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燕
清軍入關(guān),以其八旗軍勇猛強悍而得天下,到清朝晚期,清軍糜爛得毫無戰(zhàn)斗力,打白蓮教起義都得花一年半載,打太平天國更是用了十多年。并非這些反抗者有多厲害,純粹是清軍太差了。
清軍是怎么打仗的?講出來讓人噴飯。
民國教育家馬相伯寫過自己了解的清軍戰(zhàn)斗情況。有一次,曾國藩同太平天國的水師打仗。大勝,寫了篇奏折為水師統(tǒng)領彭玉麟請功,里邊說彭玉麟在兩軍決戰(zhàn)甚酣的時候,手執(zhí)大刀,跳過賊船,斬了賊首。
這個彭玉麟,馬相伯認識,是個窮秀才出身,身單力薄,又不是生長在江湖上慣于舟楫的人,怎么可能從戰(zhàn)船上跳到賊船上去戰(zhàn)斗呢?
后來,馬相伯問了幾個淮軍中已卸職的軍人,他們講了很多淮軍打仗的方式:兩軍在相距三里之外的地方拼命罵陣,官軍罵太平軍為“賊”,太平軍罵官軍為“妖”,罵得聲震天地。越走越近的時候,只要哪一方有少數(shù)人膽怯了,跑了回去,其他人就會跟著往后退,于是敵對一方便乘機追過來,在后面殺幾個落伍的士兵,這樣就大獲全勝了。
封疆大吏的幕府中總有幾個寫奏稿的好手,妙筆一鋪敘,儼若一場血戰(zhàn)。
即便如此,淮軍、湘軍已經(jīng)是清軍里最有戰(zhàn)斗力的了,綠營兵更慘不忍睹。有人記述欽差大臣、江南大營統(tǒng)帥向榮麾下綠營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情形:
大戰(zhàn)之前,將帥宣布“明天要有五成人出營作戰(zhàn)”,底下士兵就抱怨:“天氣這么熱,誰愿出去打仗?就去二成吧?!辨?zhèn)將無奈,連哄帶誘,湊了二成。到夜里點名給牌時,有的出錢雇人替,有的聲稱肘有癤、足生瘡、身上有癬之類的,總之是不肯接牌。到天明一整隊,出來的人不足一成。
這樣一隊人,光著膀子,脖子上繞著辮子,東先西后,三五十人亂七八糟地出發(fā),參差走到城下,把兵器放在一邊,坐地上抽煙,還跟城上的賊兵借火、聊天。聊到天大亮,又累又餓,就站起來大呼、狂笑、喊殺,鳥槍里不放炮彈往天上開槍,并裝腔作勢地嚷嚷“開炮”。但聞嘭轟聲,之后群呼曰“殺賊不計其數(shù)”……
一個自稱“江南大營來者”的人表示,這個與太平天國作戰(zhàn)時甚被朝廷倚重的大營里,平時如一繁華都會,“處處梨園,時時令節(jié),文恬武嬉,每日以觀劇為事;菜館數(shù)十座,味窮山海,其他凡可快心悅志者靡不畢集”。
怪不得打太平天國打那么久,這么爽的打法,要是我,也巴不得多打幾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