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西/文
去年底上??芍^“一秒入冬”,這樣的氣溫僅僅靠穿著棉毛衫褲早已不夠。于是,暖寶寶、熱水袋、暖手寶等各種便捷取暖設備開始走俏。特別是暖寶寶可以隨貼隨用,又方便攜帶,成為不少人的御寒首選。不過,如果你在網(wǎng)絡上對暖寶寶進行搜索,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各種購買廣告,還有不少因暖寶寶使用不當造成燙傷的“悲慘”故事。為何這種薄薄一片且溫度并不高的取暖小物會成了冬天最容易被忽視的燙傷“神器”?這一期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暖寶寶的“小脾氣”。
南京25 歲的姑娘小云一直以來身體偏寒,每個月“好朋友”如約而至時都會痛經(jīng)。2021 年1 月春節(jié)前夕正值寒潮來襲,加之年底頻繁加班,小云的痛經(jīng)也更為嚴重。為了緩解不適,小云在腹部貼了幾片暖寶寶,但由于過于疲勞,她貼著暖寶寶就睡著了。等她醒來,發(fā)現(xiàn)暖寶寶接觸的皮膚有些發(fā)紅,當時也沒在意。然而過了兩三天卻疼痛感加劇,發(fā)紅的地方還冒起了小水泡。十多天后,原本發(fā)紅的皮膚起了幾個大水泡,顏色也漸漸轉(zhuǎn)為黑色。經(jīng)過醫(yī)生診斷,小云的燙傷已經(jīng)深入真皮層甚至到皮膚全層,屬于深二度燙傷,需要系統(tǒng)性的治療才能逐漸恢復。
武漢32 歲的羅先生平時很喜歡打籃球,每周至少要打一次。2020 年8 月的一天,羅先生打球時不慎將腰扭傷,回到家后他想到網(wǎng)上說熱敷理療可以緩解傷痛,于是便拿出了妻子冬天用剩下的“暖寶寶”,貼于腰部疼痛處的皮膚上,趴在床上打了會盹兒。當羅先生醒來后,感覺腰上火辣辣地痛,妻子幫他摳下“暖寶寶”后發(fā)現(xiàn)腰上的皮膚上起了許多水泡,隨后陪羅先生來到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就診,醫(yī)生檢查診斷羅先生為淺二度燙傷,需要在門診上藥治療一周左右。
長沙68 歲的李阿姨腰痛了半個多月,加上天氣寒冷,她想用貼“暖寶寶”的方式來緩解腰部疼痛。于是從2019 年1 月初開始,李阿姨連續(xù)5 天將“暖寶寶”像普通膏藥一樣貼在腰部兩側(cè)。由于自己本身有糖尿病,對溫度敏感度低,再加上頻繁使用,導致腰部兩側(cè)被燙傷,被迫住院治療。
以下實驗均由專業(yè)消防部門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切勿隨意模仿,以免造成意外。
實驗名稱:暖寶寶溫度實驗
實驗器材:不同品牌暖寶寶(A/B/C)三款、生雞蛋三枚、長圍巾一條、測溫槍一支、計時器一個。
實驗步驟:
(1)將三款不同品牌的暖寶寶,按照使用說明撕下貼紙,每片暖寶寶包裹一個生雞蛋;
(2)使用測溫槍對用暖寶寶包裹起來的雞蛋表面溫度進行測溫并記錄;
(3)用圍巾將三枚生雞蛋包裹住,模擬人體穿衣狀態(tài)下使用暖寶寶的效果;
(4)兩小時后打開圍巾,使用測溫槍迅速對三個暖寶寶進行測溫并記錄;
(5)將覆蓋在雞蛋表面的暖寶寶拆開,逐只將雞蛋敲開,并觀察蛋黃形態(tài)。
實驗記錄:
(1)經(jīng)測溫,剛剛包裹A 款暖寶寶的雞蛋表面溫度為25.2℃;包裹B 款暖寶寶的雞蛋表面溫度為23.2℃,包裹C 款暖寶寶的雞蛋表面溫度為27.2℃;
(2)兩小時后,再次對三枚雞蛋的表面溫度進行測量,顯示溫度最低為51℃,最高的達66℃;
