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淳伶
科幻電影自《月球旅行記》開始,就是一類充滿科技與幻想的電影,它的發(fā)展相比于其他類型的電影,與工業(yè)、科技的發(fā)展有著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世界電影科幻史》一書中,科幻文藝家赫伯特·W·弗蘭克博士曾對科幻電影做出過定義:“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fā)生在一個虛構(gòu)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chǎn)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边@本1988年出版的書籍對科幻電影做了具體的分類,將電影分為空想或反空想、太空片、妖魔鬼怪、侵略片、機器人和自動機、時間旅行、災難片、選擇世界或并存世界八大類別。這八大類別確定了科幻電影的基本走向。千禧年過后,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科幻電影的基本類型依然是這八大類別,但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有了新的變化,千禧年之后的科幻電影更講究科技基礎,多了許多現(xiàn)實因素,致力于在科學幻想的基礎上反映更多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畫面也更加簡潔,賽博朋克風成了創(chuàng)作主流,其中最受追捧的便是《銀翼殺手》系列,在VR技術(shù)下誕生的游戲電影里也可以看到這種風格,例如影片《阿麗塔:戰(zhàn)斗天使》《創(chuàng)戰(zhàn)紀》。而尼爾·布洛姆坎普作為2010年之后的科幻電影新秀,則在“簡潔未來風”的科幻電影之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個人風格極其濃烈的“貧民窟式”科幻電影在科幻電影世界里樹起一面靚麗的旗幟。
1979年,尼爾·布洛姆坎普出生于南非的約翰內(nèi)斯堡,18歲移民到加拿大,之后因彼得·杰克遜賞識其才華,邀請他共同導演游戲《光暈》真人版,但由于計劃擱淺,彼得·杰克遜出于愧疚,便資助尼爾·布洛姆坎普拍攝了其第一部長篇電影《第九區(qū)》。之后又拍攝了《超能查派》《極樂空間》兩部電影,在這三部電影之中,尼爾·布洛姆坎普都將其鮮明的個人風格一貫到底,最典型的是三個特點:(1)一直在反映貧民窟與種族隔離問題;(2)電影中充滿了機械警察,有著濃厚的賽博格風格;(3)影片中的主角邁向異類,直抵核心命題、“大限將至”的框架。
尼爾·布洛姆坎普18歲之前一直在南非的約翰內(nèi)斯堡生活,約翰內(nèi)斯堡作為南非的第一大城市,其歷史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使得貧民窟和種族矛盾一直存在于這個城市之中,尼爾·布洛姆坎普從小便見證了種族矛盾與貧民窟問題的殘酷。大多數(shù)導演都會將自己的所見所想映射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或許是生活中存在的社會矛盾,或許是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生活情感。例如佩德羅·阿莫多瓦在《痛苦與榮耀》中通過對主人公老年生活的回憶來揭示自身的不安全感。費德里科·費里尼在《八部半》中映射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尼爾·布洛姆坎普也不例外。他在自己的三部長篇電影《第九區(qū)》《超能查派》《極樂空間》之中也一直反映著這兩個問題。
在《第九區(qū)》中,這兩個問題尤為明顯,首先是外星人(也稱作“龍蝦人”)的到來,人類因擔心外星人對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統(tǒng)治地位造成威脅,便實行種族隔離制度,將外星人安排在約翰內(nèi)斯堡“第九區(qū)”,以方便對外星人實行管控。這個“第九區(qū)”中不僅安置了外星人,還安置了貧窮的黑人,利用外星人與人類的矛盾將現(xiàn)實中南非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地展現(xiàn)出來;并且將傳統(tǒng)科幻電影中以侵略者形象居多的外星人和處于弱勢群體的人類進行了身份置換,將人類放在強勢的統(tǒng)治者地位,外星人則成了弱勢群體,這種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身份置換,使觀眾更加直觀地體會到影片中存在的社會矛盾。電影《第九區(qū)》便通過人類對外星人的隔離,隱射了南非種族矛盾的殘酷性,不僅僅是對南非階級制度的譴責,也是對歷史上種族歧視、人種優(yōu)越思想的譴責。而貧民窟問題則表現(xiàn)得更加直觀。
