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司法公平正義觀和人民監(jiān)督司法路徑的創(chuàng)新

        2022-03-01 17:47:07朱孝清
        法治研究 2022年6期
        關鍵詞:司法機關公平正義公正

        朱孝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贝饲?,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并要求“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雹倭暯剑骸度嫱七M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載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年版,第22 頁。筆者就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指示,談些認識和體會。

        一、如何理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雹诹暯剑骸额I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129 頁。而“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③同前注①。。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深刻闡明了社會公平正義的極端重要性和公正司法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的重要地位。“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就是為實現(xiàn)“公正司法”提出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理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呢?

        (一)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中的“公平正義”,是客觀公平正義與人民群眾主觀公平正義相統(tǒng)一的公平正義

        有人存在疑慮: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的“感受”屬于人民群眾的主觀范疇,不同的人對公平正義有不盡相同的理解,對同一個司法案件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會不會使公平正義標準隨不同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從而失去統(tǒng)一的標準?會不會使有些人誤以為案件想怎么判司法機關就應當怎么判,并導致法治原則的松弛和纏訪鬧訪?筆者認為,這種疑慮是多余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客觀公平正義與人民群眾主觀公平正義相統(tǒng)一的公平正義,是在客觀公平正義基礎之上的升級版。這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以客觀公平正義為基礎和前提的。司法的公平正義有客觀統(tǒng)一標準,如果沒有客觀統(tǒng)一標準,甚至各有各的理解,隨不同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那司法公平正義就不復存在,更難以成為“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司法公平正義的客觀統(tǒng)一標準就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以下簡稱“三符合、兩公正”標準)。據(jù)此,每一個司法案件都應當以此為標準?!白屓嗣袢罕娫诿恳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如果不以客觀公平正義為基礎和前提,具體地說,如果事實認定不符合客觀真相甚至是錯的,辦案結果不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不符合程序公正,那人民群眾就根本不可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因此,公平正義的客觀標準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那種認為“公平正義客觀標準可以松動了、不重要了”的認識是錯誤的。第二層含義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客觀公平正義基礎上的升級版?!白屓嗣袢罕娫诿恳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表明,辦案不僅要達到“三符合、兩公正”這一客觀標準,而且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也就是說,司法公平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這就在客觀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主觀標準。易言之,它在“三符合、兩公正”的基礎上,既增加了程序方面的要求,又增加了實體方面的要求。程序方面的要求是,公平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感受得到的方式實現(xiàn);實體方面的要求是,辦案結果被人民群眾認為是公正的,并予以認同。這就明顯提升了公平正義標準的高度,增加了實現(xiàn)的難度,因而是更全面更高層次的公平正義。因此,“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表面上似乎只有“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這一主觀標準,實際上是公平正義客觀標準與“人民群眾感受到”這一主觀標準的有機統(tǒng)一,也是實體公正、程序公正與人民群眾感受到公正的有機統(tǒng)一。

        (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中的“公平正義”,是案件當事人、訴訟參與人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認同的公平正義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中“人民群眾”的范圍,根據(jù)與案件的密切程度,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當事人。他們不僅參與了訴訟,而且與案件處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不僅可以從司法人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否符合訴訟程序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而且可以從認定的事實是否與客觀真相相符、處理結果是否公正上感受到公平正義,因而對公平正義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第二層次是當事人之外的訴訟參與人。他們參與了訴訟,對案件有關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或意見。他們不僅可以從其參與環(huán)節(jié)所見所聞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而且可以從自己的意見是否被采信(采納)上感受到公平正義;他們與案件處理結果雖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但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對案件的訴訟過程和處理結果是否公正作出自己的評價。第三層次是廣大人民群眾。他們沒有參與訴訟,但可以通過司法機關公開的法律文書、旁聽庭審、新聞宣傳、街談巷議等途徑了解到部分案情和訴訟情況,并根據(jù)自己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道德良知和社會經(jīng)驗,對案件是否公正得到某些感受,作出相應評價。

        上述三個層次人員與案件密切程度雖然有別,但只要司法機關辦案是公正的,并注重該三個層次人員的感受,落實必要的措施,該三個層次人員就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或者說,都會認為司法機關對案件的辦理是公正的。他們“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要依據(j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案件的辦理在公平正義上沒有任何問題,達到無可挑剔、無懈可擊的程度;④這里說的是“在公平正義上”沒有任何問題,達到無可挑剔的程度,而不是說辦案的所有方面都無可挑剔。司法的回溯性證明只能查清基本事實,而難以查清所有事實;只能收集到基本證據(jù),而難以收集到所有證據(jù);雖能使查明的法律事實與客觀真相相符,但難以與客觀真相百分之百地相符,因而難免存在某些缺陷。(2)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并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相契合;(3)各種訴訟權利都得到切實保障,有關訴求和意見得到應有回應,有關疑問得到釋明;(4)人格尊嚴得到尊重;(5)“兩造”訴訟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6)辦案效率高、成本低、訟累輕,沒有無謂的時間、成本耗費;(7)辦案結論得到執(zhí)行;(8)人民群眾對案件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依法得到保障;(9)發(fā)現(xiàn)冤假錯案能及時糾正。

        需要指出的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并不意味著讓人民群眾特別是當事人對每一案件的辦理結果都滿意。例如,未能偵破案件的被害人不一定滿意;難以保證死刑犯對裁判都滿意;也難以保證敗訴方對裁判都滿意。其原因:一是人類對案件認知條件和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有些刑事案件難以偵破,有些案件難以還原案件客觀真相。二是訴訟舉證的一般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在民事、行政訴訟中,有些當事人取得、保存、提供證據(jù)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使得司法人員難以查明事實真相。三是司法實現(xiàn)的公平正義是矯正的公平正義,它不是通過增加社會權益總量來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而是通過懲治違法犯罪、明確權益歸屬、調(diào)整利益關系等手段來實現(xiàn)的,一方權益的增加往往以另一方權益的減損為條件。因此,未能偵破案件中的刑事被害人、難以查明客觀真相案件中的某些當事人、裁判的權益受損方,未必都對辦案結果滿意。但是,他們能夠從司法人員無可挑剔的辦案行為與辦案過程中,從“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辦案邏輯中,從司法人員勤勉敬業(yè)、竭盡全力的工作精神和認真負責、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中,從公正的訴訟程序特別是訴權依法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中,從司法人員認真回應訴求和意見、入情入理的思想工作中,以及從法律文書釋法說理中,感受到司法人員辦案是公正的。

