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建在海港上的貝殼般的雕塑體,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市的地標建筑之一——悉尼歌劇院,位于澳大利亞悉尼市區(qū)北部,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由丹麥建筑師約恩·烏松設計,一座貝殼形屋頂下方是結合劇院和廳室的水上綜合建筑。
歌劇院內部建筑結構則是仿效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該建筑1959年3月開始動工,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在2007年6月28日這棟建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筑設計
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建設工作從1959開始,1973年大劇院正式落成。悉尼歌劇院占地面積1.84公頃,坐落在距離海面19米的花崗巖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總建筑面積88000平方米,有一個2700座的音樂廳,一個1550座的歌劇院和一個420座的小劇場,有展覽、錄音、酒吧、餐廳等大小房間900個。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由10塊大“海貝”組成,與周圍景色相互呼應,最高的那一塊高達67米。歌劇院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規(guī)模略小,內部是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guī)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里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臺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臺階下面。
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后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鋪蓋,在陽光照映下,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制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chuàng)意其實是來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fā)了他。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并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
演奏圣殿
音樂廳在歌劇院的正前方,由10500個風管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大利亞精致木材,忠實呈現澳大利亞自有的風格。已經建成45年的悉尼歌劇院漂亮壯觀,毫無破舊感,造型放在今日依然很現代,外部材料建造時即考慮耐用易清潔,瓷磚燒制考究。
歌劇院外的港口會??坑屋?,游輪真的巨大,如果從兩棟樓房中間望向游輪,看不到船頭船尾,完全意識不到這是一艘船,看起來就是另一棟高樓。歌劇院里面肅靜莊嚴,墻上懸掛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豎琴,全世界能演奏它的不超過20人。
全院內各種設計裝修都是為了聲音的良好傳達。因為這里是沒有音響的,來這里就要聆聽道地的交響樂原聲。如果能夠在里面看一場歌劇,那一定更棒。不同時間和角度看歌劇院,它呈現出來的美都是不一樣的。
近距離看,會發(fā)現建筑細膩的設計,進入其中,每回有不同的感受,眾多表演和排練廳,殿堂級的表演會在這里上演。每天都有全世界的游客來此,有專門的中文講解員。
“大貝殼”在夕陽金色的光輝中揚帆起航。結構、紋理在柔和的光線下清晰可見,讓人不得不感嘆這個人類建筑史上的偉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