首先是《第九區(qū)》中,對“第九區(qū)”中外星人和黑人的生活狀態(tài)的刻畫。外星人要想生存下去,需要撿垃圾、搶奪同族事物才行,并且貓糧對他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這一方面反映了現(xiàn)實世界中,生活在貧民窟里的人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反映了貧民窟毒品泛濫、唯武器至上的亂象。通過MNU集團拿外星人的生命進行實驗以獲得外星人強大的武器,體現(xiàn)出極大的貧富差距以及資本主義為獲取利益藐視生命、不擇手段。在《超能查派》中則表現(xiàn)為少數(shù)人為了獲取金錢,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搶奪武器與錢財,反派為獲得利益而濫殺無辜。在《極樂空間》中表現(xiàn)為窮人為了生存每天在充滿輻射的地球不惜健康地忙碌,而富人在遠離地球的空間站享受極樂世界,生病時只要進入醫(yī)療艙,一兩分鐘便可以治愈。盡管這種貧富差距在科幻電影中并不少見,但是尼爾·布洛姆坎普通過對劇情進行減法處理將問題更加直白、明顯地展現(xiàn)出來。
“賽博格”即Cyborg,來源于控制論和有機體,這個名詞是在1960年由曼菲萊恩提出,簡單來說,以機械代替人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同時以大腦與機械連接的方式進行操控。這種風格在科幻電影中是最為常見的一個設定,例如《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在《第九區(qū)》中的表現(xiàn)并不明顯,或者說有著非典型的賽博格形象,也就是機械警察,利用機器人來替代人類警察的工作,以提高做事效率,并且降低人類警察在辦案時的受傷風險。在《超能查派》中則非常典型,主角查派為了拯救自己的人類母親和自己的制造者,將兩人的意識上傳到機器人里,使得機器人成為擁有人類意識的機器,也可以說是替換了人類的肉體,給人類提供了一個優(yōu)化過的“肉體”。在《極樂空間》中則表現(xiàn)為主角為了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接受了機械改造,讓機械連著自己的脊椎,力量和自保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尼爾·布洛姆坎普的三部作品中,主角皆為正在走向異類的角色,《第九區(qū)》中主角意外接觸到外星人(也稱作“龍蝦人”)飛船發(fā)動的原料,不得已轉(zhuǎn)變?yōu)橥庑侨耍谌祟惡屯庑侨说膶α⑸矸葜袙暝?,讓其脫離了人類群體,卻也不能完全融入外星人群體,在這種不同身份之間進行抉擇,以完成自我救贖。這個特點在主角逐漸變異的過程中,除了行為方式的轉(zhuǎn)變,在外在表現(xiàn)上,也就是主角的形象上有著直觀的體現(xiàn),尤其是當主角的身體有一半變?yōu)橥庑侨说男螒B(tài)時,僅面部的一只人類眼睛和一只外星人眼睛,就能給人帶來直觀的感受。在《超能查派》中,查派作為機器人,有了類似人類的自我意識與情感之后,他發(fā)現(xiàn)罪犯命令自己“讓人陷入睡眠”是欺騙他,并讓他殺掉人類?!稑O樂空間》中,當主角接受改造成為一個“賽博格人”之后,被人唾棄卻還是選擇執(zhí)行任務,最后改變了極樂空間的制度。在尼爾·布洛姆坎普創(chuàng)作的電影中,主角在走向異化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救贖是一個必經(jīng)的過程。
上面所述的特點,皆為故事設定上的特點,而在整個故事的構(gòu)架上,尼爾·布洛姆坎普的作品是充滿寓言式的科幻童話。在《〈超能查派〉奔向硅基生命的童話》一文中將尼爾·布洛姆坎普的作品稱作“充滿了童話色彩”,這不是沒有依據(jù)的。首先需要了解寓言故事是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育意義的故事類型,它的結(jié)構(gòu)簡短,有著深刻的道理和豐富的教育意義,并且在寓言故事中往往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的殘酷情節(jié),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著作。尼爾·布洛姆坎普的電影中也存在類似的結(jié)構(gòu),如《第九區(qū)》中運用大量的隱喻諷刺了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故事結(jié)構(gòu)上的減法使得故事簡單易懂,基本上一小段話就可以概括故事的走向,故事簡單但能直擊人心,讓人在觀影過程中直接了解作者想表達的內(nèi)容,并且電影的內(nèi)涵是多層的、豐富的?!兜诰艆^(qū)》所想表達的便是種族隔離、貧民窟,以及在不同環(huán)境下依然要內(nèi)心向善的堅定信念?!冻懿榕伞泛汀稑O樂空間》也是如此。尼爾·布洛姆坎普的作品中總是充滿了殘酷的情節(jié),而這種情節(jié)殘酷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心生反感,雖然有的過于激烈,但都在觀影者的可接受范圍之內(nèi)。當然,之所以稱他的電影是寓言式的童話,不僅是因為他的敘事結(jié)構(gòu)與寓言故事類似,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的作品有著童話般的幻想,故事像童話一樣有著絕對的惡和經(jīng)歷風雨之后所獲得的純粹的善。例如《第九區(qū)》中,即使主角變成外星人,依舊記得在結(jié)婚紀念日為妻子送上一朵手工制作的小鐵花,用來傳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又如《超能查派》中查派為了和自己的人類媽媽在一起,將媽媽的意識復制了一份,讓其依然能夠在世上存活。再如《極樂空間》中,即使男主角受到了多方面的不善與敵意,依然想讓身體不好的窮人們獲得治療的機會。這種在機械充斥的科幻電影中難得的人性的浪漫與善良使得尼爾·布洛姆坎普的電影蒙上了一層童話般的浪漫色彩,并且在殘酷的情節(jié)中顯得愈發(fā)亮眼。