        (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中的“公平正義”,是司法人員公平正義觀與人民群眾公平正義觀相契合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雖然有客觀統(tǒng)一的標準,但不同的司法機關、不同的司法人員對公平正義的理解和把握不完全一致。司法人員也往往以自己理解的公平正義觀念和標準來處理案件、評價所辦案件的公正程度和質(zhì)量,致使有些司法人員自我感覺良好,但與人民群眾的感受和期待存在差距?!白屓嗣袢罕娫诿恳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思想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感受司法案件公平正義的主體,評價司法案件是否公平正義,應當以人民群眾為本位。因此,司法人員不僅要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公平正義,更要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公平正義。也就是說,司法人員的公平正義觀念應當與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相契合,如果不相契合,司法人員就應當以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為依歸。⑤參見胡云騰:《論理解與踐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幾個問題》,載《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 年第1 期。否則,就會出現(xiàn)司法人員的自我感覺與人民群眾的感受存在差距甚至相背離的情況,人民群眾就難以感受到公平正義或難以完全感受到公平正義。

        需要說明的是,“人民群眾”由無數(shù)個體組成,每個個體的公平正義觀念也未必完全相同,故這里的“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并非每一個個體公平正義觀念的糅合,而是指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所認知的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

        (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對司法公平正義觀、人民監(jiān)督司法路徑和司法目標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自古以來,公平正義都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也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從古代的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現(xiàn)代的馬克思、恩格斯、羅爾斯等,都對“公平正義”或“公正”作過深入論述。公平正義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一貫主張和追求,黨的每一代領導人都對此作出過重要論述,并帶領人民群眾為此不懈奮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思想,是對以往司法公平正義觀、人民監(jiān)督司法路徑和司法目標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是創(chuàng)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公平正義觀。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司法機關由人民(通過代表大會)產(chǎn)生,人民性是司法機關的本質(zhì)屬性。“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在司法公平正義觀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以往一般從客觀方面來定義司法公平正義,而客觀方面的定義又往往由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理解和把握;因為司法機關是法定的辦理具體案件的職能部門;當個案的公正性存在異議時,也往往由司法機關的領導、審委會(檢委會)或上一級司法機關評判?!白屓嗣袢罕娫诿恳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則以人民群眾為本位,將人民群眾確定為感受并評價案件辦理是否公平正義的主體,從而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公平正義觀?!耙匀嗣駷橹行摹钡乃痉ü秸x觀的確立,不僅彰顯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人民性”這一司法機關的本質(zhì)屬性,進一步理順了人民與司法機關、司法人員之間的主仆關系,而且把人民監(jiān)督與人民感受、人民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原來由司法機關評判司法案件公正性的基礎上,增加了人民群眾這一評價主體。其中司法機關是根據(jù)國家權力分工,作為職能部門的評判主體;人民群眾是根據(jù)在國家中的地位,作為國家主人的評價主體。這兩種主體的評判(評價)相得益彰,可以使司法機關不斷地從人民群眾的評價中汲取營養(yǎng),校正自己的公平正義觀,使之既符合法律規(guī)定,又與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相契合,從而把案件辦得更公正更有效。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公平正義觀,是一種嶄新的司法理念。該理念告訴我們:司法機關辦理每一個案件,既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又要注重人民群眾的感受,并以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為目標和落腳點;看司法案件辦得是否公正,既要由司法機關來評判,還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

        這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人民群眾的評價與司法機關裁判(處理決定)的關系。筆者認為,人民群眾的評價是最高層次的評價,但不能取代司法機關對案件的裁判(處理決定)。因為專業(yè)性、親歷性、程序性是現(xiàn)代司法必備要素和特征,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處理司法案件,是國家權力分工的必然結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它符合世界各國的通例,也為我國憲法所規(guī)定。在我國,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也不辦理個案。如果人大代表或人民群眾對某個司法個案的裁判有意見并把書面意見寄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只能將其轉(zhuǎn)給有關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的評價意見,也應參照這一原則處理。當然,對于人民群眾的評價意見,有關司法機關應當高度重視、認真對待,依法作出處理,并把處理意見向有關人民群眾反饋。至于當事人對案件的意見,宜仍按上訴、申訴等訴訟程序處理。這一工作的具體機制和程序,本文最后部分還會述及。

        二是創(chuàng)新了人民監(jiān)督司法的路徑和抓手。人民監(jiān)督司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以往對司法權的監(jiān)督機制,也包括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但人民群眾缺乏對每一個案件進行有效監(jiān)督的具體路徑和抓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賦予了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是否公平正義的感受權和評價權,而且明確了司法機關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責任。這就使人民監(jiān)督司法有了實實在在的路徑和抓手,進而完善了人民監(jiān)督司法的機制。

        三是創(chuàng)新了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的目標。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的目標有不同角度的表述,如“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刑事司法的“不錯不漏、不枉不縱”“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定性準確、量刑恰當、程序合法”等,但角度、層次、適用范圍有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確定為“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的目標,這是對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目標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司法機關明確目標,聚焦目標,努力實現(xiàn)目標。

        四是豐富了司法公正的內(nèi)涵。即上面所述的由“三符合、兩公正”豐富發(fā)展為“‘三符合、兩公正’,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二、為什么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要求

