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慶國 林平 鄭守如 張繼雨
(山東省菏澤市農業(yè)科學院,菏澤 274000)
小麥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對世界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小麥需求量世界第一,產量也為世界第一。同時小麥還具有極為重要的商業(yè)價值和戰(zhàn)略儲備價值,無論是在糧食生產還是加工、消費和流通方面都極為重要[1]。習總書記多次提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據國家統(tǒng)計局近3 年(2019-2021 年)數據顯示,黃淮海小麥區(qū)面積約占全國小麥總面積的68%,總產量約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75%。因此,黃淮海區(qū)域小麥的高產穩(wěn)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供應的重要保證。選育適應黃淮海區(qū)域的高產穩(wěn)產抗逆小麥新品種,是廣大從事小麥育種科研人員的重要任務??鼓?、廣適、高產、優(yōu)質的小麥品種菏麥26 的育成,正是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舉措。
菏麥26 是通過系譜法選育而成的高產中筋小麥品種,雜交組合為濟麥22×邯優(yōu)3475。母本濟麥22 分蘗成穗率高,抗寒性好,綜合抗逆性強,高產穩(wěn)產;邯優(yōu)3475 為優(yōu)質專用小麥。2006 年進行有性雜交,經過多年系譜法選育,于2011 年育成穩(wěn)定品系(F6),并經過產量、抗性等多點試驗,選育出抗寒性好、抗倒伏、優(yōu)質高產的小麥新品系——菏麥0662-12。2016 年參加小麥聯合體黃淮海南片區(qū)域試驗,2019 年完成全部試驗程序,2020 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200084 號,審定名稱為菏麥26。適宜在黃淮南片冬麥區(qū)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qū)以外的平原灌區(qū),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地區(qū),安徽、江蘇沿淮及淮北地區(qū)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1.1 農藝性狀菏麥26 為半冬性,全生育期220d,比對照周麥18 晚1d。幼苗半直立,葉片寬短,葉色深綠,分蘗力中等。株高76cm,株型較緊湊,抗倒性中等。整齊度好,穗層整齊,熟相一般。穗型長方形,短芒,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畝穗數38.1 萬穗,穗粒數35.3 粒,千粒重41.9g。
1.2 抗性鑒定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高感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條銹病,中抗葉銹病。
1.3 品質特性2017 年經農業(yè)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品質檢測,菏麥26 籽粒容重843g/L,蛋白質含量13.65%,濕面筋含量30.7%,穩(wěn)定時間3min,吸水率59.5%。2018 年經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測,籽粒容重810g/L,蛋白質含量13.98%,濕面筋含量30.1%,穩(wěn)定時間6min,吸水率60%。屬優(yōu)質專用中筋小麥品種,適合做優(yōu)質饅頭、面條、水餃等食品。
