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鑫 羅 婭 彭紅梅 張豆豆 吳永東 王元洪
(貴州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00025)
學習動機能有效喚醒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地理教學活動,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面向未來教育的地理教師,需積極尋求符合新時代特點的教學方法、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積極研究學生心理,關注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自我決定論揭示了社會環(huán)境中促進和阻礙個體內部動機的因素,[1]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領域能夠幫助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對于激發(fā)學生內部學習動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自我決定論在教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解讀層面,缺乏將其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踐研究。因此,本文構建了基于自我決定論的地理教學框架,并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的問題研究“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為例,進行了具體的教學設計,探索將自我決定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具體路徑。
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以下簡稱“SD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德斯(Deci)和雷亞(Ryan)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主要關注那些能夠增強或減弱人們參與行為中內在動機的因素。[2]經(jīng)過近40年的發(fā)展,SDT逐漸發(fā)展為6個分支理論,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該理論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人的內在動機進行了闡述,貫穿整個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三個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關系需要(見圖1)。這些心理需要是對人類成長、幸福至關重要的因素,當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個體才能維持心理上的健康、發(fā)展和興趣。
圖1 SDT三個基本心理需要關系圖
(1)自主需要
個體具有自主的需要,他們希望自己的行為是基于自身的興趣和價值取向,而不是由于受到監(jiān)督、脅迫、控制而被迫為之。[3]個體處于能夠滿足其自主需要的環(huán)境時,表現(xiàn)出來的是較高的內部動機水平,此時他的行為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反之,個體做與自己的意愿相違背的事情時,他的內部動機水平較低,表現(xiàn)出來的往往是抗拒、逃避等行為。
(2)能力需要
能力需要是指個體對于任務的勝任感即對環(huán)境的掌控感。個體認為自己有能力勝任某項任務時,往往會在這項任務中表現(xiàn)得出色,然而個體對于能力的感知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挑戰(zhàn)任務太難時,個體往往會獲得更多的負面反饋,或者個體對于環(huán)境的掌握感被人際因素削弱或破壞的情況下,個體的能力也會減弱。[4]因此提供適宜挑戰(zhàn)、積極反饋與發(fā)展機會的環(huán)境才能滿足個體的能力需要。
(3)關系需要
無論是在個人之間還是群體內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感受到關懷與尊重。在關愛、理解和支持的社會環(huán)境中,當個體感受到與他人具有良好關系時,更容易產(chǎn)生歸屬感,更有利于個體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現(xiàn)象和人文現(xiàn)象的學科,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與綜合性,強調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SDT所強調的自主、能力、關系需要有著較高的契合度。地理學科特點為SDT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機會與條件。本文提出了基于SDT的地理教學建議。第一,滿足學生自主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聆聽學生的想法,提供更多的自主性選擇,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主人翁意識。第二,促進學生能力感知,適宜難度的地理學習任務和積極反饋能夠促進學生能力需要的滿足。教師在設置學習任務時,可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水平為其提供最佳挑戰(zhàn)。第三,構建良好課堂氛圍與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能夠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學習積極性。[5]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樂于發(fā)言,及時反饋學習問題,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本文以“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為例,將SDT的三個心理需要分別落實到地理教學過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建立起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路徑(見圖2)。
圖2 基于SDT的教學流程設計圖
自主探究應滿足學生的自主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興趣進行探究學習;課堂合作交流活動以營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關系感知;能力感知的培養(yǎng)則貫穿教學全程,教師給學生設計適宜難度的學習任務,提供“學習支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給予支持與鼓勵,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
基于“可觀察、可操作、可評價”的教學目標制定原則,以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激發(fā)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為準繩,以落實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本活動設計以下3個教學目標。
(1)利用NASA網(wǎng)站,從水、大氣、巖石、土壤、地貌等方面了解火星表面的自然狀況。
(2)通過小組交流,結合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環(huán)境,說出火星基地具備生命保障的基本條件。
(3)經(jīng)過合作探究,制定適宜人類生存的火星基地建設方案。
教師活動:播放“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的視頻,提問“如果技術可以解決目前的所有難題,人類想在火星上建立定居點,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角度分析,建立一個火星基地需要哪些條件呢?”“以‘建設太陽系中的快樂星球’為主題,同學們可以為火星的基地建設提出哪些建議呢?”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初步構想火星基地建設的研究方案。
設計意圖:利用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情境,激發(fā)學生想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教師活動:提出驅動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思考。
(1)可以從哪些方面對火星自然條件展開調查?(2)對比火星和地球,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有哪些?火星上是否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3)如果人類想在火星上生存需要對火星進行哪些改造?如何設計火星基地建設的研究方案?
