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蘭 馬金龍
【摘要】 同為婉約派詞人的李煜與李清照皆擅長寫愁情詞,兩人有相似的時代命運,在風格上相近,善用白描手法,直抒“愁情”。但因身份地位及思想文化的不同導致兩人所愁的內(nèi)容、愁的表現(xiàn)方式及言愁手法上各具特色。本文將聯(lián)系李煜的《虞美人》與李清照的《聲聲慢》兩首具體作品,對兩人的愁情異同及其形成原因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
【關鍵詞】 李煜;李清照;愁情;異同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8-0028-04
李煜與李清照都為婉約派詞人,因善寫愁情詞著稱。前人對兩位詞人極其推崇,對兩位詞人的共論也由來已久。唐圭璋先生在《李后主評傳》中就寫到說女詞人李易安,其詞的情調(diào)類似后主。由此可見兩位詞人有許多可比之處。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聲聲慢》都是愁情詞中的杰出作品,筆者將聯(lián)系兩首具體詞作對兩位詞人筆下的愁情進行比較,探討其異同及成因。
一、《虞美人》與《聲聲慢》“愁情”的相似之處
李煜與李清照兩人的生活都經(jīng)歷了由歡樂到悲苦的生活變故,生活變故在兩人作品中體現(xiàn)為相同的心理狀態(tài),也有相似的藝術表現(xiàn)。在由盛轉衰的時代命運下,《虞美人》與《聲聲慢》皆抒發(fā)愁情,兩首詞風格相似,都以白描為主,直抒“愁情”。
(一)由盛轉衰的時代命運
“震撼的特殊經(jīng)歷,往往深刻地影響或改變?nèi)藗兊男睦頎顟B(tài)?!?①生活變故往往影響作家的心理狀態(tài)及藝術表現(xiàn)。李煜與李清照雖所處時代不同,但都有由盛轉衰的時代命運,兩人都經(jīng)歷了生活平靜、歲月靜好再到政治變革、社會動蕩、國破家亡的生活變故。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國君。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受父親影響,他本一心潛沒于詩詞書畫的文學藝術深海里,卻造化弄人,因封建制度中的繼承制和兄長李弘冀的意外離世被迫登上皇位?!皼]有政治長才,但有文學修養(yǎng);不諳兵戎之道,但通文藝之業(yè);是一個不合格的帝王,但確是一個出色的文學藝術家” ②“不合格的帝王”最終因治國無方,兵敗降宋,國家不復存在,自己也淪為階下囚,與原先《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中描寫的富貴奢靡的帝王生活天差地別?!队菝廊恕繁闶窃谶@種生活突變的情況下所寫。
李清照生于崇文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弟子,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善詩詞,文學修養(yǎng)高。受家庭影響,李清照也是一代才女,“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③18歲與趙明誠結為夫婦,琴瑟和弦,婚后生活雖清貧,但兩人志趣相投,“與夫同志,相親相愛之極” ④,本是生活平靜美滿,但生活突變。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大舉南侵,北宋朝廷土崩瓦解,史稱“靖康之變”。李清照從此流離失所,家破夫亡,后因誤信他人,再嫁匪人,離異系獄。當亡國之恨、顛沛流離、喪夫之哀、孀居之苦這一連串打擊凝聚心頭難以排解時,李清照寫下了《聲聲慢》。
《虞美人》與《聲聲慢》是兩位詞人后期作品,這時兩人生活都發(fā)生變故,詞人命運相似,心理狀態(tài)上都是悲觀自傷的,藝術表現(xiàn)上皆是回憶與苦痛,詞表達的情感也皆是濃濃的愁情。
(二)白描為主,直抒“愁情”。
清代沈謙在《填詞雜說》中評說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⑤“當行本色”的解釋為“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當行者,所用之典,所使之字,無不恰如提分,未有支離滅裂,操未續(xù)顛。” ⑥由此可知,二李的詞“當行本色”,平易淺顯,不加雕飾,主要以白描為主,讀起來質(zhì)樸自然,又直抒“愁情”情真意切。
李煜的詞作風格可以以公元975年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虞美人》這首詞作于后期,此時李煜詞作風格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不假雕飾,直抒胸臆。周濟在《介存齋詞雜著》中也寫道:“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發(fā)矣?!?⑦雖然李煜的詞在修飾、格律等方面遠不及溫庭筠、韋莊等人,但其詞渾然天成,質(zhì)樸自然,情感真摯,即使不摟金錯彩,也文采動人,大放光彩,正所謂“粗服亂頭,不掩國色”。《虞美人》由春風吹起對故國的思念,宮中的所有東西都在,只是物是人非換了另外一些人了,而詞人的哀愁也如大江流水一般滔滔不絕。全詞表達憂愁所用語句如“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等都非常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雕飾,質(zhì)樸自然,但讀完卻深刻體會到詞人無窮無盡如江水般的憂愁,感受到詞人心中無法窮盡的痛苦?!队菝廊恕飞掀夯ㄇ镌乱疬^往的許多事,但身在囚屋的詞人卻無法回望故國,下片“雕欄玉砌”都還在,卻改朝換代不再是南唐。最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更是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字字血淚,將亡國之恨與物是人非的悲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王國維《人間詞話》中也評價到:“后主之詞,真所謂血書者也?!?⑧
