低于試驗1 組、試驗2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1 組、試驗2 組PAG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PLT 及PAG 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WBC、PLT 及PAG 比較()
續(xù)表2
2.3 不良反應 三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發(fā)病基礎與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病變相關,使冠狀動脈壁彈性下降,并發(fā)血管微炎癥狀態(tài),影響冠狀動脈血管功能;而血液中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等血脂附著在冠狀動脈上皮細胞中,出現(xiàn)冠狀動脈局部狹窄現(xiàn)象[3]。血脂、血小板聚集成血栓,流經狹窄冠狀動脈區(qū)域后,在狹窄、硬化的冠狀動脈內徑發(fā)生堵塞,影響心肌細胞正常血流灌注能力,引發(fā)心肌缺血性損傷,誘發(fā)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并發(fā)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5]。減少血栓形成,為冠心病患者治療基礎,主要治療方案為抗凝、抗血小板治療,以抑制繼發(fā)性血栓形成,維持冠狀動脈血流穩(wěn)定,改善心肌細胞血流灌注能力,避免長時間心肌缺血引發(fā)心室重構,以保證患者心臟結構功能穩(wěn)定,降低心血管意外發(fā)生風險。
抗血小板為冠心病的基礎治療方案,主要治療藥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其中阿司匹林為最早被應用于抗栓治療的抗血小板藥物,目前已經被確立為應用不穩(wěn)定心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用藥,通過與環(huán)氧化酶中活性部位多肽鏈530 位絲氨酸殘基發(fā)生乙酰化,促使環(huán)氧化酶失活,阻斷花生四烯酸轉化為血栓烷A2 途徑,進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維持心肌細胞持續(xù)血液灌注能力[2]。氯吡格雷為血小板聚集抑制劑,與二磷酸腺苷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可抑制非二磷酸腺苷引發(fā)的血小板凝集,達到抗血小板之功效[6-8]。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兩種藥物抗血小板機制存在明顯差異,臨床在抗凝治療中,常見治療方案包括兩種藥物單獨治療、聯(lián)合治療。但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特征為新陳代謝速度減緩、合并慢性代謝性疾病、藥物不良反應敏感性高,在保證藥物治療效果的同時,需重視用藥安全性,因此在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療中,如何應用以上兩種藥物獲得理想治療效果仍有待研究[9-11]。
本次研究中,對患者分別實施阿司匹林單藥治療、氯吡格雷單藥治療以及兩者聯(lián)合治療,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凝血功能、血細胞計數(shù)比較中,治療前,三組FIB、PT、APTT、WBC、PL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FIB、APTT、WBC、PL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三種治療方法對患者凝血功能、血細胞的影響相近,但治療后,治療后,三組PT 均較本組治療前延長,且試驗3 組PT 長于試驗1 組、試驗2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原因為,血小板為血栓重要組成部分,血小板高度聚集狀態(tài)下,會與周圍血脂相結合并凝結成血栓,大量血栓會刺激血管內壁誘發(fā)炎癥反應,激發(fā)血液凝血系統(tǒng),出現(xiàn)PT 縮短、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現(xiàn)象,進一步增加血栓形成風險。而應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后,從兩種抗血小板機制發(fā)揮作用,抗血小板能力增強,可降低繼發(fā)性血栓形成率,減少血液中血栓含量,減少血管刺激,避免觸發(fā)凝血機制,因此可延長PT,改善患者凝血功能[12-14]。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三組PAG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3 組PAG 低于試驗1 組、試驗2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原因為,人體循環(huán)血液中血小板呈分散狀分布,在血管損傷、血管炎癥刺激狀態(tài)下,會發(fā)生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發(fā)生風險;在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中,三組PAG 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試驗3 組治療后PAG 最低,考慮原因為,聯(lián)合治療后,通過促使環(huán)氧化酶失活、與二磷酸腺苷作用等多種途徑共同作用后,抗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強,進而降低PAG,證實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療中,兩種藥物聯(lián)合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陳翠翠[10]在對10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研究中發(fā)現(xiàn),與單純應用阿司匹林治療相比,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療,可顯著提升抗血小板效果,與本次研究觀點一致。本次研究中,三組患者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提示聯(lián)合治療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療中,與單純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療相比,聯(lián)合治療可提升抗血小板效果,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安全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