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沖
能源危機之下,新能源電池與合成燃料誰能破除危機,我們拭目以待。
今年下半年,釩電池火了,有媒體發(fā)文稱,“還沒搞懂鋰、氫、鈉,釩又來了”,語氣中調侃意味十足,但不可否認,對于解決能源危機問題,大家不約而同地盯上了“新能源”。
在新能源發(fā)展大局之下,關于能源利用途徑也有不同的理解。除去上文提及的新能源電池,也有人想要獨辟蹊徑,繞開新能源電池,從合成燃料出發(fā),直接利用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氫氣,代替天然氣等傳統(tǒng)燃料,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還能自給自足。
將合成燃料與新能源電池分為兩大陣營,誰能在這場“解救能源危機”的對抗中取勝,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目前,雙方陣營選手都已就位,各執(zhí)己見,聲稱自己能夠改善當前的能源現狀。
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特征下,與時俱進、快速迭代是新能源電池和合成燃料的特點。
以最新的新能源電池——釩電池為代表,它的火爆是市場和政策導向下的結果。今年6月,能源局發(fā)布文件稱,中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應使用三元鋰電池、鈉硫電池,也不應使用梯隊電池。由于釩電池具有不會發(fā)生熱失控、燃燒和爆炸的特點,使其脫穎而出。
有媒體這樣總結釩電池:“比它安全的裝不過它,比它能裝的安全沒它強?!笨恐@一點,釩電池在鋰電主導、鈉離子電池崛起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發(fā)展。
與新能源電池不同,最近在歐洲備受關注的德國公司TES提出使用可再生能源,用二氧化碳和氫氣制造一種合成的“綠色”甲烷,用合成燃料解決歐洲當前的能源困境。TES提及的合成燃料,以二氧化碳和氫氣為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歐洲天然氣市場供給大量不足的背景下,成為能源危機的一劑解藥。
于是,釩電池和合成燃料在特殊的政策或市場背景下,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獲得大量的投資,得以進行更多的技術研發(fā)。因此,在未來發(fā)展的政策支持方面,雙方勢均力敵。但從可行性和技術持續(xù)性角度來看,二者有所差別。
眾所周知,截至目前,新能源電池的研究經歷了從鋰電池、鈉電池到目前的釩電池,在市場的技術投入上,遠遠高于合成燃料。
因此,在當前的能源替代方案選擇上,新能源電池的應用范圍略高于合成燃料。與此同時,與其他氫氣合成燃料相同,TES的燃料合成需要電解水制氫技術的支持,技術難度極高,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成本費用高。
但以TES展示的合成燃料為例,所給出的合成燃料方案具備自給自足且低污染的特點,使得市場對其充滿期待。在此方面,以釩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電池極易受原材料儲備的影響不能像氫氣一樣隨取隨用,在應用范圍上受到限制。同時,原材料分布不均勻,還易面臨原材料價格暴漲、生產成本激增等困境。
雙方各有優(yōu)劣,都在為解決能源危機提供不同的思路和途徑,但遠水難救近火,二者市場前景都很不錯,但想要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在大型能源供應上,傳統(tǒng)能源仍占據主體。
因此,無論是新能源電池還是合成燃料,靠單一的方式解決全球面臨的能源困境,在目前看來并不現實,拓展更多新能源應用渠道,才能更快、更好地解決眼下的困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身處其中的我們往往難以預測未來的結果,但時間會給我們答案。合成燃料和新能源電池的這場“危機”之爭,終會拉下帷幕,讓我們多些耐心,拭目以待最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