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游
人是因為靈魂高潔而變得高貴
作家孫犁創(chuàng)作過多部優(yōu)秀的小說和散文,一天,天津市社科院文學所的評論家滕云與朋友一起去拜訪他,其時滕云正準備研究孫犁的著作,有些問題想當面向?qū)O犁請教。兩人聊得很投機。后來滕云說了早就想說的話:“現(xiàn)在希望開一個孫犁作品研究會的呼聲很高?!彼M玫綄O犁本人的正面回應。沒想到此話一出,氣氛馬上變了,孫犁說:“這事我從不表態(tài)?;敲炊噱X,沒有那么多新東西,就不好了。我那點兒東西,本來就淺,在淺的里邊再評得更膚淺,實在沒什么意思。”
寫意畫派宗師李苦禪一生特別守信,答應別人的事從不食言。某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因為有事在身,他沒有及時完成。不久,老友病逝。李苦禪深感內(nèi)疚,畫了一幅“百蓮圖”,一絲不茍地題上老友姓名,蓋上自己的印章,拿到后院燒了。他吩咐在旁的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
林則徐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赴廣東禁煙,其虎門銷煙的壯舉大快人心。1847年1月,正在養(yǎng)病、自知來日無多的林則徐給三個兒子寫了一份《析產(chǎn)鬮書》,有段話是這樣的:“余服官中外已三十余年,并無經(jīng)營田宅之暇。惟祖父母在時,每歲于俸廉中酌留甘旨之奉,祖父母不肯享用,略置家鄉(xiāng)產(chǎn)業(yè),除分給汝四叔外,有留歸余名下者載在道光丙戌年分書,汝等亦已共見。嗣于庚寅年起夏再出,至今未得回閩,惟爾母中間回家一次,添買零產(chǎn)幾處……除文澡山住屋一所及相連西邊一所,仍須留為歸田棲息之區(qū),毋庸分析外,其余田屋產(chǎn)業(yè)各按原置價值勻作三股,各值銀一萬兩有零,即每股或有伸縮也不過一兩百兩之間,相去不遠?!伲肯聼o現(xiàn)銀可分。”林則徐做了20年督撫,居然只積累了這么一點兒家當,實在出人意料。
上述三則故事,人物年代不同,做法不同,但認真一想,就能發(fā)現(xiàn)三個主人公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守住內(nèi)心的“在乎”。
孫犁在乎什么呢?他在乎名副其實。在我們看來,孫犁的文學成就已經(jīng)到了使人仰視的高度,但在他自己看來,其作品又“舊”又“淺”,不值得召開一個研討會。李苦禪在乎何物呢?他在乎“誠信”。李苦禪希望踐行的這種誠信不是想獲得誰的好感,也不是要在公眾面前樹立什么“人設”,而是希望自己內(nèi)心無愧。林則徐在乎哪樣東西呢?他在乎官員的良知。為官一任,得了應得的薪金,就應該造福一方,不能妄取百姓財物。正因為內(nèi)心的“在乎”,他們在面對這個世界時,心有敬畏,更有建立在敬畏之上的自律。
一個人能不能守住內(nèi)心的“在乎”至關緊要。有些人其實也知道生活中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一旦面對聲名、利益等方面的誘惑,他們會拋棄美好的初心,毫不猶豫地伸出不該伸出的手。最后他們因為貪婪而突破了內(nèi)心“在乎”的紅線,因而墜入萬劫不復之淵。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