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鵬
(大慶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甲醇分公司制氫車間,黑龍江大慶 163000)
天然氣蒸汽轉化制氫已經成為主要的制氫工藝之一,相比以往所應用的煤制氫工藝,無論是成本投入、綜合能耗、尾氣排放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方面均具有更大優(yōu)勢。現(xiàn)在天然氣蒸汽轉化制氫工藝越來越成熟,為了進一步提高裝置生產的經濟效益,還要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行改造,以更少的能耗來達到更高的生產效率。尤其是我國與國外之間的技術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裝置設計系統(tǒng)性考慮不足,例如轉化反應中水碳比偏高、裝置排煙溫度過高等,還需要進行針對性研究,更大程度上來降低能耗,達到節(jié)能降耗的目的。
天然氣蒸汽轉化制氫在我國應用比較廣泛,是以天然氣作為原料,利用水蒸氣轉化制取富氫混合氣。整個過程包括天然氣脫硫與烴類蒸汽轉化兩個環(huán)節(jié):
1)脫硫需要在適當的壓力與溫度條件下,促使天然氣從氧化鐵和氧化鋅脫硫劑中通過,促使其中含有的有機硫與無機硫脫至轉化催化劑所允許的狀態(tài)。而烴類蒸汽轉化則是以水蒸氣作為氧化劑,以鎳作為催化劑,經過化學反應生成得到富氫混合氣體。天然氣蒸汽轉化制氫工藝包括加氫、脫硫、轉化、變換、變壓吸附以及余熱回收幾個環(huán)節(jié),先要對原材料進行預處理;
2)與過熱蒸汽混合,經過轉化爐對流段預熱至580 ℃,在設定好的條件下(總水碳比3.0~4.0、850℃)部分被轉化成氫氣、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其中,轉化得到的一氧化碳繼續(xù)經過中溫變換器生成二氧化碳與氫氣,中變氣被送往變壓吸附裝置進行提純處理,氫氣純度達到99.9%以上滿足加氫裝置使用標準。
天然氣內含有大量的甲烷,其在烷烴中的熱力學穩(wěn)定性最強,相比其他高級烴類,甲烷發(fā)生反應的難度更高,根據這一特點在對天然氣水蒸氣轉化制氫工藝進行分析時,重點要考慮CH4與H2O的反應。整個水蒸氣轉化制氫過程涉及的反應包括:
天然氣水蒸氣轉化制氫工藝中,甲烷與水蒸氣的轉化需要在鎳基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確保達到較高的反應速率。結合上述分析可知,如果轉化反應條件控制不當,會出現(xiàn)嚴重的析碳反應,碳原子將會覆蓋催化劑活性中心,使床層阻力增大,極大降低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最終會造成甲烷轉化率下降,整個反應速率降低。在企業(yè)生產過程中,如果發(fā)生嚴重的積碳問題,將會迫使轉化設備停產,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
天然氣蒸汽轉化制氫裝置的尾氣CO2含量大概在30%左右,多數情況下尾氣中的一部分進入燃燒系統(tǒng)來處理,但是因為二氧化碳具有不可燃的特點,直接排放時將會有大量的熱量被帶走,促使系統(tǒng)整體內能降低,產生了嚴重的浪費問題。為減少能源浪費,針對此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即新增PSA-H2尾氣CO2提純工藝,進行尾氣內CO2的回收。在原有工藝基礎上增設PSA-H2尾氣處理設備,利用其來進行二氧化碳的轉變,達到二氧化碳脫氣處理的效果。通過技術改造,即便是二氧化碳含量較低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進行轉化,使其轉化成一氧化碳,并作為轉化制氫工藝中的燃料使用,避免熱量的損失。PSA-H2尾氣處理設備的使用,能夠在原來基礎上對二氧化碳做進一步的提純,避免因為二氧化碳排放帶走大量的熱量,實現(xiàn)了轉化爐內部轉化效率的提升,對于天然氣蒸汽轉化制氫生產意義重大,具有更高的實用性與經濟性。