再看李清照的《聲聲慢》,詞句所描寫的“淡酒”“雁過”“黃花”“梧桐”“細雨”都是非常常見且很多詞人常寫的事物,這些事物逐一說來,近乎口語,樸素清新不加修飾。還有詞中許多語句如“凄凄慘慘戚戚”“最難”“正傷心”“怎一個愁字了得”都直接表達內(nèi)心的憂愁,最后一句更是直接抒發(fā)“愁情”“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淺俗之句結尾,盡顯一代詞宗不假雕飾的本色。雖近乎口語,不假雕飾,但讀完全詞便知字字是情,句句是愁,仍深深感受到詞人內(nèi)心愁之深,愁之多。詞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直抒胸臆表達出滿腔愁情,情感真摯,清楚感受到李清照無處不在的憂愁,感染力強,讀后久之依然沉浸其憂愁中。
二、《虞美人》與《聲聲慢》“愁情”的不同之處
《虞美人》與《聲聲慢》在風格上相近,但細究兩首詞,發(fā)現(xiàn)兩首詞中所愁之事各不相同。《虞美人》是在訴說李煜作為一國之君失去國家之后的懷念與悔恨,《聲聲慢》是將國破家亡的愁、百姓疾苦的愁和個人凄慘經(jīng)歷結合一起的愁。兩首詞中的愁的表現(xiàn)方式各異,《虞美人》將愁形象化為線性的“水”,《聲聲慢》通過營造凄涼氛圍說愁。《虞美人》與《聲聲慢》的言愁手法也各有特色。《虞美人》多采用比興手法言愁,而《聲聲慢》主要采用賦的手法。
(一)所愁之事不同
從表層來看,兩首詩雖都寫愁,但兩個詞人所愁之事不盡相同。李煜因皇權繼承制被推上皇位,在位十五年享盡榮華富貴,一直過著奢靡荒廢的日子,極少認真打理朝政。這可從《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看出,太陽高升,透過簾幕照進宮內(nèi),宮女們一個接一個往金爐里添加檀香,因為從昨晚開始的舞樂狂歡還在繼續(xù)。史書也提到李煜:“性驕侈,好聲色,由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⑨正因其不理朝政,沉迷于舞樂狂歡中,南唐最后毀于宋朝,大軍攻破南唐金陵,李煜失去自己的國家,自己也淪為階下囚。因自己的不作為導致國破家亡,他始終對自己的國家有愧疚,所以后期詞作所愁之事更多是對故國的思念與悔恨之情。這可從李煜亡國之時寫下的《破陣子》“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斌w會到?!队菝廊恕愤@首后期詞,由東風起勾出對故國的思念,“雕欄玉砌應猶在”想到故國的一切都還在,“只是朱顏改”南唐不復存在,一切物是人非不堪回首。李煜所愁的是亡國,對亡國之愁猶如江水一樣滔滔不絕。但他更多是站在自己是一國之君這個立場上表達對亡國的哀愁,少了一份百姓疾苦的哀愁,沒有戰(zhàn)火中百姓的身影,只有“雕欄玉砌”,只記得“朱顏改”。
而李清照晚期時所作《聲聲慢》相比于《虞美人》更加豐富,其詞突破個人命運的狹隘,將國破家亡的愁、百姓疾苦的愁和個人凄慘經(jīng)歷結合在一起?!八愕那椋瑢懙暮?,表面上看來是個人的,實際上是有一定的時代色彩和社會基礎的?!?⑩李清照雖也是出生于官宦家庭,享有富貴生活。但寫《聲聲慢》時的她經(jīng)歷了靖康之變,國破家亡,琴瑟和弦的丈夫也離世,自己顛沛流離,后又經(jīng)歷了再嫁匪人,離異系獄的災難,她親身經(jīng)歷了便更知道政治變革的殘酷和百姓的疾苦。且她的顛沛流離并非自身原因,是當朝者管理政務不力造成,是社會動蕩導致。所以李清照與李煜兩人所愁之事并不相同?!堵暵暵烽_篇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描寫了一個迷茫尋找又失落的形象,再寫到天氣“乍暖還寒”“梧桐”“細雨”,這些皆是平常意象,在這些意象渲染下,可以看出國破家亡帶給詞人的迷茫與憂愁,通過詞人個人形象又看到了平民百姓的現(xiàn)狀。
(二)愁的表現(xiàn)方式各異
兩位詞人都善寫愁,愁本是抽象的情緒,但在兩位詞人筆下卻可感可知有跡可循。《虞美人》與《聲聲慢》兩首詞都是寫愁,詞人把愁寫得形象生動可感可知,但是兩位詞人表現(xiàn)愁的方式各異。李煜的愁是用線性“水”這個喻體形象化描寫,使愁有深度、廣度。而李清照的愁是通過營造氛圍,眾多愁緒重重疊加,給愁以重量及力度。
李煜的《虞美人》通過回憶故國的情景勾起愁,最后把這滿腔哀愁比喻成“一江春水”,江水滔滔不絕一望無垠又奔流而下波濤洶涌,這不僅表現(xiàn)出愁的悠長深遠,更表現(xiàn)出愁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愁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愁本是抽象的,是難以名狀的東西,但李煜化抽象的愁為具體的江水意象,使人一讀此詞便有極強的畫面感和廣闊的想象空間。李煜其他詞句《相見歡》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中“世事漫隨流水”《浪淘沙令》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都可看到用“水”這個喻體來表現(xiàn)愁,使愁具有深度和廣度。
