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勤哉通訊作者 王偉 韓麗
(酒泉市中醫(yī)院 甘肅酒泉 735000)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本病發(fā)生與急性、亞急性肝膽疾病、感染等因素有關,也可見于長期的不健康飲食習慣與飲食結構,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慢性消化內科疾病之一。根據膽道內是否存在結石,又可分為結石性膽囊炎和非結石性膽囊炎,其中非結石性膽囊炎大多與感染性因素和不健康飲食有關,結石性膽囊炎則是因結石堵塞膽道導致膽汁排出不暢引起的膽汁淤積誘發(fā)的炎性反應,除了完全堵塞膽管的大結石需要手術清除,絕大多數(shù)膽道小結石誘發(fā)的慢性膽囊炎可通過藥物干預進行糾正,來減輕患者的痛苦,使病情轉歸。我院于臨床中應用大柴胡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合并膽道小結石的慢性膽囊炎,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來我院就診的合并膽道小結石的慢性膽囊炎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采用數(shù)字雙盲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0 例,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 例,年齡28~58 歲,平均年齡為38.1±3.3歲,對照組患者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年齡26~59歲,平均年齡為38.8±3.6 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入組者均以腹痛、嘔吐、噯氣為主訴入院就診,影像學檢查中可見慢性膽囊炎指征,同時可定位膽道內小結石位置及數(shù)量,確診為合并膽道小結石慢性膽囊炎患者。
2)排除合并嚴重系統(tǒng)性、器質性、全身性及惡性腫瘤疾病患者。
3)排除門靜脈疾病者。
4)排除受試藥物過敏者。
5)排除中醫(yī)藥不耐受者。
6)本組研究開始前已于我院倫理委員會備案,充分保障患者知情權,于患者知情且自愿的情況下納入本組研究,患者入組時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應用西醫(yī)藥治療,觀察組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大柴胡湯辨證治療,具體如下:
西藥治療:(1)頭孢拉定:商品名:泛捷復,通用名:頭孢拉定膠囊,規(guī)格0.25g/s,每日3 次,每次1粒。(2)甲硝唑:商品名:華意,通用名:甲硝唑片,規(guī)格0.2g/s,每日3 次,每次1 粒。(3)多潘立酮:商品名:嗎丁啉,通用名:多潘立酮片,規(guī)格10mg/s,每日3 次,每次1 粒。(4)熊去氧膽酸:商品名:萬健,通用名:熊去氧膽酸片,規(guī)格0.25g/s,每日3 次,每次6粒。
大柴胡湯辨證治療:以大柴胡湯為基礎,根據患者辨證做加減。組方如下:石韋50g,丹參30g,雞內金20g,金錢草20g,白芍20g,半夏13g,郁金15g,枳實13g,薏苡仁10g,柴胡13g,桃仁13g,海金沙10g,黃岑9g,大黃9g,生姜為藥引。根據患者癥狀做加減,其中納差、惡心著加竹茹15g,藿香15g;已發(fā)黃疸則加茵陳30g,梔子10g。煎藥前先使用200ml 清水將方藥充分浸泡15~30min,再加水至500ml 大火開煮,小火煎湯,熬制200ml 濃湯,200ml 為一劑,晨晚兩次分服。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0d,10d 后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評價和對比。
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以患者慢性膽囊炎癥狀完全消失,無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無藥物不良反應,影像學檢查可見膽囊形態(tài)恢復為顯效;以患者癥狀顯著好轉,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無自覺,無藥物不良反應,影像學檢查可見膽囊形態(tài)恢復為有效;以患者癥狀未見好轉,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較為明顯,影像學檢查膽囊形態(tài)存在異?;蛴忻黠@的藥物不良反應為無效;臨床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比較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研究相關數(shù)據均經SPSS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對比時分別經t 檢驗或卡方檢驗,檢驗值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表1 中的相關數(shù)據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85.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兩組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X2=9.33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對比
對照組40 例患者,治療期間6 例發(fā)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5.00%;觀察組40 例患者,治療期間2 例發(fā)生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膽囊炎患者發(fā)生膽道小結石的概率較高,也是慢性膽囊炎最常見的病因之一。膽囊炎根據是否合并膽道結石可分為結石性膽囊炎和非結石性膽囊炎,非結石膽囊炎的發(fā)生大多與感染性因素有關,而結石性膽囊炎的發(fā)病機制則較為復雜。有學者認為是膽道結石發(fā)生在前,因膽道結石堵塞膽管引起膽汁淤積導致膽囊炎,也有學者認為是膽囊炎發(fā)生在前,由于膽囊炎性反應導致膽汁活性成分發(fā)生改變,在膽道內與膽固醇、脂質等物質發(fā)生過度飽和的化學反應形成膽道內結晶,最終形成膽道結石。而膽道小結石大多與前述的膽汁過度飽和結晶有關。此外,另有研究表明隨著血脂升高、體質量增加,肝膽工作負擔增加也可能導致膽汁排出不暢、膽道內結晶積累引起膽道結石。因此很多膽道結石即使通過手術取石或碎石也難以根治,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雖然抗生素能夠有效治療膽囊炎,但對于結石引起的膽囊炎效果甚微,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能夠同時抑制膽囊炎性反應又能夠促進結石排出或溶解的治療方案。
在中醫(yī)理論中,慢性膽囊炎屬于“肋痛”“痞滿”范疇,與肝、胃、膽囊等多種消化器官有關,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調,肝氣郁結導致“膽郁”,膽囊儲藏和排泄不暢,郁而化熱、阻滯氣機后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偨Y來說,中醫(yī)認為膽囊炎發(fā)病的根源在肝,見于膽囊,但又受到胃得氣的影響,因此治療膽囊炎應當從肝、膽、胃三管齊下,以疏肝解郁為主,理氣調息為輔,促使肝膽胃功能的恢復與協(xié)調。而合并膽道小結石的慢性膽囊炎則需要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入利尿通淋的治療,以促進小結石的排出。本組研究中大柴胡湯組方為石韋、丹參、雞內金、金錢草、白芍、半夏、郁金、枳實、薏苡仁、柴胡、桃仁、海金沙、黃岑、大黃,全方以生姜為引,可入中焦,以確保藥效達到肝膽脾胃,其中石韋有利尿通淋、排石功效,常用于小結石病治療;金錢草可進一步強化石韋的功效,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白芍具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的作用;枳實、郁金具有理氣和中的效果,能夠平息肝膽胃氣機;大柴胡則主疏肝理氣、升陽舉陷,可促進肝氣消散,達到消除病機的目的。其余藥物均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調節(jié)陰陽為主效,因此整方對癥合并膽道小結石的慢性膽囊炎。
在本組研究中,共選取了80 例合并膽道小結石的慢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分別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和大柴胡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通過評價兩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情況來評估大柴胡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膽囊炎合并膽道小結石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結果顯示,應用大柴胡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的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大柴胡湯就加減治療慢性膽囊楊合并膽道小結石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同時降低西藥治療不良反應事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