2016-2017 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南片科企創(chuàng)新聯合體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每667m2平均產量542.7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4.5%,居參試品種第1 位;2017-2018 年度續(xù)試,平均產量472.6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11.54%,居參試品種第1 位。2018-2019 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南片科企創(chuàng)新聯合體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組生產試驗,每667m2平均產量594.4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5.28%。
3.1 種子處理小麥播種前的種子處理應重點做好以下3 點:一是做好種子精選,剔除爛粒、秕粒,選用飽滿無病蟲害的籽粒作種。二是做好藥劑拌種或專用種衣劑包衣,各地應根據常年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選用高效低毒殺蟲殺菌劑拌種或專用種衣劑包衣。如紋枯病、莖基腐病重發(fā)地區(qū),可選用43%的戊唑醇加殺蟲劑按種子量的1‰重量拌種。三是及時曬種,在小麥播種前選晴天曬種1~2d,促進種子后熟,增強種子發(fā)芽勢,提高出苗整齊度。
3.2 秸稈還田和施用底肥
3.2.1 秸稈還田無論前茬是玉米還是其他作物,都需要粉碎后均勻還田,玉米秸稈需要粉碎至秸稈長度低于5cm,秸稈粉碎不徹底將影響整地和小麥播種質量。
3.2.2 施足底肥秋種時應大量增施有機肥,適量施用化肥;按照穩(wěn)氮增磷配鉀補微的配方施肥原則,施足底肥。一般應每667m2底施有機肥3000~5000kg、尿素15~20kg、磷酸二銨20~25kg、硫酸鉀15~20kg、硫酸鋅1kg、硼砂0.5kg。
3.3 適期足墑播種
3.3.1 適期播種黃淮南片冬麥區(qū)包括河南大部分地區(qū),江蘇、安徽沿淮及淮河以北,陜西東南部等地區(qū),東西、南北跨度較大,其冬小麥適播期為10 月5-25 日,最佳播期為10 月10-20 日。菏麥26 在黃淮南片冬麥區(qū)的適播期與上述日期基本吻合,但播種時要注意黃淮南片冬麥區(qū)北部地區(qū)應適期早播,黃淮南片冬麥區(qū)南部地區(qū)應適期晚播,以利培育冬前壯苗,防止麥田冬前旺長,避免出現凍害。
3.3.2 寬幅精播冬小麥寬幅精播高產栽培技術是農業(yè)農村部重點推廣的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之一。菏麥26 適播地區(qū)要大力推廣該項技術,盡量使用寬幅精量播種機播種,行距23~26cm,播幅7~8cm,播種深度3~5cm,基本苗14 萬~18 萬株/667m2;如播種時間晚于最佳播種期時需合理增加播種密度,按照每晚2d 增加5%~14%種子用量。播種時遵循“均勻撒播,行距、深淺一致,不重播和漏播,地頭整齊播種”等原則,目前,小麥播種機自帶鎮(zhèn)壓播種為最佳,還要注意控制播種深度,做到適當淺播。
3.3.3 足墑播種足墑播種是確保小麥一播全苗和苗勻、苗壯的關鍵措施之一。無論早播麥田,還是晚播麥田,都應做到足墑播種。對土壤墑情較差的地塊,要先造墑、后播種,堅決杜絕深播借墑或干播等雨現象。適期內寧可晚播,也要造墑做到足墑播種,以確保一播全苗。針對玉米和其他作物還田的地塊,采用鎮(zhèn)壓器鎮(zhèn)壓播種方式,保證小麥根系發(fā)育正常,可有效提高小麥抗性[2]。
3.4 冬前管理
3.4.1 雜草防治12 月上旬和中旬為小麥出葉期,日平均溫度在10℃以上時及時處理雜草。落葉雜草可用苯磺隆或15%噻磺隆處理,雙子葉雜草可用5.8%雙氟磺草胺(麥喜)懸浮劑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乐?。3%甲基二磺?。ㄊ垃敚┤橛歪槍巫尤~雜草最為有效。禾本科雜草則用6.9%或10%精惡唑禾草靈(驃馬)進行防治。
3.4.2 適時澆越冬水12 月下旬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小麥需要澆越冬水,白天消凍時澆越冬水,澆水量40m3/667m2左右即可。越冬水澆過以后,根據土壤墑情要及時鋤地來預防土壤板結。如小麥田土壤墑情較好,土壤肥力較高,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可以不用澆越冬水。
3.5 春季管理
3.5.1 及時防除雜草針對春季雜草較多的麥田,日平均氣溫高于5℃時及時噴灑除草劑,除草劑種類可和冬季除草劑種類類似,用藥量應視雜草發(fā)生情況適當增加50%~100%[3]。