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營造出凄涼環(huán)境,又描寫到“乍暖還寒時候”“晚來風急”“雁過”“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等景色,表現(xiàn)出多層次的愁。到最后無以復加,不知該如何形容,更難以表達時,簡單直白直截了當?shù)卣f“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愁已無法形容了,只能化多為少,僅用一個簡單的“愁”字概括。這看似戛然而止于一個“愁”字,此詞不了了之,實則耐人尋味,讀后更覺神妙,有“欲說還休”之勢,具有重量和力度的愁情也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再看李清照其他詞句,如《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開始把離愁別緒搬到船上。這些愁緒如此沉重,連船都載不動了,可見這愁的重量與力度。
(三)言愁手法各具特色
兩首詩主題一致,同在說愁,但細品之下,兩首詩表現(xiàn)愁緒的手法是不同的?!队菝廊恕肥峭ㄟ^多種修辭手法及強烈對比突出愁情,主要用比興手法。而《聲聲慢》是通過描寫所見所聞道出多重愁緒,愁緒又層層疊加積聚在一起,以此抒發(fā)濃濃的愁情,主要采用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手法。
李煜的《虞美人》以問起興,運用了對比,設問、比喻的修辭手法,高度概括而又形象生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詞人如“一江春水”般的愁情。以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起興?!靶亲蛞褂謻|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希望,卻反而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這些都勾起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惆悵,跌襯出詞人的囚居異鄉(xiāng)之愁,詞人由曾經(jīng)尊貴的一國之君淪為現(xiàn)在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心境呼之欲出,如此真切又如此深刻?!暗駲谟衿鰬q在,只是朱顏改”詞人回憶宮殿中的東西,但“朱顏改”。以上六句,詞人把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巧妙融為一體進行對比,實際是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進行強烈對比,把蘊含于胸的悔恨與憂愁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最后凝為一句引人深思的設問,通過問己“問君能有幾多愁?”自問自答:“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點明自己的愁,把這愁比喻成春水,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詞人悠遠又強勁的愁情。
而李清照的《聲聲慢》由十四個字的疊字起頭,“尋尋覓覓”詞人不知道在尋找什么,“凄凄慘慘”是內(nèi)心淺層的傷感憂愁,再到“戚戚”是內(nèi)心更深層的悲傷,十四個疊字有層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朦朧迷茫的失落感,詞人沉浸于失落感中無處可尋又無法自拔。后面詞句轉到“乍暖還寒”的天氣上,由“風”字進行空間轉換,描寫場景由狹窄孤獨的住所轉到了外面的天空上。天空上看到“舊時相識”的雁飛過,風送雁聲,又平添思鄉(xiāng)的惆悵,加重了悲傷。下片又由秋日高空轉回自家庭院,“滿地黃花堆積”卻又“無人堪摘”,暗示自己的青春消逝,人老珠黃好似這落地的黃花,無可奈何再添憂愁。本想著回到房間不再看雁飛過,不看這些落花,“守著窗兒”等天黑吧,卻是“獨自怎生得黑”,國破家亡,現(xiàn)如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加上黃昏天黑之前的襯托更顯凄涼。“梧桐更兼細雨”秋雨梧桐,本就是古詩詞中代表憂愁的意象,再加上“到黃昏”這個時候了,天漸漸暗下來,而這聲音又是“點點滴滴”,突出秋雨打在梧桐上的過程?!包c點滴滴”這個聽覺上的刺激不知何時結束,無休無止。這也正好與開頭十四字的疊字首尾呼應,情感上做層次性的推進。寫到這里以上眾多層次的愁緒無以復加,無處可說了,詞人最后歸結于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將重重疊疊的愁緒集中在“愁”字上,這在內(nèi)容到形式上,情緒到話語上,都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水乳交融。全詞一句一淚,通過“賦”的手法,直接鋪陳敘述詞人所見所聞所感,抓住內(nèi)心心緒和外界事物的矛盾關系,一句緊扣一句,一事沾連一事,愁緒一層疊加一層,“滾雪球”般的推進描寫,將詞人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三、愁情差異形成原因
李煜與李清照由盛轉衰生活變故導致詞作風格有相似之處,表現(xiàn)出異代同抒的特點。但是兩人身份地位不同,李煜為一國之君,李清照卻因戰(zhàn)爭顛沛流離。另外兩人受不同的思想文化熏陶,李煜信奉佛教,而李清照遵行儒家思想。這導致兩人有不同人生看法及態(tài)度,兩人詞作也有所差異。
(一)身份差異
