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林彬 王鵬宇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唱響互聯(lián)網愛國主義主旋律”。[1]依托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產生了豐富的網絡資源、覆蓋廣闊的網絡平臺以及開放平等的網絡環(huán)境,使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搶占的制高點。互聯(lián)網深度融合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具有新型特點的網絡文化,它對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依托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進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成為教育者普遍而直接的選擇。高等學校要依托新型網絡文化的特點和特征,積極搭建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有機融合的新型網絡文化載體平臺,以推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順利開展。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xiàn)。愛國主義是指個人對祖國的一種積極的、支持的、向上的態(tài)度,是人們對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
進入新時代,愛國主義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新的內涵。新時代愛國主義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是個人發(fā)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統(tǒng)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道路和文化高度自信的具體體現(xiàn)。
網絡文化載體是利用網絡的基本特征,以計算機、手機等作為終端,依托高速發(fā)展的網絡信息通信系統(tǒng),運用文、聲、圖、影等形式,傳播傳統(tǒng)文化、先進思想的一種綜合網絡載體。[2]在當代教育領域,網絡文化載體已經成為公認的主要教育陣地,是學校乃至全社會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載體平臺。網絡文化載體可以概括為教育主體承載和傳播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傳播科學、積極、豐富、正面教育內容的網絡文化活動形式,它既可以被教育主體之間利用和引導,又可以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過這種形式相互作用,開放地進行平等交流與對話。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網絡文化載體是指,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利用網絡及網絡文化特點,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和高科技手段,全面的、有針對性的、高效的、交互式地開展教育的綜合載體。
網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推動了社會信息化程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認知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資源的生產、提供、交換和消費形式的變化,使網絡傳播呈現(xiàn)出開放的、雙向的傳播特征。因此,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在網絡文化載體的幫助下,可以把教育的內容與青年學生的思想狀況緊密聯(lián)系起來,利用其互動的功能,運用傳播學的手段,利用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在積極的交流過程中實現(xiàn)有效的宣傳。
依托網絡文化載體,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增強教育的影響力,促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更有效地融入社會生活。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文化載體傳播速度快、及時、號召力強、受眾廣、滲透力強,在其龐大的網絡傳播體系中,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播在網絡文化載體中的影響力正逐漸擴大。一方面,網絡文化載體快速地傳遞信息,人們可以從中獲取最新的信息;另一方面,網絡文化載體信息的獲取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3]這兩個方面使依托網絡文化載體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普及得到了有效的促進。同時,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網絡文化載體的主題,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
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堅持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主題,培養(yǎng)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價值取向。賦予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新型網絡文化載體,通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正能量文化,培養(yǎng)青年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同時,新型網絡文化載體的主旋律要緊緊圍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各種網絡文化活動要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為中心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開展各種網絡文化宣傳教育,有針對性地提高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以網絡文化為平臺的系統(tǒng),關注網絡文化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要著眼于教育者與青年學生的雙向聯(lián)動。愛國主義教育相關信息傳遞與交流過程中要遵循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綜合考慮信息因素、主體因素、客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等。網絡文化載體要注重發(fā)揮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引導作用。高校要利用網絡文化的凝聚力和主導性,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弘揚進取的網絡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號召力。
利用網絡文化載體具備更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的特點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豐富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拓寬了其傳播途徑。網絡文化載體具有鮮明的文化價值屬性,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網絡文化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客觀反映。[4]網絡文化載體不僅蘊藏著豐富多樣的文化信息,而且具有豐富多樣的展示形式,對青年學生端正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利用網絡文化載體廣泛的覆蓋面、更快的傳播速度、強大的增值能力的特點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豐富和拓展教育資源和視野,使青年學生可以多維度、多角度掌握傳播的內容,實現(xiàn)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更全方位的布局。
新時代愛國主義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絡文化載體的鮮明特征。網絡文化載體具有交互性、對等性、大眾化、專題化、多樣性、針對性、動態(tài)性、主導性等特點,又具備很強的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夠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更有針對性。首先,新時代愛國主義文化是網絡時代發(fā)展的重要產物,也是新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中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最鮮明的主題。其次,網絡文化載體的虛擬性特征,可以使高校真實、及時掌握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為增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提供了可能。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突出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xiàn)人民的主體地位。相關網絡文化載體要突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宣傳引導為主線,以培養(yǎng)青年學生積極進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價值塑造為目標。首先,以新時代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網絡文化載體功能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使抽象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和形式達到普適化、多維化、多樣化的呈現(xiàn),使青年學生更快捷地掌握和接受。其次,通過整合各種媒體的優(yōu)勢,將文、聲、圖、影有機地融入網絡文化載體,實現(xiàn)全媒體傳播,為青年學生創(chuàng)造不同形式的展現(xiàn)形態(tài),極大地豐富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涵非常豐富,不僅體現(xiàn)在對祖國的感情上,也體現(xiàn)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上。對于青年學生來說,傳統(tǒng)媒體的抽象、簡單等特點制約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不能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和接受。網絡文化載體打破了各種限制,使青年學生可以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內容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強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傳播和影響的實效性。
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網絡文化,對網絡文化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支撐下的網絡文化提供了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得到了科學的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網絡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具有更加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屬性。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網絡文化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運用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做支撐,傳播中國特色文化,凸顯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價值,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真正走向民間,從而使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