天然氣蒸汽制氫工藝中,想要通過對工藝裝置的改造達到節(jié)能降耗的目的,另外一個研究方向便是減少天然氣的用量。基于制氫轉化爐能耗特點,選擇天然氣和PSA尾氣混合燃燒,主要燃燒尾氣解析氣,天然氣作為補充燃料。制氫反應的副產物是一種清潔性能源。某石化企業(yè),初期裝置負荷為4 300m3/h時,在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氣時,燃燒用量在2 400m3/h左右,經過后期改造,設計成解析氣和天然氣混合燃燒方式,燃料氣中天然氣的用量下降到1 400m3/h,PSA解析氣用量達到4 000m3/h,天然氣用量極大減少。達到了節(jié)能降耗的效果,并且還減少了成本投入,具有更高經濟性。
在天然氣蒸汽制氫過程中,轉化爐所排出的煙氣與轉化氣內均含有大量的余熱。某石油化工企業(yè)自生產以來,制氫裝置中轉化爐的煙氣出口溫度已經由開始的160℃升高到現(xiàn)在的250℃。期間進行過裝置改造設計,針對轉化爐空氣預熱器增設了加熱管,煙道氣排出溫度最終下降到185℃。雖然煙道氣排出溫度大幅降低,但是空氣預熱器的入口煙氣溫度卻沒有明顯降低。轉化爐排出的高溫煙氣中帶走了大量的熱,致使轉化爐的效率極大降低,空氣預熱器的熱管沒有起到有效的作用,這樣不但增加了裝置的各項能耗費用,還導致排煙溫度過高且影響了引風機的運行狀態(tài),增加生產安全風險。為對制氫裝置進行節(jié)能降耗改造設計,對流室各段及煙氣熱負荷進行計算,結果發(fā)現(xiàn)原料和蒸汽混合預熱器、蒸汽過熱器的熱負荷與設計值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蒸汽過熱器差距最為明顯。裝置設計不合理導致總回收熱負荷未達到設計值,這就代表著轉化爐對流室各換熱段對煙氣溫度的回收效率較低。為改善這一現(xiàn)象,提出以下兩種改造方法。
2.3.1 增加換熱管面積
某石化企業(yè),制氫裝置在改造之前原料和蒸汽混合預熱器的換熱面積為57 m2,現(xiàn)設計將換熱管全部增加到原料/蒸汽混合預熱段,結合加熱爐的安裝位置,共增加了330根換熱管,相應的換熱面積增加到133.6 m2,總換熱面積則達到了192.5 m2。在制氫裝置改造之前,蒸汽過熱器的換熱面積為477 m2,現(xiàn)將換熱管全部改造增加到蒸汽過熱器,結合轉化爐的安裝位置,總換熱面積增加629.4 m2,總換熱面積則達到了1 121.4 m2。對兩種改造方式進行計算,通過兩種方法均能夠降低轉化爐煙道氣出口溫度。如果將換熱管全部增加到原料和蒸汽混合預熱器,煙氣出口溫度為156℃,而完全增加到蒸汽過熱器,則煙氣出口溫度為163℃。同時,為了降低煙道氣出口溫度低而帶來的煙氣露點腐蝕造成的影響,以及轉化爐對流室現(xiàn)場位置安裝的情況,最終確定,將換熱管全部增加到蒸汽過熱器的改造實施方案。
2.3.2 對空氣預熱器的翅片換熱管束進行更換和擴容
現(xiàn)轉化爐的對流室空氣預熱器,煙氣進口溫度達到了470℃,如果長時間保持此種運行狀態(tài),將會對轉化爐的運行效率產生影響,以及空氣預熱器熱管失效,因此考慮對空氣預熱器進行改造。經過現(xiàn)場測量確定,煙氣入口溫度為470℃,排煙溫度為240℃,兩者均遠超過原始設計值。并且,空氣出預熱器的溫度在243℃,并未達到原始設計溫度。導致熱管失效的原因可以確定是空氣預熱器煙氣入口溫度過高,需要及時采取措施處理。改造前分析熱管失效的原因,期間曾對空氣預熱器熱管束進行過更換和擴容改造,現(xiàn)在繼續(xù)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改造,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煙道氣進口處增加安裝3排60根高溫熱管,同時對原空氣預熱器前10排的240根換熱管全部進行更換,改造為高溫熱管。
天然氣蒸汽制氫效率的一大影響因素便是水碳比,想要提高烴類轉化率就需要提高水碳比,降低轉化氣中的甲烷含量,同時預防催化劑結焦,確保催化劑的性能不會受到改變。因此實際生產中不可隨意增加水碳比。進行制氫裝置改造,可以采用比值控制方案來對轉化爐水碳比進行自動控制。如果在生產過程中裝置消耗的蒸汽量與自產的蒸汽量達到供需平衡,富產的蒸汽無法進入管網中壓蒸汽管道,制氫裝置的能耗就會增大,同時消耗大量循環(huán)水。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增加蒸汽過熱器換熱面積的改造研究,以促使蒸汽系統(tǒng)維持平衡,將出裝置的蒸汽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進而有效控制自產蒸汽壓力,降低燃燒氣以及冷卻系統(tǒng)負荷。