后人類主義是在反人類主義、反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基礎上提出的更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思想。意大利哲學家羅西·布拉依多蒂將后人類主義思想分為三種派別:一是來自道德哲學,并發(fā)展為后人類的消極形式;二是來自科學和技術(shù)研究,履行后人類的分析形式;三是來自羅西本人的反人文主義的主觀性哲學傳統(tǒng)的批判性后人文主義。第一種派別的代表人物瑪莎·努斯鮑姆將人文主義視為自由、民主的守護者,認為全球化效應是一種由市場經(jīng)濟誘發(fā)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被動地接受后人文主義,否認人文主義的衰落。第二種派別將以技術(shù)為中介的當今世界稱作“泛人性”,這顯示了不僅是人類之間,還有人類與非人類環(huán)境之間,包括城市、社會、政治之間相互聯(lián)絡的全球意識,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相互依賴的網(wǎng)絡。這種思想深刻地影響著科幻電影,也成為科幻電影中的一個基本要素,科幻電影本就建立于科技基礎上,這種思想恰好與科幻電影完美契合,因此成為科幻電影的根本。第三種派別批判后人文主義,羅西將重點放在多重歸屬的生態(tài)哲學內(nèi)部進行定義,即主體是在多重性內(nèi)被多重性建構(gòu)的關(guān)系主體,通俗來說,可以說是同一主體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不同身份,盡管在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主體依然腳踏實地充滿責任感。
而尼爾·布洛姆坎普的作品則包含了布拉依多蒂所說的后兩種后人類主義特征。首先他的作品注重人類和科技之間的聯(lián)系,重點講述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布拉依多蒂在《后人類》一書中重點指出科技化造成的“泛人性”從兩個方面來看是悖論:首先,因為大量的相互聯(lián)絡是消極的,建立在共有的脆弱感和大難來臨的恐懼感之上;其次,因為這種新的全球臨近關(guān)系并不總是培育出寬容和和平共處,相反,對于他異性的各種仇恨排斥形式和越來越多的武裝暴力正在成為一種時代特征。這兩點在科幻電影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尼爾·布洛姆坎普的作品中也是如此,在《第九區(qū)》中,將外星人的科技設為一種威脅,卻又想盡辦法獲得,導致一個又一個外星人在人類的實驗下慘死?!冻懿榕伞分幸彩抢每萍嫉牧α扛託埍┐炙椎亟鉀Q各類犯罪案件,而不是從根源上解決事件,即解決貧窮問題。還利用科技去加劇貧富差距,以維護富人的利益?!稑O樂空間》也是利用機械警察來維護極樂空間中富人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尼爾·布洛姆坎普的作品既符合科幻電影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個人的風格,因此他的《第九區(qū)》在剛問世的時候就獲得了極大的贊賞。雖然之后的作品不盡如人意,但他依然延續(xù)了自己的風格。
尼爾·布洛姆坎普的電影創(chuàng)作風格在眾多科幻電影中顯得獨樹一幟,他能夠直觀地將現(xiàn)實問題反映出來?!兜诰艆^(qū)》的問世,在電影界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但后續(xù)的《超能查派》和《極樂空間》雖然保持著他一貫的風格,但在劇情的對稱性和連貫性上顯得不盡如人意,得到的評價也是越來越差,給人一種后勁不足的感覺,或許是因為第一部作品過于優(yōu)秀,以及后來事務繁忙,在作品上投入的精力有所減少。但他的風格確實給科幻電影帶來了新的思路。他留給電影界新人的是善于將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不多不少地融入作品中的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自我思考能力。在作品中恰當?shù)厝谌胱陨斫?jīng)歷,既避免了使作品脫離現(xiàn)實,也避免了使創(chuàng)作者陷入過度自我的境地。只有具有自己的思想,能夠理性判斷世界的變化,才能讓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