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平,翟浩,陳汝,薛曉敏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泰安 271000)
20世紀90年代引進日本套袋技術以來,中國蘋果一直沿用果實套袋栽培生產(chǎn)模式[1,2],山東蘋果產(chǎn)區(qū)的套袋比重曾高達95%,富士套袋比重幾乎為100%。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和勞動力的日益短缺,蘋果套袋栽培問題凸顯,比如用工量大,費時費力[3,4],因此,不套袋栽培是蘋果栽培發(fā)展的趨勢。為此,筆者以早、中、晚熟的紅色蘋果品種為試材,研究了不套袋栽培和套袋栽培的蘋果果實差異,為蘋果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提供參考。
試驗在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泰東基地進行。園地為平原地,砂壤土,供試蘋果品種為:紅嘎拉/M26/八棱海棠、紅將軍/MARK/八棱海棠、煙富3/M26/八棱海棠,均11年生。株行距1.5 m×3 m,南北行向。小冠疏層形樹形,栽培管理水平中等偏上,樹體健壯,結果正常。
試驗植株長勢一致,結果均勻。每個品種設套袋(對照)與不套袋2個處理,共6個處理。每個處理設5株小區(qū),重復3次,共90株。套袋于花后40 d進行,用小林育果袋KM-2型,內紅外棕雙層紙袋。果實成熟期,每株樹從樹冠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120 cm上下高度處分別采摘2個果,計10個果,6個處理分別集中包裝,運回實驗室測定品質指標。
用電子臺秤稱量單果重。隨機取樣,測定以下指標每處理5個果,測定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果實縱橫徑用游標卡尺測量,果實去皮硬度用GY-1型果實硬度計測量。測定以下指標采取5個果的混合樣品進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WYT手持糖量計,可溶性總糖用鹽酸轉化(銅還原)滴定法[5]。可滴定酸測定用酸堿中和滴定法[6]。
果面著色指數(shù)=∑(各級果數(shù)×代表級值) /(總果數(shù)×最高級值)×100。著色分級標準:0級,0~5%果面著色;1級,5%~25%果面著色;2級,25%~50%果面著色;3級,50%~75%果面著色;4級,75%~100%果面著色。
光潔度指數(shù)=∑(各級果數(shù)×代表級值) /(總果數(shù)×最高級值)×100。光潔度指數(shù)分級標準:0級,0~10%果面光潔;1級,10%~30%果面光潔; 2級,30%~60%果面光潔;3級,60%~85%果面光潔;4級,85%~100%果面光潔。
果面色澤用日本產(chǎn)CI-410色差計測定,L*表示亮度,值越大光亮度越高;a*和b*是色度,a*正值越大紅色越重,負值越大綠色越重。b*正值越大黃色越重,負值越大藍色越重。
采樣的同時,統(tǒng)計各處理苦痘病果率。每株樹果實全部調查,記錄每株樹果實數(shù)、苦痘病果數(shù),病果率(%)=調查病果數(shù)/調查果數(shù)×100
所有試驗數(shù)據(jù)測定均重復3次,取平均值±SE(標準誤)。利用DPS軟件(浙江大學,中國)進行統(tǒng)計分析(LSD法多重比較)。
如表1,不套袋和套袋果的單果重,嘎拉(169.0 g、167.3 g)和紅將軍(185.3 g、183.9 g)均無顯著差異,富士(283.1 g、263.6 g)不套袋果顯著大于套袋果。
表1 不套袋與套袋處理對蘋果大小、形狀的影響
果形指數(shù),嘎拉(0.866、0.832),紅將軍(0.780、0.790),富士(0.837、0.841)3個品種的不套袋與套袋果均無顯著差異。
由表2看出,3個蘋果品種不套袋與套袋的著色指數(shù)與光潔度指數(shù)表現(xiàn)相同變化。著色指數(shù),3個品種均為不套袋的顯著低于套袋的。光潔度指數(shù),3個品種也表現(xiàn)為不套袋的顯著低于套袋的。
表2 不套袋與套袋處理對蘋果色澤的影響