3.5.2 適時化控防倒菏麥26 抗倒伏能力較強,一般麥田可不用噴灑化控劑,對于旺長麥田或群體偏大的地塊,在小麥起身期可用壯豐安或15%多效唑粉劑預防小麥倒伏,每667m2可用壯豐安30~40mL或多效唑30~50g 兌水30kg 進行葉面噴灑,原理同為抑制小麥基部第一節(jié)間的伸長,促使節(jié)間短粗壯,提高小麥抗倒伏能力。
3.5.3 科學肥水運籌在小麥拔節(jié)初期至中期,視麥田長勢、土壤墑情和天氣情況適時追肥澆水。如麥田長勢一般,群體大小適中或一般,土壤墑情一般或較差,則追肥澆水時間可適當提前到小麥起身期或拔節(jié)初期;反之,如麥田長勢好,群體偏大、土壤墑情較好,則追肥澆水時間可適當推遲到小麥拔節(jié)中期。一般每667m2澆水量30~40m3,追施尿素15~20kg為宜。
3.5.4 綠色防控病蟲害小麥春季病蟲害主要有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紅蜘蛛、金針蟲等。對上述小麥病蟲害,要積極采取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在抓好藥劑拌種或種衣劑包衣的基礎上,盡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或生物農藥及早進行預防治理。在小麥起身至拔節(jié)期,當紋枯病病株率為15%~20%、病情指數6%~7%時,每667m2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150~200mL、40%戊唑雙可濕性粉劑90~120g或43%戊唑醇100g,兌水30~40kg 噴灑小麥莖基部防治,間隔10~15d 再噴1 次。用40%戊唑雙可濕性粉劑或43%戊唑醇防治小麥紋枯病,同時又可兼治小麥莖基腐病。如麥蜘蛛發(fā)生較重時,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4000 倍液噴霧防治;金針蟲重發(fā)地塊可用45%辛硫磷乳油1500 倍液灌根防治。
3.5.5 及時預防或補救早春凍害(倒春寒)盡管菏麥26 抗寒性較好,但小麥拔節(jié)后,隨著發(fā)育進程不斷向后,其抗寒能力也會逐步降低。因此,如果遇到拔節(jié)后地表溫度低于0℃時,小麥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凍害[4],科學預防凍害的有效措施為:一是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在寒潮到來前及時澆水;二是寒潮到來前葉面噴灑蕓苔素內酯或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當小麥遭受凍害以后,可采取澆水并補充速效氮肥進行補救,氮肥可促進小麥提早分蘗,提高其結穗能力來降低凍害損失。
3.5.6 小麥冷害補救措施小麥進入拔節(jié)后期和孕穗期時,如果遇到0℃持續(xù)4h 以上天氣時,小麥幼穗會遭受低溫凍害,影響小麥產量。麥田發(fā)生凍害以后,可立即追施氮肥并澆水;同時葉面噴灑蕓苔素內酯或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可間隔7~10d 連噴2次,以保證小麥正常灌漿,提高粒重。
3.6 后期管理
3.6.1 適時澆小麥揚花灌漿水小麥開花期至灌漿初期,視土壤墑情適時澆水,澆水量30~40m3/667m2。此時澆水時要注意風速風量,避免大風天澆水,以防麥田倒伏。
3.6.2 做好小麥后期“一噴三防”為提高工效,減少田間作業(yè)次數,在孕穗期至灌漿期將殺蟲劑、殺菌劑與磷酸二氫鉀(或其他預防干熱風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微肥)混配,葉面噴施,一次施藥可達到防蟲、防病、防干熱風的目的。黃淮南片冬麥區(qū)的安徽、江蘇和河南南部地區(qū)是小麥赤霉病、條銹病和白粉病高發(fā)區(q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發(fā)生,應提早做好小麥“一噴三防”技術的落實?!耙粐娙馈钡乃巹┟?67m2可用43%戊唑醇懸浮劑20~25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g、磷酸二氫鉀100~150g,兌水30~40kg 進行葉面噴施,可于小麥孕穗期和灌漿初期,間隔7~10d連噴2 次。
3.7 適時收獲小麥在蠟熟末期收獲,籽粒千粒重最高,營養(yǎng)品質和加工品質也最優(yōu),且機損最少。所以,小麥應在蠟熟末期或完熟初期用聯合收割機及時收獲。收獲后要做到及時晾曬、儲藏,防止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