        如上所述,“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十一個堅持”中,第二個“堅持”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⑥習近平:《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286 頁。之所以要“以人民為中心”,是因為:(1)根據(jù)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推動者。毛澤東同志曾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世界歷史的動力?!雹呙珴蓶|:《論聯(lián)合政府》,載《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 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⑧習近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9 頁。(2)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各項事業(yè)包括依法治國中都居于主體地位。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所有國家機構都由人民通過代表大會產(chǎn)生,人民與國家機構以及公職人員是主人與公仆的關系,人民性是所有國家機構的根本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zhì)和核心。”“ 我們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雹崃暯剑骸对趹c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71 頁。(3)“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⑩參見黨的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4)“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習近平:《人民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5 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習近平:《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 頁?!叭嗣袷俏覀凕h的生命之根、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習近平:《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63 頁?!叭嗣袷屈h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同前注?,第137 頁?!叭嬉婪ㄖ螄顝V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同前注⑥,第288 頁。(5)“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同前注?,第137 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同前注?,第63 頁。

        法治建設包括司法工作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一要“堅持人民至上”?習近平:《堅持人民至上》,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53 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前注⑧。。二要堅持人民立場。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同前注?。作為黨領導下的司法機關,自然應當堅持人民立場。三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胺ㄖ谓ㄔO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最高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zhí)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把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21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載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年版,第228-229 頁。。并把“依法保障人民權益”作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22習近平總書記說:“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眳⒁姟兑钥茖W理論為指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289 頁。四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23同前注?。?!八痉w制改革成效如何,說一千道一萬,要由人民來評判,歸根結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4習近平:《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載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年版,第147 頁。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既然“一切工作”都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的根本標準,司法體制改革成效如何“要由人民來評判”,那么司法案件是否公平正義也應以“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目標和根本標準,并由人民群眾來評價。這里之所以用“評價”而不是“評判”,是因為筆者認為,人民群眾對宏觀的司法工作,可用“評判”,但對微觀的具體個案,用“評價”可能更為恰當,因為如前所述,辦理個案有特殊的規(guī)律和要求,由專門機關辦理司法案件是司法規(guī)律的要求;同時,用“評價”,也有利于與司法裁判中的“判”明顯區(qū)別開來。

        (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完善人民監(jiān)督司法機制的重大舉措

        司法權關乎人民群眾人身、財產(chǎn)、人格等權利,甚至操生殺予奪之權,需要被嚴密監(jiān)督。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司法權的賦予者,理應對司法權實施監(jiān)督。當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回答黃炎培先生關于共產(chǎn)黨人如何跳出王朝興亡歷史周期率的提問時答道:“我們已經(jīng)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走群眾路線。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5參見《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版,第611 頁。同時,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既有直接參與其中的當事人和訴訟參與者,又有在旁審視、察看者,最有條件對司法進行監(jiān)督。但如前所述,在原來的監(jiān)督機制中雖然也包括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但人民群眾缺少從每一個司法案件入手進行監(jiān)督的具體路徑和抓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既賦予了人民群眾對每一個司法案件是否公平正義的感受權和評價權,又明確了司法機關應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責任,這就使人民群眾監(jiān)督司法個案有了實實在在的路徑和抓手。而且,人民群眾的這種監(jiān)督是訴訟機制內(nèi)在監(jiān)督與外在監(jiān)督相結合的監(jiān)督,有其優(yōu)越性,只要制定并落實相關配套措施,就能產(chǎn)生較好的監(jiān)督效果。因此可以說,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完善人民監(jiān)督司法機制的一項重大舉措。

        (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于實現(xiàn)司法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

        進入新時代,經(jīng)濟社會要高質(zhì)量發(fā)展,司法工作要以自身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服務、保障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量發(fā)展。司法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不僅要求司法機關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實現(xiàn)形式法治,而且要求司法機關提高辦案的合目的性和可接受性,并實現(xiàn)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以下簡稱“三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達致實質(zhì)法治。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有利于提高司法辦案的合目的性和可接受性,而且有利于實現(xiàn)“三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保障和促進司法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

        首先,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于提高司法辦案的合目的性。任何工作都有目的,司法工作也不例外。習近平總書記說:“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樹立辯證思維和全局觀念,系統(tǒng)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26同前注⑥,第289 頁。司法作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要以“依法保障人民權益”作為根本目的。此外,前引的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也是司法的重要任務和目的。但司法既不像生產(chǎn)部門那樣通過發(fā)展生產(chǎn)、直接創(chuàng)造財富來“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也不像行政機關那樣通過對國家決策的組織實施來“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而只能通過對不盡相同的每一個案件的公正處理,即通過“對被破壞了的公平的恢復”“被扭曲了的正義的伸張”27童建明:《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正司法重要論述的體會》,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21 年第4 期。,來“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易言之,公平正義既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又是實現(xiàn)司法目的的必經(jīng)之途。司法工作以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目標,有利于把公平正義落實到人民群眾,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xiàn)司法“保障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的目的。

        其次,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于提高辦案結果的可接受性。人民群眾特別是當事人對司法機關的辦案結果是否認同和接受,與辦案結果的落實(即司法裁判或處理決定被執(zhí)行到位)、司法功能的發(fā)揮、司法目的的實現(xiàn)以及司法權威與公信的建立,都關系極大。以刑事訴訟為例,如果法院判決得到被告人接受、人民群眾認同,被告人就會服判息訴,認真改過自新;司法對社會的規(guī)范、指引和導向作用就能得到較好發(fā)揮;刑罰的特殊預防、一般預防功能也能得到實現(xiàn);司法權威和公信也能積累增加。相反,如果判決得不到被告人接受和人民群眾認同,甚至認為司法不公或者認定事實不準、判決有誤,那被告人就會走上訴、申訴、抗拒改造、刑滿釋放后重新犯罪之路,司法對社會的規(guī)范、指引和導向作用就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刑罰的“兩個預防”功能也難以實現(xiàn),司法的權威和公信也會減損。而當事人和人民群眾在司法案件中能否感受到公平正義,直接關系到他們對辦案結果是否接受、認同。如果感受到了公平正義,接受、認同辦案結果就會比較順暢,司法的功能、作用就能得到較好發(fā)揮,司法權威和公信也能積累增加;如果沒有感受到公平正義,甚至認為司法不公、合法權利沒有得到保護,辦案結果往往就難以被接受、認同,辦案結果的落實、司法功能作用的發(fā)揮、司法權威和公信的建立,都難以取得好的效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所謂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如果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權利,那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群眾也不會相信司法。法律本來應該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本來應該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xiàn)?!?8同前注①。