制氫裝置的冷凝液,主要來自中溫變換氣的分液罐,其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鐵離子等雜質。目前間接回用工藝被國內的制氫裝置廣泛采用:利用蒸汽的汽提工藝,把送入汽提塔的冷凝液進行汽提,在汽提塔塔底得到pH 在7.0~7.5 的冷凝液,由除氧水泵進行加壓、加藥、過濾后送入除氧器循環(huán)使用,而汽提塔塔頂的二氧化碳可直接排放大氣。但是采用汽提回收冷凝液設備投資大、消耗大量蒸汽。在將其作為鍋爐補充用水時,水質要求高,鐵離子含量不可大于 50μg/L,pH要求大于7,才能滿足其標準要求,因此冷凝液處理不好還會帶來新的安全隱患。
參考國內某石化企業(yè)采用冷凝液循環(huán)利用的制氫裝置。該裝置冷凝液量大約在 10t/h,pH 為 6.9,同時兼顧環(huán)保、安全、節(jié)能。采用冷凝液循環(huán)利用工藝,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冷凝水回用工藝流程圖
通過與橫向對流段的結合,與傳統(tǒng)的底燒爐比較,頂燒爐的總熱效率可以達到大于 90%。同時為了減少鋼結構的投資,可以將煙氣風機和對流段布置在地面上。在設計中,采用了頂燒箱式轉化爐型,爐頂可設計,高效式氣體燃燒器,可以滿足低壓PSA 解析氣的燃燒需要條件,且風門比例可方便調節(jié),操作難度極大降低。
轉化制氫裝置壓力的大小關系著生產效率的高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能耗。反應壓力過高的情況下,出口氣體中甲烷含量會增加,相應的轉化率會降低。就我國天然氣蒸汽轉化制氫工藝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依然是以提高壓力為主,雖然不利于提高甲烷的轉化率,但是卻能夠達到降耗的效果。前提需要投入的成本減少,轉化制氫所需要的催化劑用量減少,經濟性優(yōu)勢更加明顯。
提高轉化制氫系統(tǒng)的溫度,更有利于提升甲烷的轉化率。當轉化爐出口溫度提升時,每升高1℃,轉化管管壁溫度會隨之升高1.1~1.3℃,而溫度過高將會縮短爐管的可使用壽命,以及對制氫設備的材料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實際生產中,要兼顧各方要求,將操作溫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從防雨棚內抽出的熱風,要比環(huán)境溫度高30℃以上,進入空氣預熱器的風溫提高,可有效,減輕甚至消除低溫露點對空氣預熱器的腐蝕。同時鼓風機進風口設計在爐頂雨棚內,在加快雨棚內空氣流通的同時,又回收了爐體散熱提高了熱效率。
國內大多數制氫裝置采用的是一個中壓汽包產生中壓過熱蒸汽,可通過換熱器,在中溫變換氣-原料氣換熱器和中溫變換氣-除氧水換熱器之間,再設置一臺低壓余熱鍋爐,產生低壓蒸汽外送管網用戶。進入空氣冷卻器入口的中溫變換氣溫度降低,可有效減小空冷器負荷和防止空冷器出現(xiàn)故障,導致PSA入口中溫變換氣高溫。同時,每減少1t的中壓蒸汽可多產2t的低壓蒸汽。
建議60 000m3/h以上規(guī)模的大型制氫裝置,在考慮整體能量的綜合利用角度下,可以選擇此種預轉化技術,但前提條件是要綜合考慮原料氣來氣質量和除鹽水質指標。預轉化技術是將高碳烴在較低水碳比,較低溫度的條件下,絕熱轉化成為富甲烷氣,同時完成高碳烴的輕質化,以便提高水蒸氣轉化反應制氫的效率。
冷凝液的回收再利用主要有:與補充進來的除鹽水一起進入除氧器除氧,然后進入預熱器進行鍋爐給水預熱,再進入汽包產汽,最后到蒸汽過熱器進行蒸汽過熱,所產的過熱蒸汽一部分與原料氣混合燃燒,一部分外輸管網至用戶。
針對天然氣水蒸氣制氫裝置進行節(jié)能降耗技術改造,對整個制氫行業(yè)來講意義重大,在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減少各類能源的浪費,減少生產成本的投入,為企業(yè)的發(fā)展爭取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