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妍艷
[摘要] 本文從差異測查的有效性入手,分析差異測查的誤區(qū),提出了差異測查的要求:差異測查須源于學生真實生活;差異測查須及時調整策略;差異測查須了解學生個體內差異;差異測查須關注學生個體間差異,這對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差異測查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差異測查;個體內差異;個體間差異
“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盵1]在班級教學中,如何照顧到學生間的差異,許多教師感到困惑,雖然嘗試過因材施教,但是效果并不好。不少教師不愿意花時間測查學生間的差異,而學校在這方面也缺少對教師的明確要求,導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缺乏對學生個體間差異的關注,存在“一刀切”的現(xiàn)象,最終必然不利于學生優(yōu)勢潛能的開發(fā)。因此,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需要通過差異測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以及個體間和個體內差異,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F(xiàn)以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上冊《早睡早起》一課為例,展現(xiàn)差異測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一、差異測查須源于學生真實生活
差異測查要符合客觀實際情況,應尊重事實,不能憑主觀臆想,不能隨意更改事實,所以差異測查須源于學生真實生活。本課的認知目標是知道早睡早起的時間和每天睡足10小時的重要性;行為目標是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學生因為家庭狀況、生活習慣的不同,睡覺和起床時間必然是存在差異的。想要教好這一課,筆者認為,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們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的差異。因此,我們在預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兩次差異測查。
第一次測查:
執(zhí)教教師讓學生在家長指導下,在書本上填一填作息時間:我一般在( )點睡覺,( )點起床,一天睡( )小時。
第二天當筆者收上來,學生們的睡覺時間有的在晚上8點半,有的在晚上9點,起床時間有的在早上6點半,有的在早上7點。所有的學生每天都能睡足10小時。這樣的測查結果顯示,學生們早睡早起習慣已經(jīng)很好,似乎沒有上這節(jié)課的必要了。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筆者在班級里進行了解后,發(fā)現(xiàn)家長們并沒有如實填寫。
第二次測查:
針對第一次失敗的課前測查,筆者決定改變測查方式。上課前一天,筆者讓家長拍攝孩子入睡時的溫馨照片,傳到郵箱。筆者把這些照片配上背景音樂放到PPT上。第二天上課伊始,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播放孩子們睡覺時的溫馨畫面,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始了訪談式差異測查,了解學生的睡覺時間。通過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睡覺時間其實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是晚上9點左右睡覺的,有的學生晚上8點左右睡覺的,有的學生是晚上10點左右睡覺的……同時,筆者也了解到部分學生晚睡的原因:有的是上興趣班回家晚了,有的是父母下班回家遲了,有的因為自己動作慢……
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在這節(jié)課上,第一次測查是無效的,獲得的調查結果并不真實,原因在于調查的是家長,而家長們?yōu)榱擞稀霸缢缙稹边@一主題,填寫了自己認為最科學、合理的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第二次測查是在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測查結果呈現(xiàn)了學生作息時間的差異以及不能夠早睡早起的原因差異?;谶@樣的差異設計,后續(xù)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差異測查須源于兒童的真實生活,才能保證測查結果的有效性。
二、差異測查須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品德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觀念的和技藝的,而是實踐的、行動的,是引導學生在整合、理解上述知識與觀念的基礎上,通過現(xiàn)實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盵2]在課堂的差異測查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學生睡覺時間的差異,這有助于我們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前提差異、情感前提差異,從而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差異教學策略。在《早睡早起》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睡覺和起床時間做了有效測查之后,筆者根據(jù)測查結果,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調整了教學策略如下:
策略一:觀看生長激素寶寶的視頻解說,知道為什么要早睡。
