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的進展部分是由基因組改變驅(qū)動的。癌癥的基因組表征已顯示出驅(qū)動因子變化的患者間的異質(zhì)性,這引出了一個觀點,即在癌癥患者中生成基因組圖譜可利于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盡管DNA 測序已在實踐中實施,但仍不清楚如何使用其結果。在SAFIR02-BREAST 試驗中,共有1 462 名HER2 非過度表達的轉(zhuǎn)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基因組分析。其中238 名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兩個試驗中(編號NCT02299999 和NCT03386162),比較維持治療與匹配基因組改變的靶向治療的療效。當根據(jù)ESMO分子靶標臨床可操作性量表(ESCAT)將基因組改變歸類為Ⅰ/Ⅱ級時[調(diào)整后的危險比(HR)為0.41,90%CI為0.27~0.61,P<0.001],與基因組學匹配的靶向治療可改善無進展生存期,但當使用ESCAT 未選擇改變時則不然(調(diào)整后的HR 為0.77,95%CI為0.56~1.06,P=0.109)。對于ESCAT 改變超過I/II級的患者,靶向治療組未觀察到無進展生存期的改善(未經(jīng)調(diào)整的HR 為1.15,95%CI為0.76~1.75)。具有胚系BRCA1/2 突變(n=49)的患者從olaparib 獲得了很大的益處(gBRCA1,HR 為0.36,90%CI為0.14~0.89;gBRCA2,HR 為0.37,90%CI為0.17~0.78)。該試驗提供的證據(jù)表明,由基因組學主導的治療決策應由轉(zhuǎn)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靶標可操作性框架驅(q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