果面亮度L*值和紅色度a*值,3個品種的不套袋果均低于套袋果,嘎拉的差異均不顯著;紅將軍和富士均是不套袋果顯著低于套袋果。黃色度b*值,3個品種的變化不同,嘎拉不套袋果顯著高于套袋果;紅將軍不套袋果顯著低于套袋果;富士不套袋與套袋果差異不顯著。
如表3,3個蘋果品種不套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顯著高于套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嘎拉、紅將軍和富士分別提高了8.5%、4.5%和8.7%??扇苄蕴呛?,嘎拉、紅將軍、富士的分別提高了10.3%、16.0%和11.3%??傻味ㄋ岷?,3個品種均是不套袋果的顯著低于套袋果,嘎拉、紅將軍、富士分別降低了16.1%、20.3%和13.2%。糖酸比嘎拉、紅將軍、富士均是不套袋果顯著高于套袋果。說明不套袋蘋果比套袋蘋果口感更甜,更適合國人的口味需求。
表3 不套袋與套袋對蘋果內在品質的影響
果實硬度,3個品種的變化不同,嘎拉、紅將軍均是不套袋果顯著高于套袋果,分別提高了7.1%和10.1%;富士則是不套袋果顯著低于套袋果,降低13.7%。
嘎拉品種未發(fā)現(xiàn)苦痘病。不套袋栽培的紅將軍和富士品種果實苦痘病病果率均顯著低于套袋栽培的(表4)。
表4 不套袋與套袋對蘋果苦痘病病果率的影響
苦痘病嚴重的樹,紅將軍套袋果的病果率達13.0%,不套袋果的病果率為5.0%。富士套袋果的病果率達11.0%;不套袋果的病果率為4.0%。
表4 不套袋與套袋對蘋果苦痘病病果率的影響
不套袋栽培提高蘋果果實的單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等有機物的積累,使果實口感更好,還降低了果實苦痘病病果率,這和前期的研究結果一致[7,8]。不套袋果的果皮呈暗紅色,果實的著色指數(shù)和光潔度低于套袋果,這可能與不套袋果實接收的光照量更多有關,尤其是和紫外線的積累量有關,與紫外線參與植物的光形態(tài)建成有關[9],這有利于提高果實光合作用,從而積累更多內含物[8]。而套袋果果皮顏色較淺,除了和果實光合作用減弱有關,也可能與與果實膨大期由于套袋的高溫高濕微域環(huán)境增加了果實的呼吸,增加其能量消耗有關。
嘎拉、紅將軍和富士3個品種蘋果的著色指數(shù)和光潔度指數(shù)均表現(xiàn)為不套袋果低于套袋果,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10-12]。嘎拉果實的亮度(L*值)不套袋果與套袋果差異不大,而紅將軍和富士2個品種的亮度不套袋果顯著低于套袋果;嘎拉品種的紅色度(a*值)不套袋果與套袋果無顯著差異,而紅將軍和富士2個品種的紅色度不套袋果顯著低于套袋果;嘎拉品種的黃色度(b*值)不套袋果顯著高于不套袋果,紅將軍品種不套袋果的顯著低于套袋果,富士品種的不套袋與套袋果無顯著差異。品種間的這種差異,推測認為可能與品種果皮對光的吸收和反應不同[9 ]所致,同時影響相應光敏物質的積累有關。
不套袋和套袋果實硬度不同,嘎拉和紅將軍不套袋果的硬度明顯高于套袋果,而富士不套袋果硬度明顯小于套袋果。套袋后果皮蠟質層變薄,細胞變大[13,14],不同品種果實硬度對不套袋及套袋的響應不同,認為這和不同品種對套袋的反應不完全相同,不同品種果實的細胞結構及物質積累不同[15,16]有關。
不套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著高于套袋果,可溶性糖含量亦然,這和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7]。因套紙袋后的遮光作用,果實的光合作用減弱,不利于糖分等有機物質的積累[18]??傻味ㄋ岷坎惶状黠@低于套袋果,也是導致不套袋果口感比套袋果好的原因之一。這與套袋后抑制光合同化物向果內的運輸有關[19]。對于不套袋栽培的果實有機酸和糖類物質代謝的影響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總之不套袋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高,糖酸比更大,口感更甜,更符合消費者的口味和對自然果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