        再次,讓人民群眾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于實現(xiàn)“三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司法辦案之所以追求“三個效果”統(tǒng)一,是因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又是社會關系的調(diào)節(jié)器和穩(wěn)定器,故法律同時具有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司法辦案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時,追求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是應有之義。其中法律效果側重于法律的性能(“準繩”是法律的性能)得到維護,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側重于法律的功能(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得到發(fā)揮。29參見朱孝清:《論能動檢察》,載《人民檢察》2022 年第13 期。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于實現(xiàn)“三個效果”的統(tǒng)一。在法律效果方面,司法是實施法律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xiàn)法律效果的重要途徑。人民群眾只有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才會從自己的切身體驗中感到法律是公正的,能夠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值得敬畏、信仰、尊崇和遵守。紙面上的法才會成為人民群眾自己心中的法,辦案的法律效果才能實現(xiàn)。因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一種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nèi)心里?!?0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 年版,第70 頁。在政治效果方面,如前所引,“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叭嗣袷俏覀凕h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31同前注?,第137 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可以使人民群眾感到司法機關以至黨和政府是能夠為百姓主持公道的,是可以信賴的,從而衷心擁護黨的領導,支持國家機關工作,這無疑有利于凝聚民心,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促進國家長治久安。在社會效果方面,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diào)節(jié)器和穩(wěn)定器,通過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規(guī)范社會行為、引導社會預期、增進社會福祉。法律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實質(zhì)上是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主體。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有利于人民群眾增進對司法的信任,相信司法機關能夠發(fā)揮好懲惡揚善、定分止爭、救濟權利、制約公權的作用,使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受到制裁和懲罰;而且有利于增進對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心,因為這個社會有主持公道、作為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司法機關在守護,從而使人民群眾在遵守社會規(guī)范、維護社會秩序、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上發(fā)揮正能量。

        (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于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2習近平:《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載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年版,第59 頁。這說明,對于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公正、高效、權威三者都不可或缺。其中“公正”是核心,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也是司法首要的最高的價值追求?!案咝А笔腔疽螅粌H能夠保障和促進公正,而且具有節(jié)約司法資源、實現(xiàn)訴訟經(jīng)濟的獨立價值?!案咝А敝阅鼙U虾痛龠M公正,是因為司法如果效率不高,就有可能使某些證據(jù)失去最佳的發(fā)現(xiàn)和收集時機,影響公正的實現(xiàn);有些情形盡管能實現(xiàn)公正,也會減損公正的成色,因為“遲到的公正是非公正”?!皺嗤奔仁枪透咝Ч餐饔玫慕Y果,又對公正和高效起到保障作用。因為如果司法做不到公正和高效,司法權威就難以形成;反過來,如果司法沒有權威,公正和高效也會因缺乏權威的保障而難以完全實現(xiàn)。可見,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既需要從個案入手,扎扎實實地辦好每一個案件,又需要作堅持不懈的努力;既需要司法機關自身下深功夫,又需要廣大人民群眾支持。因為如果缺少人民群眾支持,有些案件就難以揭示或查明客觀真相,或者在案件處理上缺乏民意的體現(xiàn),從而影響公正;有些案件的辦理效率就難以提高;司法權威也會因缺少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自覺維護而難以形成(下文還要詳述)。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首先,有利于建設公正的司法制度。因為如前所述,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在客觀公正基礎上的升級版,因而是更全面更高層次的公正;同時,通過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公正性感受的匯集、研判、落實和反饋,又能“以感受促公正”。這無疑能夠促進公正的司法制度的建立。其次,有利于建設高效的司法制度。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的關注,除了公正之外,還有效率。如果讓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中反復奔跑,訴訟效率低下,無謂地耗費時間和經(jīng)濟成本,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感受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既有利于督促司法機關高效,又有利于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司法、參與司法,從而促進司法效率的提高。再次,有利于建設權威的司法制度。權威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3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 年版,第1130 頁。,故它首先需要權威主體“使人信服”。與此同時,司法權威也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維護,正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34同前注,第107 頁。。因為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人員是公平正義的化身;法律需要被尊崇和維護,司法是法律的重要實施方式,故司法的權威也需要人民群眾尊崇和維護。人民群眾尊崇和維護司法權威,實質(zhì)上是尊崇和維護公平正義,尊崇和維護法律。因此,司法“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與“人民群眾尊崇和維護司法權威”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司法權威的整體。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既有利于司法自身積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又有利于人民群眾增強“尊崇和維護司法權威”的自覺性和動力,從而促進權威司法制度的建設。只有人民群眾尊崇和維護司法權威,才能真正建成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三、怎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強的決心和毅力領導司法機關通過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排除權力對司法的干擾、強化司法權監(jiān)督制約、加強隊伍教育管理、深入查處違法違紀、平反糾正冤錯案件、科技賦能提質(zhì)增效促廉等一系列措施,在保障和促進司法公正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指示,需要繼續(xù)在以下八個方面下功夫:

        (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和為民司法宗旨

        既然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必然要求,那落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思想,就要以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和為民司法宗旨為起點。司法機關和廣大司法人員要重點解決好以下三個根本性問題:一是位置問題。進一步明確“為了誰”“依靠誰”“我從哪里來”等問題,明確和擺正主仆關系,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二是立場問題。想問題、作決策、處理案件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要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而不是自身的立場,把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司法辦案的全過程。三是感情問題。要增進與人民群眾感情,帶著感情司法,始終把人民群眾的訴求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體現(xiàn)司法有溫度和人文關懷。上述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世界觀問題,司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大多與沒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有關,故要扭住不放,采取多種措施,持續(xù)推動解決。

