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迎
課程游戲化構建,是在幼兒園課堂中利用游戲形式來實現(xiàn)某種教學目標,它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和需求,是目前幼兒園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在當下,由于游戲資源開發(fā)不足和利用不當,使得這一教學形式難以達成預期目標。而如何利用各種游戲資源并提升資源利用水平,是解決當下幼兒教育教學問題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課程游戲化建設水平提升的關鍵。
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而巧妙地應用幼兒園周邊的自然資源展開教學,并根據幼兒的實際發(fā)展需要對幼兒園自然資源展開調研活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設計一些情境游戲,充分實現(xiàn)游戲化構建。教師可以推出以“一顆種子的旅行”為主題的教學活動,讓幼兒對種子發(fā)芽和成長的過程有更加系統(tǒng)的認識,在語言活動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這能使幼兒對周邊的自然現(xiàn)象更加了解。
幼兒園可以通過充分應用泥土、石頭、木頭等這些常見的自然資源進行游戲構建,在幼兒開展科學探索活動和藝術探索活動的過程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想象力。大自然中任何平凡的物質在教師靈巧的引導下都能成為特殊的教學素材,能讓幼兒更加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能力。
在戶外開展運動,能使幼兒充分享受大自然中陽光的洗禮,感受戶外運動的樂趣,激發(fā)他們的運動熱情,提升他們的動作協(xié)調能力,啟發(fā)他們的聰明才智,使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清新的空氣、天然的場地、獨特的資源、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了良好的運動場所和廣闊的活動空間。在此過程中,增強了幼兒的身體素質、反應能力,不同的奔跑、跳躍、攀爬等游戲,增強他們的肢體協(xié)調性,讓他們的童年變得更加快樂。
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部分幼兒可能會存在一些困難,教師要主動去解決幼兒遇到的問題,把幼兒的好奇心和周圍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討論、記錄,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體驗。同時,在觀察活動中,幼兒的耐心、細心等品質也逐漸養(yǎng)成,教師和幼兒一起在探索中不斷地發(fā)展,提升自己的科學探索能力,推動了幼兒園學科的建設,使幼兒園課程更加豐富、立體、有效。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游戲的本質特征,將課程的游戲化創(chuàng)設與日常生活充分結合起來,以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在科學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融入大自然,到戶外玩耍、賞野花、尋覓河中的小魚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種植游戲深化幼兒的認知,指導幼兒將種子帶到幼兒園,與同伴一起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種植實驗,讓幼兒通過自主操作,觀察植物的成長情況。比如,在“種植絲瓜”游戲活動中,教師不但要做好記錄,還要負責觀察天氣對絲瓜成長情況的影響。當種子萌發(fā),長出藤蔓之后,教師和幼兒要一起思考如何搭建腳架,避免藤蔓無處可爬或者被大風刮走。等到絲瓜成熟時,幼兒就要自己親手將絲瓜采摘下來,在廚師的幫助下做成可口的飯菜。大自然給予幼兒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能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相互幫助,積極交流各自的經驗;對他人的辛勤勞作成果表示尊重;在面對困難時能夠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共同解決難題。要明確的是,在課程游戲化構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自然資源當作學習資源,也可以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適當開發(fā)。教師要充分引導幼兒融入自然環(huán)境,在小溪、草地、樹林中體驗生活,通過各種形式的運動來拓展幼兒的活動空間,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大自然獨特的美。
教師要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有效交流和充分合作,并在恰當時機引導幼兒進入菜園、農田、果園觀察其中的植物,讓幼兒有機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比如,教師可以在果樹上采摘一片樹葉,讓幼兒根據樹葉的顏色和大小,學習相關知識,并進行分類。當外界的自然資源無法完全適應幼兒園的活動需要時,教師也可以在園中自行開辟菜園、果園等嶄新的活動空間,無論布局還是栽種方式,都要經過全體幼兒的共同商議才能決定,讓幼兒從澆水、施肥中體會到農民伯伯的勤勞與艱辛,感受種植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教師還要鼓勵幼兒為活動場地取名,并以民主的投票方式決定場地的用途,在此過程中,鼓勵他們自由發(fā)表意見,遵守游戲規(guī)則。在安排活動時,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幼兒負責園內的不同工作,并對表現(xiàn)較好的負責人進行嘉獎,最大化激發(fā)他們的參與興趣,并鼓勵幼兒分享管理經驗,從側面推動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考。
