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 陳 菲 祝志敏 邱少東 曾碧丹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超聲科 (廣東 廣州 510260)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疾病,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在許多學科中都可以見到,尤其是術后、外傷、長期臥床者和腫瘤患者等。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急性LEDVT的主要危害[1]。肺栓塞是一種潛在的、可能威脅生命的疾病,在院內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中排名第三,排在心肌梗塞和腦卒中之后[2]。LEDVT后長時間不能消除血栓凝塊是導致PTS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血栓的持續(xù)存在可引起下肢靜脈回流不暢和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這兩種情況最終可導致下肢深靜脈高壓,引發(fā)血栓水平以下的肢體持續(xù)腫脹、色素沉著、濕疹和潰瘍形成,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于急性LEDVT, 能否進行及時有效的抗凝治療和快速的血栓清除,決定了后續(xù)下肢深靜脈回流的恢復情況及挽救瓣膜功能的可能性,是治療LEDVT和預防PTS的關鍵。經導管接觸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AngioJet機械血栓清除術都可以清除靜脈血栓,減輕下肢深靜脈血栓負荷,是目前臨床用于治療急性LEDVT的主要手術方法。AngioJet機械血栓清除術是是近年來臨床應用很普遍的一項新的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是一種能夠聯合藥物與機械作用的經皮血栓清除術(percutaneous mechanic thrombectomy,PMT)。本研究擬探討AngioJet血栓清除術在急性LEDVT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3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AngioJet治療組23例和CDT治療組2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發(fā)病時間、血栓類型等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經下肢靜脈造影或下肢血管超聲明確診斷為LDVT[3];發(fā)病時間未超過14d;行CDT或AngioJet機械血栓清除術治療。排除標準:溶栓或抗凝禁忌證;患者預期壽命<1年;雙側發(fā)??;嚴重肺栓塞。
1.2 手術方法囑患者取平臥位,基礎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術區(qū)、鋪無菌巾。取健側腹股溝區(qū)股靜脈體表投影處為穿刺點,局麻成功后,以塞丁格(Seildinger)法穿刺健側股靜脈,進強生6F鞘管,下腔靜脈造影明確無血栓形成后,定位雙腎靜脈開口位置,雙髂靜脈分叉處,置換長導絲,選取下腔靜脈濾器,將濾器置入右腎靜脈下2cm下腔靜脈段,再次造影,明確濾器釋放位置是否正確、有無移位、下腔靜脈是否通暢。拔掉鞘管,用彈性繃帶進行加壓包扎。囑患者取俯臥位,再次消毒鋪巾,取患側腘靜脈體表投影點為穿刺點,局麻后,使用B超引導Seildinger法穿刺腘靜脈,置入強生6F鞘管,經鞘管造影,了解病變的位置及范圍。
AngioJet組:進泥鰍導絲、導管至下腔靜脈,在血栓段經AngioJet緩慢噴灑20萬單位尿激酶,15min后,進6F吸栓導管在此血栓段來回吸栓一次,完成后經導管造影,若髂股靜脈仍存在殘留血栓,進吸栓導管再次來回吸栓一次,結束后經導管造影,仍存在嚴重狹窄者,給予球囊擴張治療,后再次行造影觀察,若髂靜脈狹窄程度超過50%,予一期支架置入。再次造影觀察血管通暢情況,若血管通暢或血栓殘留不明顯,退出導絲、導管及鞘管。若仍有明顯血栓殘留,則退出導絲,留置溶栓導管于血栓段,將其固定后,使用彈力綁帶加壓包扎。
CDT組:將導絲及溶栓導管置入下腔靜脈,退出導絲后,留置溶栓導管于髂股靜脈血栓段,再將20萬單位尿激酶通過溶栓導管緩慢注入靜脈內,留置溶栓導管并固定導管及鞘管,以彈力綁帶加壓包扎。后續(xù)通過微量泵經溶栓導管持續(xù)泵入尿激酶,一般4~5d后再次行造影檢查,評估靜脈通暢情況,若造影提示髂股靜脈殘余狹窄超過50%,則與AngioJet組同樣處理。
1.3 觀察指標采用全自動化凝血儀測定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漿D-二聚體峰值及纖維蛋白原值,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尿激酶用量、住院時間、手術前后患-健側小腿(髕骨下10cm)周徑差值以及下肢消腫率[4],消腫率=(術前小腿周徑差-術后小腿周徑差)/術前小腿周徑差×100%,術后1個月進行下肢靜脈彩超檢查,評估血管通暢情況,若髂股靜脈均通暢,定性為血管通暢,僅部分通暢則定性為血管不通暢[5]。