        (二)努力實現(xiàn)客觀公正

        前已闡明,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客觀公正與人民群眾感受到公正的統(tǒng)一,必須以客觀公正為基礎和前提。故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必須首先把“實現(xiàn)客觀公正”這一基礎打牢。當前,要更加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防止一個傾向(現(xiàn)象)掩蓋另一個傾向(現(xiàn)象)。

        一要更加注重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統(tǒng)一。既要防止片面強調(diào)打擊犯罪而忽視保障人權,又要防止片面強調(diào)保障人權而忽視打擊犯罪。當前,由于對辦案質(zhì)量的高度重視和辦案質(zhì)量終身負責制的實行,一些司法人員為了規(guī)避責任,把案件質(zhì)量的“保險系數(shù)”留得過大,使一些本該定罪的案件沒有定罪;在理論指導上,一些同志把“不錯不漏、不枉不縱”與“疑罪從無”對立起來,認為“不錯不漏、不枉不縱”是落后的甚至是“左”的思想,影響了“疑罪從無”原則的落實。這一理論使得一些本可補充完善證據(jù)的案件不予補充完善,直接作“從無”處理。因此,在繼續(xù)注意防“錯”的同時,要注重防“漏”。

        二要更加注重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統(tǒng)一。長期以來,我國存在重實體輕程序問題,近些年,這一狀況有了明顯改變,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相統(tǒng)一已漸成共識。由于對程序的強調(diào),加上辦案程序有記錄、可查驗,在案件復查、質(zhì)量檢查中都把程序有無違法作為重點,有些對工作不負責任又想規(guī)避責任的人就借此搞起了不解決實質(zhì)問題的“程序空轉(zhuǎn)”。有些案件雖經(jīng)多道“完美無缺”的程序,但實質(zhì)問題“紋絲未動”,根本沒有解決。這是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在司法領域的反映,也是對人民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應當予以糾正。

        三要更加注重公正與效率的統(tǒng)一。前已述及,公正是司法首要的核心價值,但在追求公正時也要兼顧效率,在追求效率時不能損害公正。當前要注意兩種現(xiàn)象:一種是少數(shù)認罪認罰案件,存在為追求效率致使控辯協(xié)商不足、值班律師法律服務缺位而僅作為見證人、庭審走過場,從而影響公正的問題。另一個是少數(shù)司法人員僅顧自己效率而不顧訴訟參與人效率的問題。少數(shù)司法人員為了節(jié)省自己時間、提高自己辦案效率,而不顧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效率,經(jīng)常一次性通知很多當事人、訴訟參與人到場候訊(詢)、候?qū)?,不適當?shù)卦黾恿怂麄兊臅r間消耗和經(jīng)濟負擔。

        上述三方面關系中所存在的問題,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客觀公正的實現(xiàn),進而影響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公平正義的感受。

        (三)完善當事人訴求表達、回應和溝通交流機制,加強思想工作

        當事人對自己的訴求最關心,對司法人員辦案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法律文書中的一詞一句最在意,對公平正義的感受也最直接,因而必須把改進當事人工作、改善當事人體驗作為一個重點。一要給予當事人充分表達訴求、意見的時間和機會,耐心傾聽,并對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給以同等程度的注意。二要高度重視、及時回應當事人的訴求和意見,有理的要采納,無理或站不住腳難以采納的要說明理由;對當事人提出的疑問要予以回答和釋明。三要加強溝通交流,加強思想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說:“法律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眾工作。一紙判決,或許能夠給當事人正義,卻不一定能解開當事人的‘心結’,‘心結’沒有解開,案件也就沒有真正了結。”35同前注①,第23 頁。因此,司法辦案工作要始終圍繞兩條線展開:一條線是發(fā)現(xiàn)事實證據(jù)、正確適用法律;另一條線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前一條線圍繞“事”,后一條線圍繞“人”。因為“事”和“人”是案件的兩個最基本要素,而且“事”是由“人”干出來的,又是被一些人感知和證明的。這兩條線的工作是緊密關聯(lián)、互促共進的:做好前一工作,有利于做思想工作;做好了思想工作,有利于發(fā)現(xiàn)事實證據(jù)、揭示案件真相。因此,辦案既是發(fā)現(xiàn)事實證據(jù)、適用法律的過程,又是做當事人、證人等訴訟參與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思想工作的過程。但現(xiàn)實中往往是“重事不重人”,即只重視事實證據(jù)的發(fā)現(xiàn)和法律適用,而不重視對人的思想工作,一旦在法律上對案件作出結論,案件就算了結。要想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必須改變“重事不重人”的狀況,把思想工作貫穿辦案全過程:在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證據(jù)到位前,主要圍繞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和證據(jù)做思想工作;在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證據(jù)到位后,主要圍繞解開當事人“心結”、化解矛盾糾紛做思想工作,36參見朱孝清:《論執(zhí)法辦案的“三個效果”統(tǒng)一》,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22 年第3 期。以實現(xiàn)案結事了。這不僅能提高辦案效果,而且能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感受。為此,司法人員必須提高做思想工作的本領,使自己既是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正確適用法律的專家,又是做思想工作的能手。

        (四)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使案件的處理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相契合

        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通過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使案件的處理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相契合。一要堅持司法職業(yè)化與司法民主相結合,認真落實人民陪審員、人民監(jiān)督員等制度,使案件處理能夠體現(xiàn)民意。二要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司法的需求和期待。習近平總書記說:“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如果不懂群眾語言,不了解群眾疾苦,不熟知群眾訴求,就難以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正所謂張飛賣豆腐——人強貨不硬。”37同前注①,第23 頁。因此,要通過密切聯(lián)系群眾,及時了解社情民意、群眾司法需求和期待,準確把握社會心態(tài)和情緒。三要與媒體良性互動。媒體既是人民群眾行使對司法依法享有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的平臺,又是司法機關聯(lián)系群眾、感知民意和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擴大辦案效果的平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有些媒體(特別是某些自媒體)對案件不客觀的報道和“輿論審判”,又干擾了司法,也會對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產(chǎn)生誤導。故司法機關必須重視媒體,與之建立良性互動關系。要給媒體主動“喂料”,以搶占輿論先機。要重視和正確分析評估媒體的報道、評論,對其中正確的意見要虛心接受,并反躬自問、改進工作;對不客觀的報道要披露真相、予以澄清;對偏激的輿論要加強理性引導;對影響力大、群眾關注度高的案件要加強動態(tài)報道,并在作出處理后主動釋法說理、答疑解惑,使輿論在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中增加正能量。

