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利,王蔚浩,屠永剛,馬邦興,歐傳軍
(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106)
高血壓是我國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患病人數(shù)高達2 億左右[1]。骨質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種因骨量降低和骨微結構改變而易引起脆性骨折的代謝性疾病[2]。OP 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見的疾病,易導致骨折的發(fā)生,OP 性骨折的致殘率高達50%[3],致死率為20%[4]。高血壓與OP 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高血壓是誘發(fā)OP 的危險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合并高血壓的中老年人群發(fā)生OP 性骨折的風險升高[5]。文獻報道,OP 與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6],慢性腎臟病透析患者和絕經后女性OP 的發(fā)生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7-8]。然而,關于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與OP 相關性的研究報道較少?;诖耍疚臄M開展一項橫斷面研究,探討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OP 的相關性,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本文為橫斷面調查研究,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高血壓患者126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雙能X 線吸收法(DXA)測量其腰椎骨密度,并根據測量結果將其分為OP 組(n=50)和非OP 組(n=76)。本研究通過東莞市東部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病例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原發(fā)性高血壓[9];2)年齡≥18 歲,性別不限;3)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 1)因患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動脈炎、腎血管病、慢性腎臟病或長期服用避孕藥等引起的繼發(fā)性高血壓;2)心、肝、腎、內分泌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存在嚴重的基礎疾?。?)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長期服用維生素D、鈣片等影響骨代謝的藥物;5)合并骨質軟化、骨質硬化等代謝性骨?。?)意識不清;7)無法正常溝通;8)患急性或亞急性高血壓;9)合并惡性腫瘤且處于終末期;10)近3 個月內發(fā)生骨折。
1.3.1 一般資料 采用自制的《高血壓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調查、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吸煙史、酗酒史、既往史、病程等,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BMI= 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
1.3.2 骨密度檢測 采用雙DXA 檢測所有患者的腰椎骨密度,獲得T值,T≥-1.0表示骨量正常,-2.5<T <-1.0表示骨量減少,T ≤-2.5 表示存在OP[10]。因此,將T ≤-2.5 的患者劃分為OP 組,將T >-2.5 的患者劃分為非OP 組。
1.3.3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檢查 采用多普勒超聲儀檢查所有患者的頸動脈IMT,檢查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用超聲探頭探尋頸動脈分叉處,在距離分叉處1 ~1.5mm 位置測量IMT,測量雙側的頸動脈IMT,取其平均值。頸動脈IMT <1.0mm 為正常,1.0mm ≤頸動脈IMT <1.5mm 為內膜增厚,局限性頸動脈IMT ≥1.5mm 為斑塊形成。頸動脈IMT ≥1.0mm 即表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
1.3.4 生化檢查 檢測所有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GHb)、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鈣、血磷的水平,并記錄檢測結果。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χ2)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正負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分析導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的危險因素,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BMI、FPG、GHb、TC、LDL-C、血鈣、頸動脈IMT 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吸煙史、飲酒史、TG、HDL-C、血磷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血生化指標及頸動脈IMT 的比較
以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為因變量,以表1 中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因子為自變量,賦值情況如下:分組:OP 組=1,非OP 組=0 ;性別:男性=0,女性=1 ;年齡:≥60 歲=1,<60 歲=0;糖尿?。河?1,無=0;冠 心 病:有=1,無=0 ;BMI :≥24=1,<24=0 ;FPG : ≥7.0 mmol/L=1, <7.0 mmol/L=0 ;GHb :≥9.0 mmol/L=1, <9.0 mmol/L=0 ;TC : ≥5.17 mmol/L=1, <5.17 mmol/L=0 ;LDL-C : ≥3.12 mmol/L=1,<3.12 mmol/L=0;血鈣:<2.2 mmol/L=1,≥2.2 mmol/L=0;頸動脈IMT:<1.0 mm=0,1.0 ~1.5 mm=1,>1.5 mm=2。建立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高齡、低BMI、高LDL-C、低血鈣、頸動脈IMT 增加是導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2。
表2 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危險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OP 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三者常常共存于同一個體。高血壓是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可損傷動脈,引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而動脈粥樣硬化可導致血管壁硬化、失去彈性及管腔狹窄,甚至血栓形成,最常累及眼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外周動脈,最終可引起冠心病、腦梗死、動脈閉塞等心腦血管疾病。OP 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害、易發(fā)脆性骨折等為主要特征,在老年男性和絕經后女性群體中最為常見[11]。OP 最直接的后果是引起骨折,一旦發(fā)生骨折,特別是發(fā)生股骨頸、髖關節(jié)、腰椎等重要活動關節(jié)骨折,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活動障礙,需要長期臥床,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過去認為動脈粥樣硬化和OP 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相似的發(fā)病機制和相同的危險因素。Hak 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絕經后女性的主動脈鈣化程度與骨量減少密切相關。Ken-Ichi 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動脈僵硬程度與骨密度降低密切相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齡是導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的危險因素,這與王傳珍等[14]的報道相一致。高血壓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xiàn)機體免疫力下降和激素分泌紊亂,易發(fā)生鈣磷代謝障礙,導致骨鈣素降低,從而可增加OP 的發(fā)生風險。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低BMI 是導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的危險因素。這與黃永恒等[15]的報道相一致。體重較輕的高血壓患者體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降低,抑制成骨細胞增殖,導致骨骼負荷減低。研究指出,外周脂肪組織可促使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減少骨吸收,從而預防OP 的發(fā)生。本研究發(fā)現(xiàn),低血鈣是導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的危險因素,這與劉菊等[16]的報道相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血壓患者的尿鈣排泄增加,導致血鈣下降,促進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使骨鈣大量進入血液,從而降低骨密度,引起OP。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LDL-C、頸動脈IMT 增加是導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的危險因素,這與?;踇17]的報道相一致。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體內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升高,而Ox-LDL可激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抑制成骨細胞分化,Ox-LDL 還可通過下調成骨細胞特異性基因的表達減少成骨細胞礦化,并通過脂質過氧化減弱成骨細胞分化,導致成骨細胞減少,引起OP。
綜上所述,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高血壓患者發(fā)生OP 的危險因素,且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加重,OP 的發(fā)生風險會進一步增加。因此,在高血壓患者出現(xiàn)頸動脈粥樣硬化后需要密切監(jiān)測骨密度,以防OP 及OP 性骨折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