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莉,付會恒,黃 薇
(韶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廣東 韶關 512000)
肺栓塞是由體循環(huán)各種栓子脫落后隨血流運行堵塞肺動脈及其分支,導致肺循環(huán)障礙的臨床病理生理綜合征,其致死率與致殘率極高,因此也成為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主要病因是深靜脈血栓形成后脫落堵塞肺動脈而導致[1]。肺栓塞臨床癥狀無特殊性辨識癥狀,以致肺栓塞早期漏診誤診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嚴重耽誤肺栓塞患者救治時間,死亡率居高不下[2]。因此,對肺栓塞患者病情進行及時評估并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對其進行救治,能有效降低肺栓塞患者病死率,保證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討肺栓塞患者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韶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118例,對其臨床基本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所有肺栓塞患者均經CT肺動脈血管造影證實機體內肺部內部存在阻塞或充盈缺損。根據(jù)《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診斷預防及治療》[3]診斷標準將118例肺栓塞患者分為低危組60例,中高危組58例。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此研究。診斷標準:兩組參照《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診斷預防及治療》中肺栓塞的相關診斷標準。低危組患者診斷標準: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無右心功能不全或心肌損傷;中高危組患者診斷標準: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存在有心肌損傷或右心功能不全。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無其他呼吸系統(tǒng)嚴重疾?。粺o心肝腎等器官嚴重疾病者等。排除標準:神志不清,存在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治療者;合并嚴重的免疫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性疾病者;依從性差者等。
1.2方法:低危組患者給予抗凝治療,中高危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用溶栓治療低危組患者給予抗凝治療,中高危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用溶栓治療;治療期間嚴密監(jiān)測患者心功能、肺功能等相關指標。
1.3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漿腦鈉肽(BNP)水平對比,取患者外周血5 ml,垂直沉淀2 h后對稱放入離心機中,以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漿,在血漿樣本中加入過量的組織凝血活酶和鈣離子,記錄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PTT)及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PTA);使用免疫膠乳比濁法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及D-二聚體(D-D)水平;使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漿BNP水平。②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獨立危險因素。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及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凝血功能及血漿BNP水平:低危組血漿D-D、FDP、BNP水平均低于中高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漿PT、FIB、APTT、PT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發(fā)生不同嚴重程度肺栓塞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根據(jù)所收治肺栓塞患者年齡、高血壓、抽煙史、2型糖尿病、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梗死、D-D、房顫、血氣分析等危險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5歲、合并冠心病、D-D≥7.3 μg/ml、氧分壓<60 mm Hg(1 mm Hg=0.133 3 kPa)均為肺栓塞患者發(fā)生中高危肺栓塞的獨立危險因素(OR=3.743、4.229、14.112、3.850,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漿BNP水平對比
表2 發(fā)生不同嚴重程度肺栓塞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肺栓塞多指肺血栓栓塞癥,其發(fā)病風險隨年齡增長與日俱增,其臨床癥狀多樣但缺乏特異性,使肺栓塞早期極易被誤診漏診,以致其死亡率及致殘率居高不下。因為肺栓塞不同級別的危險分層對于其治療及預后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確定產生中高危肺栓塞的危險因素有利于評估肺栓塞患者病情發(fā)展程度,以便醫(yī)護人員實施及時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措施。
肺栓塞患者臨床癥狀多為胸悶氣短、心悸胸痛,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及冠心病臨床癥狀極為相似,因此易被醫(yī)護人員誤診。凝血功能及血漿BNP水平檢測是測定外源性及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過篩試驗,對多項疾病檢測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血漿D-D能有效反映凝血酶水平或繼發(fā)性纖溶活性程度,是血管內纖溶常用血清標記物[4]。本研究結果表明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漿BNP水平檢測能有效判斷肺栓塞患者嚴重程度,有利于醫(yī)護人員評估患者病情,以便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與張毅等[5]研究結果相符。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5歲、合并冠心病、D-D≥7.3 μg/ml、氧分壓<60 mm Hg均為肺栓塞患者發(fā)生中高危肺栓塞的獨立危險因素,與黃蘭等[6]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年齡大于40歲者肺栓塞發(fā)病風險逐步上升,待年齡≥75歲時由于身體狀況及年齡原因,中高危肺栓塞發(fā)病率高出正常人群3~4倍以上;且冠心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常容易使靜脈形成靜脈血栓,成為引起肺栓塞的前置危險因素;D-D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該水平過高代表患者纖維蛋白降解頻繁,反映了栓塞的嚴重程度;氧分壓作為直接反映肺栓塞患者肺功能情況指標,能夠反映肺栓塞面積大小,該指標水平過低引發(fā)低氧血癥,是中高危肺栓塞引發(fā)右心功能衰竭的獨立預測因素。
綜上所述,年齡≥75歲、合并冠心病、D-D≥7.3 μg/ml、氧分壓<60 mm Hg均為肺栓塞患者發(fā)生中高危肺栓塞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通過檢測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及BNP水平檢測判斷肺栓塞患者嚴重程度,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降低肺栓塞致死及致殘概率。但因本研究的樣本量少,因此需擴大樣本量對影響肺栓塞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