        (五)堅持法、理、情相結合

        天理、國法、人情相結合,這是我國古代的司法傳統(tǒng)和寶貴經(jīng)驗。筆者理解,“天理”是指維護統(tǒng)治秩序、社會秩序最主要的綱常倫理,如三綱五常38三綱五常的內(nèi)容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忠孝節(jié)義等,它處于優(yōu)先于“國法”的位置。之所以叫“天理”,是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把自己神秘化,說自己是上天派來、代表上天來管理國家和臣民的。于是,皇帝被稱為“天子”,他管理國家被稱為“代天牧民”;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社會秩序最主要的綱常倫理被稱為“天理”。人們一旦違反“天理”,就“天理難容”,以重罪懲處。儒家學說占領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后,又吸收了儒家的“家國天下”“以天下為己任”思想,使“天理”具有“天下公認之理”之意,從而使“天理”實現(xiàn)了“上天”(上天之理)與“人間”(天下公認之理)的結合?!皣ā敝竾业姆?,一般包括律、令、格、式?!叭饲椤敝溉酥G?,屬于情感和道德倫理范疇。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積累了許多把天理、國法、人情結合起來的辦案經(jīng)驗和經(jīng)典案例。如明朝清官海瑞處理民事爭訟疑案的經(jīng)驗是:“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薄笆略跔幃a(chǎn)業(yè),與其屈小民,寧屈鄉(xiāng)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xiāng)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上官意向在此,民俗趨之。為風俗計,不可不慎也?!?9《海瑞集》,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117 頁。該經(jīng)驗既維護了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尊重了不同階層人的價值取向,又體現(xiàn)了抑惡揚善精神;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較好地體現(xiàn)了天理、國法、人情三者的結合,可以說是封建社會處理民事疑案的經(jīng)典心得。

        我國古代司法注重天理、國法、人情相結合,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天理、國法、人情三者本就互相滲透,難以截然區(qū)分。二是我國封建社會是“熟人社會”“人情社會”。這并非統(tǒng)治者或人民群眾的偏愛,而是封建社會基礎使然。因為封建社會的基礎是宗族,而“情”是宗族的紐帶,如不注重“情”,并在法律上維護“情”,整個封建社會關系就會瓦解。故“情”在法律和司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儒家學說占領意識形態(tài)領域統(tǒng)治地位后,立法者有意識地“引禮入法”,即將大量的等級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從而實現(xiàn)“禮法結合”“禮法并用”,而“禮”包含了許多“情”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重視“情”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用以維護封建社會關系,這既是立法者基于封建社會特點而“引禮入法”的重要原因,又是“引禮入法”長期推動所產(chǎn)生的結果。

        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在嚴格依法辦案的同時,仍應在司法中兼顧“理”和“情”,并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執(zhí)法辦案要“堅持以法為據(jù)、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要義正詞嚴講清‘法理’,又要循循善誘講明‘事理’,感同身受講透‘情理’,讓當事人勝敗皆明、心服口服?!?0轉(zhuǎn)引自胡云騰:《執(zhí)法辦案如何做到法理情兼顧》,載《法律適用》2020 年第17 期。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法、理、情相結合的要義、主要方法和目標。筆者理解,這里的“法”,當然指法律;“理”指事理、道理、常理,包括國家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社會的公序良俗,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人所共知的道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的各種定理、規(guī)律,無需證明的常識和經(jīng)驗法則等。在執(zhí)法辦案時,除了依據(jù)法律,往往還需要運用這些“理”來分析案情,作出判斷,說服當事人?!扒椤敝溉酥G?,即人民群眾公認的“情”,而不是所有的“情”,更不是辦案人與案件當事人之間的私人感情。

        執(zhí)法辦案堅持法、理、情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將法律的專業(yè)判斷與客觀規(guī)律、道理以及人民群眾公認的“情”有機結合起來,以嚴謹?shù)姆ɡ碚蔑@司法的公正,以客觀規(guī)律、人所共知的道理顯示司法的理性,以公認的“情”展示司法的良知和溫度,從而使案件的處理既合法,又合理合情;既符合黨和國家公共利益,又符合人民群眾樸素認知和常理常情,從而提高司法的說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使案件的處理得到當事人接受和人民群眾廣泛認同,使他們感受到公平正義。從而在微觀上實現(xiàn)案結事了,宏觀上增進司法權威和公信,促進人民群眾對法治的尊崇和服從。