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例(n)表示,分類變量及率的統計分析采用Pearson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漿D-二聚體峰值、纖維蛋白原值及尿激酶用量比較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纖維蛋白原值較術前稍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D-二聚體較術前明顯增高;CDT組術后D-二聚體、尿激酶用量均高于AngioJe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漿D-二聚體峰值、纖維蛋白原值比較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前患-健側小腿周徑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患-健側小腿周徑差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DT組下肢消腫率低于AngioJe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術后1月復查下肢靜脈彩超結果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月患側髂股靜脈通暢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AngioJet組中有1位患者為血管不通暢狀態(tài),22位患者為血管通暢狀態(tài),CDT組中有2位患者為血管不通暢狀態(tài),18位患者為血管通暢狀態(tài),見表4。圖1~圖2分別為AngioJet組某患者術前、術后1月患側髂股靜脈彩超圖像,圖3~圖4分別為CDT組某患者術前、術后1月患側髂股靜脈彩超圖像。
表4 兩組患者術后1月復查下肢靜脈彩超結果比較
圖1~2 AngioJet組某患者術前、術后1月患骸骨靜脈彩超圖像。圖3~4 CDT組某患者術前、術后1月患側骸骨靜脈彩超圖像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血栓形成大多是由于靜脈血流遲緩、內膜損傷、高凝狀態(tài)等因素導致靜脈管腔內血液發(fā)生凝固,形成血凝塊[6]。血栓一旦形成,若不及時治療可以不斷變大,導致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并沿靜脈管腔延伸。急性期血栓脫落并隨血液循環(huán)進入肺動脈小分支,可導致PE的發(fā)生,此時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有研究發(fā)現,LEDVT慢性遷延期患者中約30%有血栓復發(fā)的風險,約30%~50%有發(fā)展為PTS的風險[7-8]。二者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使其背負精神和經濟的雙重負擔[9]。已有研究證實,急性期血栓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清除,靜脈瓣膜功能就不至于受損,遠期血栓形成復發(fā)率及PTS的發(fā)生率大大降低[10]。鑒于此,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抗凝治療及血栓清除對于急性LEDVT患者而言至關重要。PMT主要利用物理機械的原理來打碎、抽吸血栓以達到快速清除或減少血栓負荷、疏通靜脈血管的目的,作為PMT的代表裝置,AngioJet血栓抽吸系統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腔內治療方法[11]。2012年,美國血管外科學會發(fā)布了關于急性LEDVT早期血栓清除治療的指南,指南建議,倘若條件允許(具備專業(yè)人員和資源),PMT治療急性LEDVT的效果要優(yōu)于單純CDT治療,一方面,PMT能縮短治療時間,另一方面,它還能減少溶栓藥物的使用量。但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AngioJe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對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療效最好,部分亞急性期患者也能獲得較滿意的療效,但對慢性血栓形成合并髂靜脈狹窄的患者則不適用。此外,AngioJet未能完全普及,是因為某些患者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血壓和心率驟變的情況,而導致其無法耐受手術。值得一提的是,CDT治療只作為綜合性介入治療的一種方法,部分髂股靜脈血栓負荷較大的患者若要縮短病程、提高療效,最好盡快結合PMT治療。LEDVT患者因髂總靜脈重度狹窄和閉塞,而導致嚴重回流障礙時,建議盡早行髂靜脈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等輔助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AngioJet組患者住院時間較CDT組短,術后下肢消腫率較CDT組高,術后AngioJet組患者小腿周徑差、尿激酶用量、D-二聚體峰值低于CD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AngioJet機械血栓清除術臨床應用效果可觀,在改善下肢凝血功能、減少尿激酶用量、縮小下肢周徑、縮短住院時間方面更具優(yōu)勢。D二聚體(D-dimer,D-D)是一種能夠反映機體血栓形成及血栓前狀態(tài)的凝血和纖溶系統活性改變的分子標志物, 可用于LEDVT的排除診斷,然而診斷特異性較低[12]。
綜上所述,AngioJet血栓清除術具有高效、微創(chuàng)的特點,是一種能夠聯合藥物與機械作用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清除術,但也有其局限性,慢性血栓、膝下LEDVT、有溶栓禁忌的患者無法應用。由于本研究病例數有限且缺乏術后長期隨訪結果,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作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