針對低年級兒童認知風格趨向于活潑生動,筆者設計了“生長激素寶寶”這個形象,把小學生為什么要在晚上9 : 00之前睡覺,為什么每天要睡足10小時等問題,借助“生長激素寶寶”的話告知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早睡早起的正確認知。
策略二:參與撥鐘游戲,掌握早起的大概時間。
為了讓學生了解每天睡足10小時,早上幾點起床才合適,筆者針對一年級學生對時間計算還毫無感覺的情況,設計了一個撥鐘游戲。這樣的設計旨在主動適應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差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策略三:個性化反饋,激發(fā)早睡早起的情感。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將結束的時候又重提“舊事”:我們班有哪幾個小朋友是10點睡覺的?。亢?,我們大家來算一算,從晚上10:00到早上7:00,他們睡了幾個小時呢?此時,再提問晚睡的孩子:你覺得要不要調整一下自己睡覺的時間?怎么改呢?通過這樣的個性化反饋,照顧差異,促進學生差異發(fā)展。
在有效的差異測查指導下,我們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根據(jù)教學目標,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體驗、思考中,在親自進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感性認知,進而引發(fā)自我的道德需求,內化為道德認知。
三、差異測查須了解學生個體內差異
學生道德的自我構建是學生主體經(jīng)歷道德認知的提升,生發(fā)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進而外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因此,基于教學目標的差異測查須尊重學生主體,測查的問題須指向學生個體內差異,從而揚優(yōu)補缺,促進個體的差異發(fā)展。
在本課教學中,當學生如實地匯報了自己睡覺的時間后,筆者組織四人小組討論:小組里誰睡得最晚?為什么那么晚睡呢?筆者采用的是異質分組,小組成員在認知智能、認知準備、認知風格等方面都存在差異。為了彰顯學生個體內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討論,在討論前,筆者明確了小組合作的要求:(1)每個成員都要發(fā)言;(2)一人發(fā)言時,其他人要注意傾聽;(3)討論時,聲音不要太大;(4)組長記錄本組成員的觀點,做好向全班匯報的準備。這些要求針對學生個體內差異,讓不同認知特點的學生都可以在小組中參與討論。如此一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晚睡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因為家長布置了額外的作業(yè),有的因為父母沒睡覺自己就不想睡覺,有的因為喜歡看電視……
學生個體內差異是隱性的課程資源,具有間接性和隱蔽性,它們不能構成教育教學的直接內容,卻會對課堂教學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內差異,采用異質分組的形式,讓學生之間的個體內差異發(fā)揮異質互補的作用,調動小組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從而高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四、差異測查須關注學生個體間差異
由于受到先天遺傳、后天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同一班級內的學生之間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全面了解學生的個體間差異,才能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測查學生的優(yōu)勢和潛能。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睡覺的能力,但是由于自身原因或家庭原因,不少學生仍未養(yǎng)成獨立睡覺的習慣。為此,筆者事先測查了班級內學生獨立睡覺的情況。在測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班級還有不少學生不敢獨立睡覺,于是模擬學生睡覺的情境,準備了一個可愛的小房子,通過一個小游戲幫助學生克服害怕心理,嘗試獨立睡覺。在游戲中,筆者充分利用之前的測查結果,先挑選了一個本來就獨立睡覺的學生鉆進小房間體驗一個人睡覺的感覺,讓所有學生看見他進出小房間都是充滿自信的,然后請這個學生介紹自己獨立睡覺的感受。通過經(jīng)驗分享,其他膽小的學生也變得躍躍欲試了。接著,我又挑選了一個因為怕黑不敢獨立睡覺的學生進行體驗。因為有了前面同學的經(jīng)驗分享,這個原本怕黑的學生此時也不怕了,他通過體驗意識到,其實關上燈的房間里什么也沒有變化。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因為獨立睡覺學生先做出了示范,怕黑學生的自我意識被喚醒,通過對自我態(tài)度和行為分析與評價,明白了黑暗并不可怕,我也可以獨立睡覺,并嘗試回家獨立睡覺。
學生的個體間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通過差異測查,了解學生的個體間差異,確定每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個體間差異,讓有獨立睡覺習慣的學生先示范,再讓不敢獨立睡覺的學生嘗試體驗獨立睡覺,帶動其他不敢獨立睡覺的學生產(chǎn)生試一試的自我需求,進而消除學生對獨立睡覺的害怕情緒。
總之,只要我們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差異測查,就可以全面了解學生不同學習需要,并以此為依據(jù)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調整課堂教學策略,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孫彩平.小學品德課程核心素養(yǎng)芻議——一個實踐哲學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