后主李煜是一國之君,在位時貪圖享樂,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不理朝政,所以很難對社會現(xiàn)實及平民百姓的生活有深刻體會。而南唐被攻破關在宋朝狹小的庭院中,成了階下囚,基本與世隔絕,更難體會到故國的民生現(xiàn)狀了。由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李煜詞作更多是在悔恨與懷舊,表現(xiàn)面更加局限。而李清照雖早年局限在小小的閨房中,但“靖康之變”后她流離失所,顛沛流離,親身經(jīng)歷了社會的苦難,目睹了百姓的疾苦。視野的開闊及經(jīng)歷的豐富使她的詞作有了更深刻的意義,筆觸伸向社會現(xiàn)實,其詞作含義更豐富,境界更高。
(二)思想文化差異
再者兩人所受思想文化不同,也造成詞作的差異。李煜出生于信佛的帝王之家,南唐烈祖、中主皆遵守佛教,精通佛道。國運衰危之時,李煜的信佛奉佛之舉尤其多。“后主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李煜想要借佛教達到自由通達的境界,但作為一國之君又無法拋棄子民無拘無束,由此國破家亡后陷入“一江春水”一般的憂愁中。而李清照生于宋代的官宦家庭,宋代奉行理學思想,父親等人都是官場人員,自然履行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家庭及社會的整體價值觀也影響著李清照,她也遵從儒家的價值體系,如《烏江》(生當作人杰)通過詩歌抒發(fā)儒家崇尚濟世救民的美好愿景。后期詞作中詞人對社會現(xiàn)實,平民百姓的關注也是儒家憂國憂民思想的體現(xiàn)。
總而言之,李煜與李清照雖同在說愁,但這愁又同中有異,此愁非彼愁,正所謂“文章千古事,愁思各不同”。兩位詞人的愁皆是時代及人生悲劇的產(chǎn)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始工”正因為時代與兩人悲慘的經(jīng)歷才有這流傳千古,極具藝術感染力的不朽篇章。從不同角度探究兩首詞的異同,讓我們對于李煜與李清照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在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社會文化背景下,此研究于我國詩詞及婉約詞派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也利于我國古典詩詞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注釋:
①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頁。
②陳鴻祥:《人間詞話 人間詞注評》,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頁。
③徐建偉、劉錚:《李清照詞賞讀》,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102頁。
④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第一版)》,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頁。
⑤唐圭璋:《詞學論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00頁。
⑥張葆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頁。
⑦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頁。
⑧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31頁。
⑨歐陽修:《新五代史》,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頁。
⑩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5頁。
?王靜安:《人間詞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頁。
參考文獻:
[1]唐圭璋.詞學論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陳鴻祥.人間詞話 人間詞注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4]徐建偉,劉錚.李清照詞賞讀[M].北京:線裝書局,
2007.
[5]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張葆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7]黃拔荊.中國詞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汪常春.李煜《虞美人》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異同及成因[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30):48-49.
[10]孫鑫.李煜與李清照詞之異同比較——以《虞美人》和《聲聲慢》為例[J].戲劇之家,2020,(20):214.
[11]彭宇佳.李煜《虞美人》愁情解讀[J].文學教育(上),2021,(08):65-67.
[12]薛繁洪.李清照南渡后婉約詞“愁情”之表現(xiàn)[J].文教資料,2018,(11):3-4+10.
[13]孫紹振.無處可尋、無處不在、無可奈何的憂愁——讀李清照《聲聲慢》[J].語文建設,2008,(02):41-43.
作者簡介:
高秋蘭,女,漢族,江西贛州人,教育碩士,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研究方向: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