        法、理、情獨立于案件而客觀存在,但每個案件又都有據(jù)以適用法律的事實和情節(jié),都有內(nèi)在的“理”和“情”。堅持法、理、情結合,就要使辦案的過程既是適用法律的過程,又是梳理、講清本案“理”和“情”、并把三者結合起來的過程。因此,堅持法、理、情相結合,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要揭示、理清案件內(nèi)在的法理、事理(道理)和情理。如江某母親江某某訴劉某某賠償案,劉某某是江某在日本留學時的同鄉(xiāng)、好友。劉某某因前男友陳某某不同意與其分手產(chǎn)生爭執(zhí)而向江某求助。江某同意她與自己同住。2016 年11 月2 日15 時許,陳某某找到劉某某與江某同住的公寓糾纏滋擾,劉某某向已經(jīng)外出的江某求助,請求江某回來幫助解圍。江某返回公寓將陳某某勸離,爾后返回學校上課。陳某某則繼續(xù)尾隨糾纏劉某某,并給劉發(fā)信息稱“我會不顧一切”。當晚,劉某某因感覺害怕,通過微信要求江某在地鐵站等她一同返回公寓,但未將陳某某恐嚇的情況告訴江某。次日(3 日)零時許,劉、江二人匯合后一同步行返回公寓,先后進入公寓二樓過道,事先埋伏在樓上的陳某某沖至二樓,與走在后面的江某遭遇并發(fā)生爭執(zhí),走在前面的劉某某打開江某房門入室并將門鎖閉。陳某某在公寓外手持水果刀捅刺江某頸部十余刀,隨后逃離現(xiàn)場。劉某某在室內(nèi)兩次撥打報警電話。江某因失血過多,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事發(fā)后,江某某奔赴日本處理后事,劉某某還對江某某發(fā)布刺激性言論。為此,江某某將劉某某訴至青島市城陽區(qū)法院,請求判令劉某某賠償經(jīng)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金。法院審理認為,劉某某作為江某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對于引起的侵害危險沒有如實向江某進行告知和提醒,在陳某某不法侵害的緊迫危險之時,為求自保而置他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顧,將江某阻擋在江自己的居所門外致其被殺害,具有明顯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劉某某在事發(fā)后,非但沒有心懷感恩并對逝者親屬給予體恤和安慰,反而以不當言語相激,進一步加重了他人的傷痛,其行為有違常理常情,應予譴責,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并承擔全部案件受理費。江某作為一名在異國求學的學生,對深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給予了真誠的關心和幫助,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序良俗相契合,應予褒揚,其受到不法侵害,理應得到法律救濟。根據(jù)《民法典》誠實信用原則和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于2022 年1 月10 日,判決劉某某賠償江某某各項經(jīng)濟損失49.6 萬元,精神撫慰金20 萬元,并承擔全部案件受理費。該判決以《民法典》的誠實信用和權利義務相一致兩項原則統(tǒng)攝審理思路,既講法理,又講道德和常理常情,得到了各界特別是法學界的好評。

        二要對案件中的法、理、情作綜合考量。法律本身就包含了某些常理常情,但不可能包含“理”和“情”的全部。故必須對法、理、情三者作綜合考量,然后決定適用的法律或者辦案的時機,而不能只依據(jù)法。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收錄的官員胡石壁的一段判詞寫道:“法意、人情,實間一體,徇人情而違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權衡二者之間,使上不違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則通行而無弊矣?!?1同上注。該段判詞較好地闡明了法與情相結合的藝術。

        三要分別講清、講明、講透法、理、情。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既講清法理,又講明事理、講透情理。該“三講”,既可使辦案結論建立在“三理”之上,堅定司法人員對辦案結論的自信,保證辦案質(zhì)量;又可增強辦案結論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使辦案結論得到當事人接受和廣大群眾認同。

        四是辦案人員要帶著感情辦案。法、理、情相結合中的“情”,除了人所公認的“情”和案內(nèi)的“情”,還應包括辦案人員的“情”,就是辦案人員在辦案中既要秉持法律的理性,又要帶著感情,換位思考、感同身受,使辦案有人情味、有溫度。這不僅有利于把案件辦得合情合理,還有利于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溫情和公平正義,從而取得好的辦案效果。如《宋史曹彬傳》記載了宋朝開國名將曹彬主政徐州時的一件事:有個下屬犯罪,被判杖刑,已經(jīng)結案。但曹彬在一年后才執(zhí)行杖刑。旁人問其原因,曹彬說:聽說這人當時剛娶了媳婦,如果當時就執(zhí)行刑罰,這人的父母必定認為是剛娶的媳婦克夫,這個媳婦的日子就會不好過;遲緩處理他,公婆就不會歸咎于媳婦,這既可維護其家庭,又沒有枉法。42參見《“曉事”與“辦事”》,載《報刊文摘》2022 年2 月14 日,第3 版。這是封建社會官員人性化執(zhí)法、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生動例子。封建社會官員尚且能夠如此,作為人民公仆的中國現(xiàn)代司法人員更應該帶著感情司法。

        (六)創(chuàng)新和改進辦案方式方法,改善群眾司法體驗

        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都享有一系列訴訟權利;人民群眾也依法享有對司法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司法機關除了保證人民群眾合法權利之外,還要創(chuàng)新和進一步改進辦案方式方法,為人民群眾行使這些權利提供便利,并改善他們對司法公正性的體驗。一要繼續(xù)推進司法公開,構建開放、動態(tài)、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并努力擴大公開的范圍。如一些有重大影響的典型案件庭審實況或視頻的全程公開,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有選擇地逐步擴大案件范圍。二要深化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增強辦案結果的說服力。三要深化公開聽證。近些年,檢察機關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案件處理等方面存在較大爭議,或者有重大社會影響、需要當面聽取當事人和其他相關人員意見的案件,采取公開聽證的方式進行審查。它集證據(jù)審查、咨詢、論證、群眾參與于一體,是民主、公開辦案的一種方式,在統(tǒng)一思想認識、保證案件正確處理、既解“法結”又解“心結”、促進矛盾實質(zhì)化解、說服信訪老戶息訴罷訪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建議在政法乃至所有執(zhí)法領域推廣這一做法,做到應聽(證)盡聽(證)。四要推進溯源治理。分析案件發(fā)生的原因進行溯源治理,是司法機關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很多案件的發(fā)生,除了當事人內(nèi)因之外,外部環(huán)境、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漏是重要因素,有些刑事被告人既是加害人,又是這些缺漏的受害人。通過溯源治理,解決這些缺漏,既可促進社會治理,又有利于改善被告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感受?,F(xiàn)在,溯源治理主要對少數(shù)典型案件開展,要根據(jù)條件和可行性逐步擴大范圍。五要完善監(jiān)督制約。完善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對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信任感,都有重要意義。當前除了繼續(xù)充分發(fā)揮諸多監(jiān)督制約機制的作用之外,很重要的是司法機關內(nèi)部監(jiān)督機制要及時跟進辦案方式的改革。因為隨著司法責任制的實行,大量案件都由獨任法官、檢察官或合議庭、檢察官辦案組定案,而無須領導人員審批把關。為此,要及時跟進辦案方式的改變,運用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推動案件管理監(jiān)督由盯人盯案、層層審批向全院全員全過程的實時動態(tài)監(jiān)管轉(zhuǎn)變,采取大數(shù)據(jù)巡查、案件管理部門加強監(jiān)督管理、案件質(zhì)量抽查評查、有重點地案后回訪、聽取人民群眾特別是當事人反映等方式來監(jiān)督,真正做到“司法權行使到哪里,監(jiān)督就跟進到哪里”。六要加強智慧司法建設。依托大數(shù)據(jù)技術,完善智能輔助辦案系統(tǒng)的類案推送、結果比對、數(shù)據(jù)分析、辦案瑕疵提示等功能,幫助司法人員提高運用自由裁量權的能力和水平;推廣案件流程監(jiān)管、庭審巡查等智能軟件運用,完善網(wǎng)上辦案系統(tǒng),確保司法活動及干預辦案情況全程留痕、違規(guī)操作自動攔截、辦案風險實時提示,不斷提高對辦案不規(guī)范不廉潔行為的發(fā)現(xiàn)防控能力。還要推動現(xiàn)代科技從工具性運用向更深層次規(guī)則治理和制度構建邁進,通過現(xiàn)代科技的深度運用,促進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制度的建設,增加司法的公信力和人民群眾對司法公平正義的獲得感。