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理念,并不適應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為此,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課程游戲化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加入游戲活動,從而達到順應幼兒發(fā)展的教學效果,并主動更新教學觀念,注重開發(fā)自然資源。
在學習和探索方面,教師要與家長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了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并將其融入課程中。使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都能尋找到可以使用的自然資源。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愛好,持續(xù)發(fā)掘自然資源中的游戲元素,保證不同的自然資源都能得到有效利用。在開展課程游戲化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地收集各種自然資源,從幼兒的愛好出發(fā),挑選可以利用的天然材料,或是利用幼兒主體性和探索欲,引導其自行收集各種自然材料,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比如帶他們參觀動物園或植物園,讓他們了解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動植物,進一步了解大自然。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自然資源,嘗試進行游戲創(chuàng)設。這更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除了指導幼兒收集天然資源外,教師還要在課堂上開發(fā)自然游戲,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化室內游戲模式,進一步充實游戲內容,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素材,避免幼兒枯燥無聊,不愿投入游戲創(chuàng)設過程中。充實游戲教學內容能有效強化幼兒的游戲學習能力,促進幼兒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從而提升整體教學品質。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握好下列基本要素。一是自然資源的使用要以幼兒為中心,保證每個幼兒在使用自然資源時,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揮,積極參加比賽。二是在使用資源時要遵守幼兒教育的基本原則,保證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幼兒的學習熱情,有效地促進幼兒探索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搜尋可利用的自然素材,在進行搜尋前,將幼兒分成幾個小隊,讓他們根據自己意愿選擇合適的素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1.創(chuàng)造具有天然氣息的室外空間。幼兒園可以搭建各種戶外活動場地,比如,搭建木質的戶外活動走廊,將秋千與沙堆集中在一起,讓幼兒可以在感受蕩秋千的快樂的同時也與沙土有自然的接觸,從而對這一類活動更感興趣。幼兒園也可以搭建簡單的小山坡,讓幼兒能進行其他運動,如爬山、平衡訓練等,幼兒可以通過對身體的協(xié)調訓練,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和反應能力。在創(chuàng)設游戲區(qū)域時,教師可以結合自然形成的池塘、古樸的水車,讓幼兒感知美麗的景色,了解動力對水流的作用。在春天的雨后時節(jié),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在樹下等潮濕地帶生長出來的各種形狀的菌類,讓幼兒在觀看和撫摸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魅力有獨特感受。教師可以設置專門的玩沙區(qū)和玩泥區(qū),作為幼兒的尋寶區(qū),將不同顏色和形狀的小石子鑲嵌在路面上,將實用與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不經意間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
2.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童趣的室內空間。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為其打造生動、有趣的室內活動空間。比如,在班級內部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貼近幼兒的內心發(fā)展需要來布置環(huán)境,對小班幼兒來說,給予他們具有一定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環(huán)境,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索興趣。教師可以結合自然元素為幼兒建造半封閉的太平島,以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要,使幼兒對大自然產生喜愛之情。
教師可以在班級活動室設置游戲場景,用逼真而適宜的環(huán)境、豐富的材料引發(fā)幼兒的興趣,使他們能夠結合自身經驗,自由選擇、自主操作、親身體驗,進行主動學習,構建新的經驗,豐富認知,從而促進幼兒發(fā)展。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需要,在每個班級內設置一些區(qū)域,如家庭區(qū)、積木區(qū)、游戲區(qū)、玩具區(qū)、圖書區(qū)等,并在每個區(qū)擺上相應材料。比如,在圖書區(qū)擺放筆、紙、小黑板等和讀寫有關的材料,讓幼兒在圖書區(qū)自由探索;在家庭區(qū)放置奶瓶、寶寶餐具、嬰兒服、娃娃、廚房用品等家庭常用的材料,培養(yǎng)幼兒的家庭生活經驗。
綜上所述,幼兒園要充分挖掘豐富的自然資源,大膽地把富有自然氣息的生態(tài)資源融入教學中,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達成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