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雅媛
“長江三角洲”這個詞,百年前就已有之,這個詞的出現(xiàn)與我們對這一區(qū)域的地理認知的發(fā)展息息相關。
今天我們會以某江、某某江來稱呼一條大河,然而歷史上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提到“江”,必定特指今天的長江,“河”則特指黃河。在古人的地理觀念中,江、河、淮、濟共稱“四瀆”,是歷代中原王朝最重視與崇敬的四條大河。
“大江”也是古人對長江的一種稱呼,“大江”之名的出現(xiàn)早于“長江”,據(jù)考證,“長江”之名的流行可能晚至三國時期。“揚子江”之名的出現(xiàn)則晚至隋代,得名于揚州城南的揚子津。揚子津是當時從揚州橫渡長江至京口(即今天的鎮(zhèn)江市)的南北要津。揚子江本來指的則是長江下游揚州一帶的江段,可能西方人初來揚州時,聽到了“揚子江”就錯將之作為整條長江的稱呼。
“三角洲”之名是個舶來品。早在公元前5 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就用“三角洲”稱呼埃及尼羅河口的三角形沖積平原。19 世紀,西方人用槍炮砸開了清朝的國門,伴隨而來的是商人、軍人、傳教士、探險家,為了開辟洋貨市場傾銷商品,他們在內(nèi)地考察、探險,足跡遍布全國。在這些人撰寫的調(diào)查報告中,開始使用Delta(三角洲)一詞概括中國各地江河口的地貌,一些中文翻譯文章中也出現(xiàn)了“三角洲”這種譯法。
隨著西方的地理學知識傳入中國,三角洲這一地貌概念也隨著各種地理學譯著引入中國。1899年的《地理初桄》中出現(xiàn)了“疊爾泰”一詞,應是Delta 的音譯。1901 年《地理學講義》中有“三棱洲”的譯法,“三棱洲”之說傳播甚為廣泛,在中國地理學開拓者張相文先生的《新撰地文學》一書中也采納了“三棱洲”這一提法。
“長江三角洲”概念的傳播與近代各種地理教科書的出版發(fā)行有密切關系。1905 年的《中國地理教科書》是國內(nèi)最早的地理教科書之一,其中已有“大江口之三角洲”的提法。此后的教科書及報章雜志中也紛紛出現(xiàn)了諸如“揚子江三角洲”“大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不同表述。直到1935 年,民國教育部要求將師范地理教材標準中的“大江三角洲”統(tǒng)一改為“長江三角洲”之后,長江三角洲的表述才逐漸固定。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中學課本中,窺到百年前人們對長江三角洲的認識。在被譽為民國三大中學教材之一的《本國地理》中,對“長江三角洲”有這樣一段描述:“本區(qū)囊括太湖,襟帶運河,汊港縱橫,號稱澤國……水道之長,世界各國,無出其右。太湖沿岸,膏腴千里,財賦甲于全國,蓋賦出于田,田資于水者也?!笨梢姇r人所認識的“長江三角洲”是以太湖流域的傳統(tǒng)江南為主體,風貌、物產(chǎn)、習俗、都市等內(nèi)容也都以江南為主。
近代“長江三角洲”一詞的引入與流行反映了什么?其一是近代地理學的傳播與地理教育的普及,使學術界與大眾接觸并了解了“長江三角洲”一詞。其二是區(qū)際聯(lián)系的增強,使以往分明的江南與江北,在各個方面都有融合的趨勢,進而使人們開始接受一個更大范圍的區(qū)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