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菲
(遼寧省朝陽市第二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朝陽 122000)
神經內科患者中腦血管疾病較常見,包括腦梗死、腦出血、腦外傷等,且由于病情發(fā)展急且重,預后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如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偏癱可表現為同側肢體、舌肌下部、面部肌肉的運動障礙[1]?;诖?,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究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各44例,觀察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50~75歲,平均(61.78±6.59)歲;疾病類型:腦損傷17例,腦出血15例,腦梗死12例。對照組男30例,女14例;年齡50~74歲,平均(61.51±6.48)歲;疾病類型:腦損傷16例,腦出血15例,腦梗死1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基礎治療措施,包括微循環(huán)改善、神經營養(yǎng)指導等;觀察組則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首先,進行運動指導,即對患者日常生活提供幫助,運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給予患者運動上的指導,還包括手部運動、四肢關節(jié)運動、主動訓練和床上被動訓練,需適當的開展,防止運動過量。其次,進行心理護理,需格外重視焦慮、抑郁及有悲觀情緒的患者,需給予患者安慰、鼓勵和支持,幫助其建立良好的治療心態(tài),積極的面對生活。需充分考慮患者的病情情況,結合患者的情緒狀況給予心理指導。此外,患者可能存在吞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發(fā)音指導,堅持訓練,提升生活整體質量[2]。需結合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開展作業(yè)指導,并結合患者的肌肉牽引、關節(jié)活動實施物理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患者能恢復生活能力自理,且運動狀況、語言、吞咽功能運用情況良好;有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但運動功能、吞咽功能有明顯的改善;無效,上述指標均未達到??傆行?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主要包括意識水平、凝視水平、視野、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共濟失調等項目[3],進一步了解患者的整體病情改善情況。比較兩組運動功能恢復評分,采用Fugl-Meyer評分法,>96分為輕度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6%(39/44),其中顯效22例,有效17例;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2.7%(32/44),其中顯效12例,有效20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Fugl-Meyer評分比較 觀察組Fugl-Meyer評分為(92.7±3.3)分,高于對照組的(81.5±3.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后4周,觀察組NIHSS評分為(3.24±1.74)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06±2.1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wo-group NIHSS scores(±s,scores)
表1 兩組NIHSS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wo-group NIHSS scores(±s,scores)
?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進步,神經內科偏癱的治療中得到很大的突破,除藥物治療外,還應考慮多種因素,加強對患者生活的綜合指導,提升康復治療療效。同時,偏癱屬于腦血管疾病的并發(fā)癥,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會引起抑郁[5]。隨著現代護理學理念的發(fā)展進步,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得到廣泛的推廣,醫(yī)護人員能應用專業(yè)知識為神經內科偏癱患者提供護理支持,對患者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運動鍛煉指導、生活上的協(xié)助等。
綜合性康復治療更具有人性化,能以患者康復為目標,對偏癱部位的肢體改善提供幫助。在對患者開展心理康復治療的同時,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積極的面對疾病、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結合運動鍛煉、語言鍛煉、藥物治療、神經刺激方案改善偏癱問題[6]。此外,在治療期患者也會存在焦慮、失落的情緒,家屬的支持通常能達到顯著的成效,因此,需注重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日常溝通,如何共同面對疾病,解決治療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綜合性康復治療能結合現代醫(yī)學方案,通過物理治療、運動指導、心理輔導為患者的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能實現心理和肢體功能的穩(wěn)定性康復,早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療效[7]。
研究結果表明,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受損情況,并能重塑功能結構,幫助患者改善語言功能、肢體功能,盡快修復神經功能[8]。在指導過程中,通過更為科學、可行性方案改善患者預后,建立腦血管側肢,促使病灶周圍腦細胞、腦組織重組,達到預期治療目的[9]。運動鍛煉需堅持3個月以上,患者在出現情緒問題后也需護理人員耐心傾聽,并以溫和的語言鼓勵患者,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6%,高于對照組的72.7%(P<0.05),說明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臨床應用成果良好。面對不同情況的偏癱患者時,給予的治療方案也存在明顯差異,且個人的恢復效果也會有所不同,需有計劃的分析原因,不斷地調整治療方案[10]。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治療神經內科偏癱患者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問題,提高運動能力,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生活,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