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 毅
中國選手蘇炳添(中)在東京奧運會賽場上
8 月1 日,中國田徑運動員蘇炳添在東京奧運賽場上創(chuàng)造了歷史,成為首個闖入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人,并以9.83 秒的成績打破了亞洲紀錄。在兩個小時后的決賽中,蘇炳添跑出了9.98 秒的成績。
“半決賽已經(jīng)用盡了力氣。在這么短的時間兩次突破10 秒,就很不容易了?!碧K炳添賽后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采訪時表示。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1968 年,人類第一次在百米賽跑中突破10 秒大關。時至今日,“破10”對短跑運動員來說仍是一道重大關口,一個將他們與其他選手區(qū)分開來的榮耀象征。近年來,“破10”的運動員數(shù)量有了迅猛增長。
世界田聯(lián)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1968 年至2008 年的40 年里,只有67 名選手突破10 秒大關;之后的10 年間,有70 人加入這一行列。到2021 年7 月初,又有17 名男選手首次“破10”。
成績突飛猛進,原因何在?BBC 稱,科技的進步居功至偉。
“如今,全世界有更多運動員接受精英級別的訓練,還有運動科學和技術的幫助,讓他們跑得更快?!庇x菲爾德哈倫大學體育工程學教授史蒂夫·哈克對BBC 解釋道。
BBC 稱,運動員身上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選手們的跑鞋也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輕的,最新的款式甚至不到150 克重。鞋底的碳纖維板,可以在運動員加速過程中提供更多支撐和反彈,這對毫秒必爭的百米賽跑來說至關重要。
和100 年前的泥地和草地相比,如今的百米賽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BBC 報道稱,1968 年的墨西哥城奧運會首次啟用了合成物料鋪設的跑道,為運動員的關節(jié)帶來了更多保護,還能提供反彈力,使選手跑得更快。正是在這屆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吉姆·海因斯以9.95 秒的成績成為第一個“破10”的人。如今,跑道鋪設愈發(fā)精益求精,連跑道平面上硫化橡膠顆粒的形狀都會成為考慮因素。本屆東京奧運會采用了“雙層”賽道,通過底層的空腔和均勻分布的半硫化橡膠顆粒幫助運動員控制步幅、奔跑節(jié)奏,提高穩(wěn)定性。
科學而系統(tǒng)的訓練,是幫助運動員提高速度的關鍵一環(huán)。BBC報道稱,體育工程學的進步使人們能對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進行實時分析和調(diào)整。據(jù)NBC 報道,蘇炳添提到,外國教練亨廷頓引進的科學分析系統(tǒng)找出了他比賽中的問題,據(jù)此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訓練,最終實現(xiàn)了突破。
人類究竟能跑多快?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思考過的問題。我們見證了人類越跑越快的歷史。無論是打破世界紀錄的博爾特,還是打破亞洲紀錄的蘇炳添,都在用行動向我們展示,人類真的可以越跑越快。未來的某一天,運動科學和賽跑裝備的發(fā)展或許可以幫助人類突破9 秒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