(3)敲開后可以看到,兩枚雞蛋的蛋黃基本全熟,僅有一枚別雞蛋的蛋黃還有少量流質(zhì)。
實驗結論:
實驗發(fā)現(xiàn),使用暖寶寶僅2 小時左右,雞蛋的表面溫度已經(jīng)可達50℃以上。通過包裹等保溫操作,其蛋黃也基本處于全熟階段??紤]到人體的皮膚表面溫度在35-37℃之間,如果長時間直接接觸40-50℃之間的物品,就可能引起低溫燙傷。因此,使用暖寶寶時不應該長時間放在身體同一部位,更不可以直接將暖寶寶貼在皮膚上。
實驗拓展:
為進一步模擬皮膚接觸暖寶寶的情況,將毛巾覆蓋在一塊帶皮豬肉上,再將一片暖寶寶粘貼在毛巾上,模擬人隔著衣服使用暖寶寶。一小時后,將毛巾及暖寶寶從帶皮豬肉上拿開,測量豬肉表面溫度約為40℃左右。觀察豬肉表面還可以發(fā)現(xiàn),原本白色的豬皮上出現(xiàn)了一些均勻的紅點,瘦肉部分也從原本的粉紅色變?yōu)榉喊椎念伾_@也進一步說明,這些暖寶寶看似溫度不高,但如果與皮膚接觸時間長,還是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皮膚的低溫燙傷。
說起燙傷,很多人以為仿佛只有開水、熱油及更高的溫度,才會產(chǎn)生燙傷。但事實上,燙傷永遠不是高溫的專利,即使低溫也依然能引起燙傷。所謂“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造成熱蓄積和滲透,最終引發(fā)皮膚急性損傷或壞死。簡單來說,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低溫燙傷,最合適不過。
低溫燙傷與溫度和時間有關,熱源溫度越高、身體接觸熱源時間越長,皮膚燙傷概率和損傷程度也會逐漸增強。具體而言,接觸70℃的熱源持續(xù)1 分鐘,皮膚可能就會被燙傷;接觸近60℃的熱源持續(xù)5分鐘以上時,很有可能造成燙傷;而長時間接觸超過45℃的熱源時,也會引起深度燙傷。因此,使用暖寶寶、熱水袋之類看似溫和的取暖工具,是可能造成燙傷的,且有時會比高溫燙傷更為嚴重。
這是因為低溫熱源持續(xù)作用,機體組織長時間受熱源的烘烤,不僅會引起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燙傷,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一旦處理不當,還會發(fā)生嚴重潰爛,長時間都無法愈合。為了防止暖寶寶帶來的低溫燙傷,我們在日常使用時,要注意這幾點:
一是購買時應注意檢查產(chǎn)品名稱、廠家名稱、廠家地址,務必選擇正規(guī)廠家有合格證和檢測報告齊全的取暖產(chǎn)品,避免使用沒有安全保障的三無產(chǎn)品;
二是使用前應仔細查看外包裝是否完好,有無雜色、泄漏、結塊等,不要過分揉搓暖寶寶,這樣容易導致真空塑料包裝袋損傷或破壞;
三是使用時切忌直接貼在皮膚上,并注意經(jīng)常換部位貼。此外,由于人睡著后感知能力下降,且被子形成的半密閉空間會使暖寶寶產(chǎn)生的熱量不易散發(fā),更容易燙傷,因此要避免在睡覺時使用。
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被“低溫燙傷”,可用冷敷或流動清水沖20 至30 分鐘,減輕創(chuàng)面燙傷深度。如果燙傷部位出現(xiàn)了水泡等其他異常情況,需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專業(yè)處理。
眼看魔都已開啟“凍死牛模式”,大家在御寒的同時一定要多加注意,別讓“溫暖的負擔”也緊隨而來。畢竟,悄無聲息的持續(xù)傷害,其實更深更疼……