        (七)建立人民群眾感受的匯集、研判、落實、反饋機制

        既然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目標,那對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的感受如何加以匯集、研判、落實和反饋,并建立專門的程序和機制,是必須研究的問題。只有建立這一機制,人民群眾才不至于“白感受”,人民群眾監(jiān)督司法案件的理念和路徑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也只有建立這一套機制,并把它納入法治軌道,人民群眾監(jiān)督司法案件的工作才能夠有序開展。當然,現(xiàn)在在做的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司法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聽取司法機關專項報告、人大代表視察司法工作、司法機關聯(lián)系人大代表、主動聽取人大代表及其他群眾的意見建議,以及訴訟法規(guī)定的上訴、申訴等等,都與此有關,也都可用于此,但上述方式大多用于“司法工作”,而不是用于“司法個案”,故還不足以作為專門的機制。筆者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聯(lián)合中央政法委,圍繞如何制定該機制進行專門調(diào)研,作出初步規(guī)定后,先在部分地方試點,然后推廣。

        該機制的研究要注意三個方面:既要為此建立專門機制,又要將其納入司法監(jiān)督體系,予以統(tǒng)籌謀劃;既要使該機制能充分滿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的需要,使之在“以感受促公正”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又要堅持法治原則,盡可能不突破訴訟程序框架,保證訴訟效率;既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對司法案件公正性的感受和評價,又要維護司法的終局性和權威性。

        (八)完善律師服務,促進司法公正

        律師法律服務情況與司法公正及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直接相關,應當進一步完善律師服務,促進司法公正。一要提高律師對司法案件的參與率,特別是對刑事訴訟中沒有聘請律師和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案件,值班律師要依法全覆蓋。二要提高法律服務質(zhì)量,以“高質(zhì)量”為目標,提供有效辯護和法律服務。對于值班律師,要制定法律服務最低標準,以保證質(zhì)量;對他們的報酬也應切實保障。三要在改善人民群眾特別是當事人對司法案件公平正義感受上提供正能量。要客觀如實地向當事人介紹案情、分析訴訟前景,防止包打官司和不適當?shù)財U大自己在訴訟中的作用,防止沒有根據(jù)、有意無意地貶低甚至抹黑司法隊伍。有極少數(shù)律師為了提高自己的聲譽、擴大自己的影響,當案件勝訴時不適當?shù)財U大自己的作用;當案件敗訴時無根據(jù)地向當事人散布不良言論,不僅損害了司法隊伍的形象和司法生態(tài),而且影響了當事人乃至人民群眾對司法公平正義的感受和信心。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法律共同體共同的目標和責任,共同體每一個成員的辦案行為和有關言論,都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作出自己的努力。

        必須指出的是,在完善律師法律服務的同時,司法機關要支持律師依法履職,切實保障律師訴訟權利,高度重視律師的意見,有理的要采納,沒有道理難以采納的要充分說明理由。在前些年平反糾正的冤假錯案中,絕大多數(shù)案件的律師都提出了正確的意見,但有關司法機關未能采納,教訓極為深刻。要認真吸取這些深刻教訓,改進司法作風,完善律師意見采納、回應機制。

        猜你喜歡
        司法機關公平正義公正
        審判執(zhí)行不停擺 公平正義不止步
        遲到的公正
        公民與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10
        執(zhí)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向紀檢監(jiān)察機關移送問題線索工作辦法印發(fā)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18
        讓公平正義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人大建設(2018年11期)2019-01-31 02:40:52
        公正賠償
        中國審計署:2015年逾二千人遭撤職停職處理
        人民周刊(2016年18期)2016-11-07 09:06:08
        關愛弱勢群體 維護公平正義
        遵循法治 促進公平正義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39
        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公正俄羅斯黨往何處去?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嫩模av私拍在线观看| 超碰cao已满18进入离开官网|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 99久久久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无码| 免费看泡妞视频app| 亚洲VA不卡一区| 欧美精品一本久久男人的天堂|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色 | 4455永久免费视频| 成年女人免费视频播放体验区| 亚洲色图+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天堂一区| 3亚洲日韩在线精品区| 一级一片内射视频网址|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不卡|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国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片|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欧美|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日本人妻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v| 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按摩|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影| 麻豆亚洲一区| 51久久国产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乱码精品一区二区| 色偷偷久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看片日本韩国|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