學生活動:根據(jù)教師的問題鏈,結合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設計并完成火星基地建設的研究方案(見圖3)。
圖3 火星基地建設研究方案
設計意圖:在進行本問題研究之前,學生學過“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歷史”及“地球的圈層結構”,對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有一定的認知;教師基于學生已有水平,搭建問題及方法“支架”,提出問題并逐步細化,層層深入,逐步引導學生形成研究思路并制定建設研究方案。
教師活動:根據(jù)研究方案,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興趣選擇想要深入學習的內容;依據(jù)學生的選擇情況進行分組;向學生提供資料以及相關的學習網(wǎng)站、書籍。
學生活動:學生依據(jù)興趣選擇深入學習的內容,進行資料的查找和成果展示的準備。
設計意圖:根據(jù)SDT,學生的學習行為可以是因興趣、愛好等內部動機激發(fā)的,也可以是在教師、家長的監(jiān)督控制下發(fā)生的。學生自主需要能否得以滿足直接影響到內部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的效果。支持自主的教師會催化學生更強烈的內部動機,被過度控制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不佳、缺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6]因此,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這種教學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動地學習,激發(fā)學生更為強烈的內部學習動機,完成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學生活動:根據(jù)自己選擇的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并匯報展示、探討,得出火星不適合人類發(fā)展的條件,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火星基地建設方案(見表1),展示、互評與再設計,繪制火星基地設計圖(見圖4)。
表1 火星基地建設方案
圖4 火星基地設計圖
教師活動:教師根據(jù)學生展示的內容,適時地進行補充說明,逐步引導,做出總結。
設計意圖:火星基地建設方案的設計,能夠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在建設方案的相互評價中,促進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實現(xiàn)“可觀察、可操作、可評價”的教學目標。合作交流課堂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有助于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成就感與歸屬感。學生對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更為深刻,有利于知識的內化、遷移與應用。
教師支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通過教學目標向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期望,在學生進行探究、合作交流時使用支持性的教學話語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并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
設計意圖:根據(jù)SDT,給學生提供情感、語言、技術、方法等方面的支持性學習環(huán)境,能夠滿足學生的能力需求,有利于學生發(fā)展。
(1)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本次教學活動的宗旨是落實SDT,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劃分學習內容,學生自主選擇,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達到了滿足學生自主需要的目標。在合作交流學習中,學生展示成果,相互學習,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建設方案,使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組織協(xié)調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煉與提升,促進了能力感知,發(fā)展了綜合思維,落實了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合作交流使得融洽的課堂氛圍和學生的團隊精神得以構建,滿足了學生的關系需要,使得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認識到環(huán)境、資源與人類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人地協(xié)調觀素養(yǎng)得以提升。
(2)教學設計的預設性與實際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對教學活動做好充分的預判,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也要巧妙運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學生提出“為什么同地球相比火星上會有那么多的隕石坑”的問題。這正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xiàn),教師要發(fā)揮教育敏感度,及時捕捉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并發(fā)揮教育機智,調整教學設計,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
SDT揭示了能夠增強或減弱人們參與行為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作為學生學習行為的驅動力,是教師開展教學設計時不可忽視的因素,如何應用SDT的研究成果來實現(xiàn)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化,發(fā)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需要地理教師結合學情、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要素的具體特點進行深入的思考,使SDT在地理教學中得以更好地貫徹,使學生在課堂上煥發(fā)生機,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